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文明楷模 > 正文

跨越海峡的文化使者(周玉奇)

——台湾盐城同乡会《盐城月刊》总编薛鸿钧印象

发布日期:2014/8/9 16:53:25  阅读:2044  【字体:
 

 

人生七十古来稀。今天,这位依然青春的古稀老人就坐在我面前,谈吐儒雅,风度翩翩,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忆及七十年的苍桑岁月,薛鸿钧先生,这位海外游子声情并茂。是的,冰心老人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于她现时的明艳,殊不知,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薛先生谦逊地说他至今还在为成功奋斗。挥别故乡的老槐树,流落台岛半个世纪,只不过为同乡尽了一点心,为两岸文化交流出了一些力,何足挂齿?谁让我是盐城人呢?讲到文化,说及盐城,薛先生的脸上溢满了幸福。他能不陶醉吗?  “少小离家老大回”。他对文化情有独钟,他对故土魂牵梦萦啊!

 

难言乡愁

 

家园是生命的根。它是童年的回忆,是青春的梦想,是父母的温情,是邻里的问候。“壮志蹉跎未老翁,童心犹在体如松,倦飞南雁知还鸟,故里山河入梦中。”这是本文主人公的七十感怀诗作。今天他的故乡梦已成为现实。1997410日,一辆轿车在204国道上飞驰,他心中的瓢城越来越近了。车入盐城地界,一望无际的菜花扑入眼帘。还是54年前那菜花黄、黄菜花么?细端详,这菜花黄黄得耀眼,嗅一嗅,这菜花香香得醉人。“盐城的油菜花,我心中的菜花黄啊!你的海外游子回家了。”他趴在车窗旁,泪眼婆娑。目及天涯,恍惚中一位16岁的少年在菜花簇拥的小路上兼程赶路:去扬州读书,然后投笔从戎,战乱中流落台岛,离军,转政,由政从文……正是“少小离家壮志坚,请缨报国着先鞭,柳营两试荣魁首,从政从军结夙缘……人间富贵等云烟,济困扶危窃慕贤,千里几曾逢伯乐?寄情著述自陶。”他想到了建湖上冈的那个薛家老宅,眼前又浮现出上冈小学校园里两棵大白果树的剪影,他又回到50多年前泰州“苏北学生演说竞赛”的现场……那登瀛桥的夕阳,大纵湖的渔火,范公堤的垂柳烟雨,陆公祠的庭院深深……半个世纪的乡愁,尽在这遐思妙想之中飞旋。

 

“到了?”车入市区,他顾目西看“这就是盐城,我的家?真的到家了,我该痛痛快快哭一场了!”

 

游子归故乡,两眼泪汪汪。薛鸿钧先生惊异于故乡的巨变,他沉浸在浓浓的乡情之中。

 

市委、市府领导设宴为他洗尘。市领导感谢薛先生为宣传盐城、振兴盐城经济,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和祖国统一大业作出的贡献,希望他能多回来走一走,看一看,为家乡创造更好的外部投资环境。他激动地对市领导说,“我在海外50余年,可以说没给盐城人丢脸。半个世纪前,我初中尚未毕业,手中无一纸文凭,就仗着我们盐城人不刚不柔,亦刚亦柔的精神,单打独斗的本领,改造环境的智慧,适应环境的功夫,行囊里满是乡愁闯世界,难言乡愁成了我人生奋斗的动力。到了我67岁时,已拿到第6张毕业证书,而且是美国国际大学硕士班的学位,我为我是盐城人骄傲。”他对市领导说:“我不是高官,也不是财阀。您到台湾去,财团会宴请招待您,但我可以发动盐城同乡会请您吃饭,这饭肯定非比寻常,您吃起来肯定很香、很香。”

 

“青春结伴好还乡”。他还乡之日,仍然不敢有丝毫懈怠,他要为宣传盐城、振兴盐城效力。他仍然不忘自己的神圣使命暑他要做跨越海峡的文化使者。

 

情归文化

 

文化的特性在于它能改变人,塑造人。薛先生的血液里浸透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他深得文化三昧,对文化情有独钟。漂泊台岛多年,自觉如无根之浮萍,有一种精神上的孤独和寂寞。身居海外的盐城人应当有自己的文化宣传阵地,能自由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以此凝聚人心,传递音讯,沟通信息。在他的倡议和奔走下,1966年,江苏盐城同乡会在台成立,薛任总干事,后为秘书长。90年代初,不定期地办起《盐城乡讯》。自1990年始,薛先生为了进一步扩大同乡会的影响,联合在台乡亲,多方筹措资金,终于将《盐城月刊》奉献于乡亲们面前。小报虽小,印刷精良,编排恰当。今年已满80期,每一期的字里行间都浸透了薛先生及其同仁的心血。

 

对故土深深的眷恋、厚实的文化积累及其广泛的社会文化活动,为薛先生的书坛春秋挥下浓墨重彩。他乐意以文会友,借文载道,倾诉爱国爱乡之情怀,使年轻一代勿忘中华文化渊源,立志献身中华统一大业,其意不可为不远。正如盐阜乡亲在为薛先生65寿诞贺词中云:“纵观《秉吾随笔》、《盐城杂记》诸作,乡谊恳切,亲情深厚,述乡风民俗,绘声绘色,记人物景观,惟妙惟肖,可谓民风与国风响应,堪称风采和文采同辉。离情别意,一吐为快。”

 

的确值得庆贺。编发一张《盐城月刊》,只有二人,平均年龄70岁,要自筹资金,还要让它飞过浅浅的又是深深的台湾海峡,非个中人难以体会到其间的酸甜苦辣。对月刊报道盐城人事动态,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回顾乡情乡事,台湾的个别人喷有烦言。薛先生不为所动,  “咬定青山不放松”。我是盐城人,客观地报道故乡发生的人和事,沟通海峡两岸信息,溶合乡情,何罪之有?

 

爱在永远

 

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有言:“在这个被大家斥为物欲主义的时代,居然还把那些一生目标放在知识和道德领域中的入看作英雄,这该是一个可喜的迹象。”这证明,大多数人把知识和正义看得比财产和权力更高。品读薛鸿钧先生的诗文辞章,聆听海内外乡亲讲他的趣闻逸事,与他忘年相交,谈天说地,不禁发理薛先生举手投足,谈吐之间,洋溢着中国传统文人浓烈的仁爱色彩,在这物欲主义漫行的时代,的确是一个可喜的迹象。

 

“春蚕吐丝,为他人御寒;蜂儿酿蜜,送他人香甜”。这成为他人生七十年的做人原则。

 

1991年夏,苏皖两省豪雨成灾,百年一遇,薛先生闻讯,食不甘味,急如星火,栉风沐雨,奔走呼号,敦请在台同胞节衣缩食,解囊相助。为乡亲筹舒巨款及药品、粮食,分送大陆相关部门,其嘉言懿行,获得国务院及地方政府领导的赞许,业绩被收入盐城地方志中,流传千古。

 

薛先生铭记“无国哪有家”这样朴素的真理。身居台故湾,拥护祖国统一大业。他向有关方面屡屡陈述有利于两岸通航的建议,对大陆故乡改革开放后的每一成就,总是拍手称快,于报刊作翔实的报道,唤起在台乡亲的关注,增强实现祖国统一的信心。对台独分裂祖国的言行,他立场鲜明,义正词严,泼墨挥毫,予以无情的揭露。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爱一个人容易,爱大家难!爱一时容易,爱在永远难。七十年漫漫岁月,薛鸿钧先生做到爱国、爱乡、爱大家,矢志不渝,殊为不易啊!

 

录自《建湖文史选辑》(第八辑)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