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湖历史上的清官(李世安)
建湖这片沃土,人杰地灵,历史上曾出过不少精英人物,有的还是著名的清官。他们不仅自身清廉,而且不畏权贵,体恤民情,造福一方,因而赢得了当时及后世人们的怀念和景仰。
南宋末年左丞相陆秀夫,以“负帝蹈海,与国共存亡”的爱国主义精神名传四海,流芳百世。在宋元交战中,他是最受元人崇敬的南宋爱国英烈,他殉难的第四年,元人即为他修墓立碑。在旧制盐城众多的乡贤里,陆秀夫是唯一由皇帝下诏在全国各地孔庙配祀的先贤。他不仅是民族英雄,而且是历史上少有的清官。他一生清正,两度蒙冤遭贬,仍不改救国救民之初衷。南宋咸淳十年(1274),朝廷调陆秀夫负责文思院,其职为掌理金银钱币及宝器,这个肥得流油且清闲的机构,其他官员求之不得,而他却无兴趣,心在抗元前线,就任不到两个月,就向朝廷送上了辞呈,请命赴淮东前线,协助李庭芝抗元。不久,陆秀夫又被奉诏为司农寺丞,掌管全国的财政、漕粮与田赋。陆秀夫尽心尽力,不让蛀虫钻空。朝廷看他廉洁奉公,是个治世的人才,接着又提升他为礼部侍郎,宗正少卿兼权起居舍人。在每一任上,陆秀夫皆恪尽职守,一心为民,不爱钱财,深得民心。当时,有民谣曰:“老爷千千万,清官一二三。清官何等清,莫过陆秀夫!”
明代夏升是江苏著名的清官。明建文初,他任浙江衢州府开化知县期间,奉公无私,均徭薄赋,锄强扶弱,九年始终如一。升任衢州知府后,对官吏管束更加严格,注重取信于民,平均力役负担,同时革除旧弊,查核丁银,厘定土地等级和税则,受百姓称道,被称为“良吏”。其前任太守姓曾,后任姓简,治绩和政声均不及夏,故民谣云:“曾也增不上,简也减不下。若要知民情,除非是老夏” 。以此表达了衢州人对夏的怀念。永乐十九年(1421)冬,夏升因抗直不屈得罪了考核政绩的官员,遂遭诬陷被谪,地方数千人徙步赴京上访,几经周折,终于恢复了夏的清名,始得复职。夏升71岁时乞休归养,朝廷以其“勤恤民隐”,予以挽留,并命其兼管军务,后病故于任所。《明史·循吏列传》,特为夏升立传,《江苏清官》一书,也将夏升列为江苏著名清官。
清初薛鼎臣入仕后,便开始谏官生涯。他在任上,为民请命,不怕丢官,俸禄之外丝毫不取。他首次提出“以惩贪为第一要务”,主张杜绝贪源而安民生。他的奏疏,多次指陈时弊,大胆揭露官员的违法乱纪行为。尤其是对粮饷、驿政、差徭等方面扰害民生的种种恶行,他更是直指其害,毫不留情。正因为他嫉恶如仇,敢于直言,故而每上奏章,常使朝野震动,令贪赃枉法的官员十分恐惧,这才产生并流下“薛给事上朝,地动山摇”之说。原濮州知州钟玄超、永令知县章平事、临颖知县熊启良等贪官,就是在薛鼎臣的指控下一一落网。薛鼎臣父母只生鼎臣、荩臣兄弟二人,薛荩臣是顺治丁酉(1657)科的举人,入第后便在家研习经籍。鼎臣入仕后为官八载,一直没有机会回乡探望,全靠其弟在家朝夕奉养双亲。顺治十八(1661),荩臣染上伤寒,不幸病逝。其时,薛的父母已年逾七旬,薛鼎臣为尽人子之道,遂向顺治帝呈上《乞假终养疏》,获得允准。返乡后,薛鼎臣一面奉养双亲,一面力耕勤读,,不肯轻易与官府交往。人们说他既是清官,又是孝子。
晚清马为瑗为官明,一身正气,具清官独有的刚毅不屈的性格。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清廷官员多半逃散,身为顺天府平粜局长的马为瑗,却临危不惧,坚守岗位,“出仓粟三百石,济危城民食”,还把平价售粮所得的银两如数点缴善后局,以备公用。马署理东安时,正值“民教相仇”,县城教堂被毁。直隶总督李鸿章胆小媚外,命令赔银十万两。马抗疏力争,结查减至两万两。可那些洋教徒们执意不减,并借机闹事,纠众劫掠。马亲自“督兵擒其魁”,并按律治罪,所捕者无一幸免。这一行动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可也触动了洋人的神经。法国公使为此向顺天府提出抗议,“府尹召为瑗为之对质,为瑗慷慨申辩,色厉辞严。”在为瑗怒斥下,法国神甫语塞而退。公堂上下无不动容,感到扬眉吐气。马为瑗做官,经历8个州、县,历时15载,不贪不占,箧无长物。清史馆姚永朴撰《循吏传》,马为入传人物之一。
- 上一篇文章: 追寻往日的足迹——陈庭元遗孀及子女寻访建湖纪实
- 下一篇文章: 《润州区志•传记》之蒋逸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