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滋传
李树滋(1868~1947),曾用名雨春,后改为遇春,今建湖县高作镇高群村高东口河头人。自幼好学,成绩优异。光绪12年(1886),应淮属岁试,名登榜首,旋又补为廪生,但因户籍而忍痛放弃乡试,由业师陈玉澍推荐考入南菁书院。毕业后,东渡日本。1901年,清末甲午科状元、南通实业家张謇甚爱李树滋之才,特聘其为儿子张孝若的家庭教师,并请其续修《张氏家谱》,后来还推荐其参与编纂《南通县志》。抗战前,曾被开封大学聘为教授多年。
1937年“七七事变”不久,日寇侵占南通,通榆一线告急,李树滋专程赶往马玉仁当时的驻地中兴桥(今射阳县境内),劝其重整旗鼓组建抗日武装,并代其撰书求战。应该说,马玉仁毅然投身抗日,其中与李树滋有着相当的关系。马玉仁饮弹成仁,李树滋特地作诗哀悼,诗云:“噩耗飞来愤满胸,叹非廉颇气如虹。恨无笔扫千军力,尽斩倭奴慰鬼雄。”
在抗战最紧张的时候,李树滋带领子侄坚持敌后办学,将原先创办的盐城县育才国文专修学校,由盐城迁至家乡口河头,后来又为育才补习团,增设时政课,教唱抗日救亡歌曲,自编抗战教材,鼓励学生投身抗战洪流。
八路军、新四军盐城会师不久,陈毅来到西北乡专程拜访李树滋老先生,请他出山参政,共同抗日。李树滋深受感动,毅然表示矢志为抗日效力,当场吟诗一首:“风流儒雅雄冠客,诗句多从马上催。旧友迢迢同隔世,战云扰扰乱成堆。将军北上红旗展,高士群歌白雪来。文化村中生意满,尘氛扫尽笔花开。”吟毕,挥毫书写,署名“李遇春”,敬赠陈毅,并激动地说:“老朽漂泊半生,晚年识荆(与有大才能者相识),不啻枯木逢春。”
1941年7月,日寇发动对盐阜区第一次大“扫荡”,他和杨幼樵、蔡仰山等开明绅士一起,协助做好我党政机关的隐蔽和转移工作。是年9月,他又参与建阳县建县的筹备事宜,连夜书写《建阳县政府成立布告》。
1947年(一说1943年),李树滋病逝。
按,其题赠陈毅的诗,首联《湖海诗存》作“诗句还从马上催,风流儒雅仰雄才”,此依李世安、马效良《李树滋先生轶事》所载。《湖海诗存》作者小传称其为光绪举人,似误;另记其生于1865年,去世于1943年。《孙氏宗谱·高作支谱》(2002年版)记,1928年曾聘李树滋修《孙氏宗谱》,并注云李树滋为晚清秀才。
录自《民族英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