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京城游子的故乡之情(王学言)
2010年12月的北京,风和日丽。我们带着家乡人民的嘱托,来到首都钓鱼台国宾馆东侧的原物资部大院,采访振兴盐城北京咨询委员会执行主任王俊。
八十开外的王老,精神抖擞,红光满面,和蔼可亲,话语里带着浓浓的乡音,使我们感到格外的亲切。谈到老区和家乡的发展,他无比感慨、一往情深,一件件往事历历在目。
千里迢迢,从京城到省城,原省委李源潮书记连声说:“您老人家一片丹心,无限情深,关爱家乡,真了不起。”
那是2006年春节前的12月29日,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现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长)在南京西康宾馆会晤了专程从北京前来汇报振兴盐城北京咨询委员会工作的执行主任王俊。
李书记见到王俊八十多岁了,还为家乡的事业奔波,十分感动,连声说:“我代表江苏省委感谢你们咨询会多年来对盐城老区的发展作出的无私奉献,你们的举动是为我们江苏的两个率先添砖加瓦,出力流汗,了不起,尤其是您老人家,这么大年纪,还不遗余力,千里迢迢来到南京,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李书记一席话说得在场的有关领导和同志热烈的掌声。
王俊开门见山:“盐城的发展,关键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近年来,江苏‘两个率先’的经验,被广为推广,尤其是省委‘加快发展苏北经济’的决策,使盐城革命老区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中央决定开展新农村建设,再次吹响了振兴苏北农村发展的号角,使我们在京的老同志深感责任重大,义不容辞。”
王俊在汇报工作时,从交通发展,谈到招商引资,特别是盐城铁路建设、机场建设、高速公路建设,突飞猛进,一派生机,令人欢欣鼓舞。
张连珍(现省政协主席)副书记在一旁插话:“这里有您们咨询会的功劳,您们帮助跑项目,争取资金,为家乡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去年铁路通车了,王俊邀请铁道部副部长王兆成和咨询会老干部一行30多人从北京坐火车来盐城出席通车仪式,王部长现场考察后,同意回去后加大对盐城、淮安火车站建设加大投入,使盐城市领导十分感动。
其实对王俊来说,对家乡盐城的发展可以说是呕心沥血,多年如一日,以满腔的赤诚,作了无私的奉献。从铁路到机场,从工业到农业,从教育到医疗,无不展现出一个游子对家乡的高尚情操。如今中央决策加强新农村建设,再次涌动了这位老干部的心潮,去年下半年,他率领咨询会的部分同志回故乡,跑遍了每个县(区、市)和有关重点企业,每到一处,他总是详细了解企业的发展情况和需要解决的困难,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逐一落实。仅这一次回乡调研,回去后,就帮助协调矛盾十多个。
新春伊始,他不顾年老体弱,先后与美国著名电器集团朗讯集团副董事长沈正平会晤多次,力争该集团2亿元巨额投资引进到盐城老区;2月15日又专门约见内蒙古军区司令员黄高成详细介绍盐城老区的新农村建设情况,请他与内蒙古有关方面联系,力争解决盐城几家电厂煤碳不足困难,还拟将“蒙牛”集团引进到老区来投资。
悠悠故乡情,可贵游子心。王俊的言行深深打动着省委领导的心。在由省委副书记张连珍举行的欢迎王老的晚宴上,当张书记得知当天正是王老八十三岁生日时,西康宾馆的几位青年手捧生日蛋糕和生日蜡烛,出现在欢迎王老的宴会上,张书记和其他工作人员还一起唱起了“祝您生日欢乐”的祝福歌曲,顿时全场出现了欢歌笑语的氛围。张连珍副书记十分感慨地说“这是江苏人民感谢您多年如一日,对家乡支持和帮助的良好祝愿。”
同一时间:他在北京召开振兴家乡年会,而他百岁胞兄的遗体正在家乡火化
2005年3月15日,对王俊来说,是他终身难忘的日子,他的百岁胞兄王观元老人突然病逝。他多么想回家乡见上胞兄最后一面,但左思右想,最终还是没成行。因为当时,盐城市的领导决定利用在京出席全国人代会的机会召开振兴盐城北京咨询委员会年会,他正在筹备这次会议,而且开会通知已发到了与会人员手中,如果他一走,将要影响会议的召开。
这一夜,王俊怎么也睡不着,与老伴坐有铺上,老泪纵横,感慨万千,往事历历在目。父亲早年去世,家境十分贫寒,是母亲和哥哥把他培养成人,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哥哥和母亲吃辛受苦,饱尽风霜。共产党来了,哥哥又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先后担任村农协会长,积极动员村子里的青年人参军支前,抗日寇,求解放,为基层政权建设,为部队后勤供给做了大量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哥哥又在村主任、村支书的岗位上一直干到65岁。
此时此刻,王俊没有忘记哥哥的件件往事。从参加儿童团打游击,到自己加入党组织(王俊1942年3月18日在建阳县委入党,今高作镇长北村),成为一名新四军战士;从走出家门到跟随陈毅过江接管大上海;每一步成功之路,都与哥哥的赤诚相助分不开。一句话,是哥哥引导他走上了革命道路。在王俊的脑海中,长兄酷似老父亲,同胞手足情,昔日长相依,如今成永诀。再说,自己走上领导岗位以后,几十年未回家,更是很少报答哥哥。直到垂暮之年才与胞兄见上面,就在几个月前,哥哥百岁诞辰,自己也因患病未能到场祝贺,说实在的有一种愧对哥哥的感觉,想着想着,他不禁失声痛哭起来。
2005年度振兴盐城北京咨询委员会年会如期召开。200余名盐阜籍部省级在京干部听取了王俊的年度工作汇报,并爆发出一次次掌声。可人们哪里知道,与此同时,王俊的胞兄王观元的遗体正在数千里之外的家乡建湖县殡仪馆火化。
事后,人们了解真情的时候,纷纷打电话安慰并赞扬他的敬业精神,盐城市委书记张九汉、市长赵鹏得到消息后,更是感动万分,特地专程登门致谢。王俊说:“我们都是共产党人,应该以事业为重,化悲痛为动力,只有家乡富裕了,才是我最大的心愿。”
家乡小学那枣红色的课桌、方凳和办公桌椅,每件都用白漆喷着“王俊捐”的字样
王俊的老家在江苏建湖县高作镇蒋王村,他虽然很少回家乡,但每次回家乡他都要到蒋王村看一看,蒋王村的男女老少,没有不认识王俊的。
2000年,王俊看到蒋王小学学生桌凳破烂不堪,当即决定:从现在开始,每年节约5000元,用5年时间,为学校200多名小学生更换新桌凳。
去年蒋王小学房屋修葺一新,王俊很高兴。他和村干部联系,请他们到北京来一趟,商量更换桌凳的事,来人的路费、住宿费由他支付。
当王俊把整整齐齐的一沓钞票交给蒋王村党支部书记王爱玉时,王爱玉既感激又惭愧,王俊不是大款,不是钱花不了,而是省吃俭用,从离休金中挤出来的,这是老人家关爱家乡、支持教育事业的赤诚奉献。
王爱玉临回来前,王俊得知,村里想把教师的桌椅也换成新的,但又无经济实力,王俊估计25000元不够用了,就临时找人这东借西凑,又凑了5000元交给王爱玉。
王爱玉没有辜负王俊的希望,回来后,慎重地抓落实,很快将200多张学生课桌、方凳和教师的办公桌椅全部做好了,油漆成枣红色,每件上都用白漆喷上“王俊捐”三个字,以激励师生不忘王俊的恩情,好好教、好好学。余下一些钱,王爱玉又派人将学校墙壁粉刷得洁白。这可在蒋王村产生了轰动,家家户户都高兴,有的给王俊写感谢信,有的给王俊打电话。而王俊却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纵穿盐城七县二区的悠悠通榆河水,流淌着他奔波贷款的汗水
2002年底,纵穿盐城七县二区的通榆河全线贯通,这对老区盐城来说,的确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人们望着通榆河潺潺的流水,没有忘记王俊等老同志为此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为了调长江水灌溉苏北农田和开发滩涂,苏北人民早就盼望开挖通榆河。由于资金原因,几经搁浅。6年前,被人们称为“水龙王”的江苏省原副省长、京杭大运河续建工程指挥部指挥陈克天,为了苏北经济腾飞,为了通榆河立项,他先后18次赴京,向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务院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争取支持。同时,也多次向王俊这位江苏游子求助。但由于资金问题,他们又无可奈何。
这时,王俊得知,日本政府同意给我国一批日元贷款,而且条件相当优惠。于是,王俊等多次咨询日本贷款计划,争取将通榆河项目立在其中。但这种计划能否落实,要由原外经贸部与外方谈判取得认可。在谈判时,日方代表从中方提供的项目单中只选择一些符合他们意愿的项目,没有选中通榆河。
苏北人民盼望已久的重大工程有落空的危险,江苏省水利厅负责同志急忙赶到北京,请王俊等同志帮助。盐城市领导也心急火燎地给王俊打电话,请他想办法。这一夜王俊彻夜未眠,他想了很多,但信念只有一个,一定要争取这笔贷款,保证通榆河工程早日实施。
王俊赶忙一方面找有关部门领导陈述通榆河工程是盐阜老区人民盼望已久的大事,也是促进苏北人民脱贫的关键,对解决大片农田灌溉、开发沿海滩涂、增产粮食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连夜和老伴一起顶着凛冽的寒风,找到原外经贸部主要领导的家里,慷慨陈词,阐述开挖通榆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汇报盐阜老区人民治穷致富的动人事迹,讲述改革开放给老区带来的巨大变化,恳求支持家乡通榆河建设。这位部长见王俊这么大年纪,能如此深夜登门“求情”,十分感动,当即向有关部门负责人打电话,要求做好有关方面工作,保证通榆河项目立项贷款问题的解决。结果这件事引起了整个外经贸部的重视,有关方面和日方深入谈判,几经周折,最终促成日本海外协力会基金贷款。
此后,王俊和其他同志一起,又殚思竭虑帮助解决了开凿通榆河所需燃料和技术、设备等等方面的困难。
为了帮助老区和新疆牵线达桥结良缘,他固执己见强忍病痛西行万余公里
2004年4月,王俊在盐城调研参观了射阳永大纺织公司时,连声称赞:“管得不错。”
王俊走后,永大公司董事长范成洲几次打电话给王俊,告诉王俊想打开西部新疆市场,并请振兴盐城北京咨询委员会帮助。王俊给予肯定和鼓励:“您的想法很好,符合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你把资金、人才、技术带到新疆,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好处,也利于盐城建设。”
范成洲经多方联系,和新疆喀什市国有资产管理局达成初步协议,由永大纺织公司800万元设备作为出资,喀什市国有资产管理局支持喀什棉纺织厂200万元流动资金作为出资,共以1000万元注册资本,新组建喀什永大棉纺织有限公司,但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难题。范成洲不得已专程来北京求援,请王俊亲自出马。可偏不凑巧,王俊感到左肩背和胳臂胀、麻、疼痛,难以忍受。一家人吓坏了,急忙将他送到医院抢救,医生诊断为心绞痛,经过治疗,有所好转,眼看还有两三天就是约定去新疆的日子了,可是老伴说什么也不忍心让他去,可王俊想,已经答应人家了,改口不合适。于是,他抱病登上了首都开往乌鲁木齐的飞机,陪同的人和家里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
到了乌鲁木齐,新疆自治区周声涛副书记热情迎接,并与王俊一起商讨收购喀什棉纺织厂事宜。为了节省时间,当天晚饭后,王俊一行又与范成洲乘飞机到喀什,从喀什到乌鲁木齐的飞机夜间1点多钟起飞,到达目的地已是凌晨3点了。由于大病后没有很好休息,王俊感到头晕,结果一量血压,低压126,高压168,经紧急治疗后才转危为安。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地领导得知王俊为了给老区和新疆牵线搭桥抱病西行1万多公里,十分感动。很快与永大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使永大公司与喀什终于合作成功。
毛泽东曾经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王俊,作为一名老党员、老干部帮助家乡做出了一件又一件好事。从盐城电厂到射阳电厂,从悦达集团到森达集团,无不倾注王俊这位老共产党员的大量心血,无不体现王俊这位家乡游子洒向家乡老区的一片赤诚之爱!
一副热心肠,为了一条乡村路,他从北京返回故乡5次,帮助解难题
去年底,建湖县高作镇原蒋王村和陆舍村2.5公里长2.5米宽水泥乡村路全线贯通,人们充满喜悦之余,更是感激帮助筑起这条平坦大道的王俊。
话得从2004年底说起,当时,经王俊的努力,按有关方面规划,已建成了1.5公里长的乡村路,在规划过程中路宽度按3米实施,可沿途涉及20多户农户要拆迁,于是向王俊求援,请他帮助与有关部门联系,能否既不拆迁,也建设好道路。王俊得到消息后,抱病从北京回来实地调查了解,而有关方面负责人决定如达不到3米,就不予实施,眼看这段乡村路的建设就要“流产”。经过王俊实地调查认为乡村路建设应该因地制宜,从保护老百姓的利益出发,按照群众的意愿。只要道路能便捷群众的出行就可以。于是,王俊找到了有关领导,并把想法向上级分管领导作了汇报,从而使僵持了数月未开工的乡村路得以实施,在道路建设过程中,王俊又先后到实地请有关部门的技术人员检查工程质量,2005年3月份,王俊根据当地老百姓的要求,又相继与有关部门联系,将该路移向前沿伸了600米,全村群众没有自筹一分钱,全是王俊向上级争取的资金。蒋王境内的路修好了,可与其一河之隔的陆舍,群众迫切希望蒋王的水泥路与延伸至陆舍,于是,村干部和几个农民专程来到北京登门请王俊帮忙。看到诚实善良的父老乡亲,王俊心动了,他又一次回到盐城和建湖,请有关部门解决隔河造桥和延伸道路建设的费用。市分管领导见到他为了一条乡村路几次回故乡,非常动情,解决了道路建设和造桥的有关费用。他高兴地回到了北京。然而,在延伸路即将开工的时候,工程款却迟迟不到位,群众再次拨通了王俊家的电话。王俊二话没说,又多次与有关部门、公路建设部门协调。就这样,为这条乡间路王俊先后5次回老家解决难题,被当地群众传为佳话。为了感激王俊五次帮助解决难题,两个村群众联名向王俊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
立党为公,不徇私情,君子之交,地久天长他与政府两位前政要感情是那样纯真
20世纪60年代中期,王俊任国家燃料化学工业部秦京石油管线北京段指挥、华北副总指挥。上任不久,指挥部调来一位技术员叫朱镕基,长得高高的,虽然人很瘦,但工作很积极,整天和工人一起挖沟抬管子,很辛苦。王俊对他说:“你是技术员,主要抓技术,粗活少干。”“有人说我思想有问题,认为我是‘右’派,有错误,应该多吃苦。”王俊说,“技术员不让管技术,干什么?要他干粗活,不如多招一个民工。”王俊还说:“过去有‘错误’我管不着,他现在没犯‘错误’我就要用。”别人看他这么说,尽管有意见,也没有再怎么反对。有一阶段,他们在河北廊房施工,王俊有一辆旧吉普车,工作不太忙时,星期六下午回北京休息。朱镕基的小家庭也在北京,一有空,王俊就捎带朱镕基一起回家。有一年春节前,王俊和几位领导特地到他家看看,朱镕基和爱人劳安特别高兴,非要留他们吃饭不可。盛情难却,吃就吃吧,可把他们两口子忙乎了好一阵。很多年以后,朱镕基还提过这件事。后来朱镕基当了总理,而王俊从来不麻烦他。王俊说:“总理管国家大事,我没有这样的大事要找他。我办的是一些具体事,也用不着找他。”
有人知道,王俊与国务院前副总理李岚清是儿女亲家,逢年过节日,他们两个家庭经常相聚一起,共享天伦之乐。但他们见面时,从来不谈私事。他清楚地知道,总理日理万机,作为亲情不应该麻烦他们。王俊不但自己这样,他还告诫所有的家人,不准任何人向两位总理提出任何麻烦事,这是规矩。儿女们也个个言听计从,从不违规。一次李副总理到盐城视察,回京后告诉他:“我到你老家走了一趟。盐城建设得不错啊。”王俊说:“这是党的富民政策的结果。”李副总理听后高兴地笑了起来。
王俊就是这样,以一腔赤诚和崇高的政治素质、人格魅力,与两位国家政要建立了纯真的亲情、友情关系,因此,两位总理也几十年如一日,对王俊十分尊重。
转自《塘河》杂志
- 上一篇文章: 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大学生女村官
- 下一篇文章: 舍己救人“好邻居”隐功半年获点赞(徐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