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历史人物 > 正文

鲍廷钰传

发布日期:2015/4/28 17:07:10  阅读:2766  【字体:
 

  鲍廷钰(1918.111998),建湖县上冈镇人。从小聪明好学,就读于上冈小学、盐城县立实中、盐城省立高中时一直成绩优异,1939年考入云南大学矿冶系,次年转入重庆兵工大学应用化学系。194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兼任陆军大学教官。1947年随校迁至上海吴淞,次年该校迁往台湾,鲍廷钰和大部分教员一样选择留在大陆。

  上海解放后,鲍廷钰任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副研究员。1952年随该室内并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53年任炮兵工程系教授会主任,1960年任炮兵工程学院火药系内弹道教研室主任,1966年任华东工程学院(今南京理工大学)火炮工程系内弹道教研室主任(夏瑞庭《故乡云续集》)。

  1953年起,鲍廷钰主攻内弹道研究,立志建立我国自己的内弹道学事业。连续他潜心内弹道学理论研究与实践,30多岁就连续发表多篇极富见解的论文,得到苏联专家的赞赏,并将其论文推荐给苏联炮兵工程学院学报发表。1960年,鲍廷钰出版《特种武器内弹道学》、《不同形状火药内弹道表》等论著,为解决无后座炮及迫击炮内弹道问题填补了空白,这一成果后来获得1978年江苏省科学大会奖。鲍廷钰成为当时国内外这一方面的专家、权威。

  上世纪60年代初,为了突破弹道学方面的难题,搭建我国弹道学研究梯队,鲍廷钰于196511月给当时主持国防科委工作的聂荣臻写信,建议成立弹道研究所,集中人才攻关,培养新一代专家。聂帅很快亲笔回函,对他的想法给予充分肯定和坚决支持。然而,不久“文革”爆发,鲍廷钰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但他白天在工厂抬炮架、搬炮弹,晚上仍然进行内弹道学思考与研究,并撰写了《涡轮尾翼弹无后座炮的内弹道研究》一文,对当时一种新炮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后来他又将此项研究成果运用到“40火箭筒”上,帮助这一项目取得突破。1972年,他恢复工作,并被任命为内弹道教研室主任。

  197812月,鲍廷钰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鲍廷钰任华东工程学院火炮工程系主任,并完成《内弹道势平衡理论》,在当年的中国弹道学会年会上宣读。在此基础上,经过大量实践与实验,又完成《势平衡理论的解法》,发表在华东工学院学报上。是年,中国兵工学会弹道学会成立,鲍廷钰当选为主任委员。不久他和其他委员联名写信给邓小平,要求加快组建弹道研究所。1981年,弹道研究所在华东工学院成立,鲍廷钰兼任所长。在他的带领下,他和同事们一起向内弹道和外弹道等方面的世界难题发起攻坚战。鲍廷钰创立的“内弹道势平衡理论”及具体运用途径,突破当时沿用百年的法国人维来“几何燃烧定律”,使火药在膛内实际燃烧规律的难题得以解决,为世界弹道学发展作出历史性的贡献。1985年,这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后来被载入《军事科学大百科全书》。

  1987年、1988年,他的论著《内弹道势平衡理论及其应用》的中文本及英文本,先后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内弱道势平衡理论的论文,在1990年的国际弹道会议上发表。这些研究成果引起国际内弹道学界的高度关注,专家们十分赞赏他的研究具有全新的思路与方法,特别是密切联系实践,他们断言“历史学家将会将你的业绩载入史册并传给后代”。1991年,他主持的国家科研某重点科研项目中的“应用密闭爆发器试验检测发射药弹道性能”这一研究课题,通过部级鉴定。该成果属国内外首创,通过内弹道性能检测,以静态试验替代射击试验,有着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此同时,他为我国培养出一大批内弹道学、外弹道学方面的专家,成为弹道学方面的栋梁之材。

  1985年,鲍廷钰入选《江苏省历代军事人物录》。他还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一、第二届中国兵工学会弹道学会主任委员。

1998年,鲍廷钰病逝于南京,享年80岁。

 

录自《民族英雄传》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