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革命烈士 > 正文

黄重厚传

发布日期:2015/5/14 11:17:56  阅读:2768  【字体:
 

  黄重厚(19091941,一作黄仲厚),又名黄舜遗,1909129日出生于泰县洪林乡(今姜堰市娄庙镇)红庙村的一个地主家庭。6岁读书,13岁毕业于县立第三高小后,考取中央大学国立南京中学。民国18年(1929),进上海大夏大学,次年考入暨南大学法学院政治系。在大学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主义著作和有关苏联十月革命的书刊,逐步加深了对中国社会和革命的认识。民国24年(19352月,黄重厚大学毕业,其家中在国民党里的关系,拟聘其任安徽省萧县县长,被婉言谢绝(《泰县志》记其辞去萧县县长任命)。他决定返回家乡,另寻报效祖国、拯救民族之路。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民国27年(1938)黄重厚在家乡张沐许家庄一带组建抗日武装,后编入国民党苏北保安第8旅,黄重厚任营长。次年,黄重厚被选送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成都中央军校第15期)受训。受训结束回部队不久,江苏保安第8旅旅长杨仲华公开投敌,并任黄重厚旅长之职,遭其严辞斥拒。他毅然解甲归田,并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是中国人,决不当汉奸走狗,做民族的败类。”

  回乡不久,黄重厚接受其暨南大学学友黄逸峰之邀,出任苏鲁皖边区联合抗日司令部(简称“联抗”)扩充军支队长。他感到联抗这支由中国共产党控制的抗日武装,真心抗日,遂全身心投入队伍的组织。他带着500只联抗臂章,自出1000大洋充作军费(《泰县志》),深入乡村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动员青年投身抗日,同时积极筹集粮饷,动员亲戚和开明地主、士绅献枪献粮,很快队伍发展到3个大队。他的队伍军纪严明,坚决清除兵痞流氓。

  19417月,黄重厚部奉命北上。20日部队刚到盐城,正遇日伪对苏北根据地进行第一次大“扫荡”,部队遂投入反“扫荡”。22日(《江苏革命史词典》记为23日),部队从龙冈北上,穿过洪桥(今建湖县庆丰镇与盐都区龙冈镇交界建湖一侧)封锁线,下午1点左右经宋家楼(今建湖县上冈镇宋楼村)到达石桥头(今上冈镇沙汪村境内)附近。黄重厚令作战参谋张建新(一说张为参谋长)率1个连到北沿河突击搭船桥,当张抵达北沿河边时,日寇汽艇已经封锁河面,该连只得隐蔽于河堤下,并派人回司令部报告敌情。可是此时,黄重厚率大部队已经赶到。日寇发现后,遂蜂拥上岸,相继与张建新所率连队及大队人马交火。下午4时,指挥作战的黄重厚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泰县志》记为“仲厚渡河,不幸溺水牺牲”。)战斗持续3个多小时,天色近晚,日寇担心新四军部队增援,遂后撤。指战员们将黄重厚的遗体安葬在石桥头的大河南,便撤至十八团(今建湖县庆丰镇一带),连夜北进至高作镇。

  很长时间,人们只知道这里安葬着一位与日寇作战牺牲的抗日首领,但究竟是谁一直不很清楚,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的上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在收集整理革命英烈事迹时,经过反复调查,才搞清楚这位将领就是黄重厚。

  按,黄重厚,《建湖县志·英名录》、《江苏革命史词典》、《泰县志》均记作黄仲厚,此据杨文亮、邵家宽所撰传略。《江苏革命史词典》记烈士1924年暨南大学毕业,疑将民国24年误为1924年。

  又按,杨文亮、邵家宽整理的《从大学生到“联抗”支队长——黄重厚烈士传略》,记黄重厚在指挥渡河时不幸溺水而牺牲。丁德仪《边区铁石乡的对敌斗争》记云:“一九四一年大扫荡期间,有一支被我们收编过来的联抗部队,转移到石桥头附近,曾和日寇打了一次遭遇战,阵亡了正副团长(是亲兄弟二人,名字记不清),可能是杨仲华的部下。”这里所记当是黄重厚部,与日寇的战斗,值得注意的是此文记其兄弟俩阵亡,至于说是杨仲华部属,乃依黄重厚以前在杨部任职而误记,实际属黄逸峰所部。194010月,黄桥反顽战役胜利后,苏中抗日根据地得到发展和巩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领导人陈毅坚决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经与李明扬、陈泰运等部商定,在新四军苏北部队与李、陈所部防区之间建立一块缓冲地区,并由三方共同组建一支联合抗日武装驻防,三方还一致推荐黄逸峰担任这支部队的司令。正式番号为“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直属纵队、鲁苏战区游击指挥部第三纵队联合抗日司令部”,简称“联抗”。

录自《民族英雄传》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