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各界名人 > 正文

鲍廷钰:中国弹道事业的开创者

发布日期:2022/7/25 18:54:41  阅读:3544  【字体:
 

 

 

姜茂友

 

 

 

鲍廷钰(1918—1998),中国弹道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建湖县上冈镇人。

鲍廷钰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和第二届兵器科学与技术评议组成员,兵工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兵工学报》杂志第一届编委会编委,弹道学会第一届和第二届主任委员,江苏省第三、第五和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鲍廷钰的外公孙大鹏(字海南),为晚清举人,建湖高级中学的前身原私立海南中学的创始人;父亲鲍增辉(字益庵),为当地士绅,曾任私立海南中学和上冈小学的校董。

鲍廷钰毕生从事兵器发展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对中国兵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南京理工大学由创建于1953年的新中国军工科技最高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分建而成,经历了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等发展阶段,1993年更名为南京理工大学。在南理工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一个又一个元勋式的名师大家,他们为国防科技事业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南理工“元勋式的名师大家”中,有一颗璀灿的明星是从水乡建湖上冈镇升腾而起的,他就是中国弹道事业的开创者——鲍廷钰。

 

           1.开创中国弹道教育事业

 

建国初,中国的现代军事科学技术还是一片空白。1953年军事工程学院的成立标志着开始向国防现代化迈步。为了培养各类高级军事工程技术人才,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以及苏联顾问的帮助下,各专业教授都在依靠自己的努力向前发展。鲍廷钰就是在此时被任命为弹道教授会主任,这是他毕生事业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弹道事业的开始。在以后30多年中,不论是人才的培养,弹道研究所的创建,还是学科的发展,鲍廷钰一直起着主导作用。

 

1953年底,炮兵工程系开办了助教训练班,鲍廷钰承担该班“内弹道学”的课务讲授。因为鲍廷钰是在化学教授会任职,平时讲授普通化学,所以这是他第一次讲授此课。当时时间紧迫,又无教材,仅依靠苏联顾问提供的谢烈柏梁可夫的一本“内弹道学”讲义。鲍廷钰仅以翻译提供的译文完成了讲稿,终于按照原计划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第一次讲课的成功,使鲍廷钰不仅开始对这门陌生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今后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以自己讲课成功的经验培养年轻教师,为开设各专业的“内弹道学”课程提供了保证。他不仅承担教授会的行政领导工作,而且很重视亲自参加教学实践,每年平均都要授课两三个班次,为培养大批的兵工技术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年轻的鲍廷钰刻苦钻研,立志建立我国自己的内弹道学事业。30岁时,他就连续发表了几篇颇有见解的论文,当时在华工作的苏联专家吃惊地翘起大拇指,称赞鲍廷钰是一位有才有志的科学工作者。在科研实践中他感受到当时“画、加、打”设计方法的落后,在教学过程中又亲耳听到学生们对内弹道理论提出的“弹道学瞎胡诌,算不准用系数凑”的批评。作为弹道理论工作者,他深感痛心。他想:科学的东西怎么允许如此多的经验性呢?由于理论计算不准确而造成的设计周期长、弹药消耗大,这样的教训还少吗?当时中国搞内弹道学的老一辈专家只有一两个人了,我们究竟要传给后人一些什么呢?仍然传外国人自己也认为很不准确的理论计算吗?鲍廷钰感到责任重大,暗暗地下定了决心:一定要解决世界上还没解决的难题,一定要传给后代一些最新的科技知识。

 

2.创立中国弹道研究所

 

通过军事工程学院这一段时期的教学和科研实践,鲍廷钰逐渐了解到国外弹道研究的情况,并深刻地认识到,要解决难题,要在科学上有所突破,一个人的艰苦奋斗固然重要,但更需要的是集体的力量,甚至可能需要几辈人的不懈努力。为了适应兵器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需要,首先必须加强弹道学术的研究。无论是武器的改进、发展以及新武器的研制都必须以它为基础。为了加强这个基础,培养具有高水平的弹道专业人才和建立高水平的研究基地则是实现此目标的两个必要条件。为此,鲍廷钰两次向聂荣臻和邓小平写信,牵头创立了中国弹道研究所。成为我国唯一的研究武器系统全弹道的专业机构,为我国武器研制有关理论和技术都作出了贡献。

 

因此,为了实现前一条件,1960年在炮兵工程学院的专业设置中正式成立了内弹道专业;为了实现后一条件,1965年11月,鲍廷钰郑重地向当时主持国防科委工作的聂荣臻元帅写信,汇报自己的想法。聂帅很快亲笔回函,对他的想法给予肯定并表示支持。国防科委首长和部、学院领导的支持,同行的鼓励,使鲍廷钰信心满怀地开始了成立弹道研究所的筹备工作。1966年4月拟定分别成立内弹道研究所和外弹道研究所的建制和筹备事宜。

正当鲍廷钰着手选地点、置设备、收罗人才,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暴发了。鲍廷钰,这位在弹道学方面很有造诣也很有雄心的专家,正在努力为国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的时刻,却一下子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他遗憾、气恼、愤闷!他微颤地放下了手中笔,被迫去抬炮架、搬炮弹。自己倡导的事虽说被迫停止,但强烈的事业心驱使他,又主动参加了一种新炮研究小组。他白天劳动,晚上进行内弹道计算、总结,并撰写了《涡轮尾翼弹无后座炮的内弹道研究》一文,这项研究成果对这类结构的内弹道理论起了指导作用。后来,鲍廷钰又将论文用到“40火箭筒”的研究上,帮助该项研究取得了成功。1972年,当时学院的党委表扬了他对科研的贡献,并恢复了他的工作,任命他担任教研室副主任。

1976年粉碎了“四人帮”,鲍廷钰高兴不已,一连干了三杯老酒。壮志未酬誓不休,他重振精神,首先给当时的邓小平副主席写信,要求恢复建立弹道研究所。在兵器工业部和学院领导以及同行的支持下,研究所终于迅速筹建起来,鲍廷钰在担任系主任的同时还兼了所长,又开始了《势平衡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在鲍廷钰主持工作的系和研究所里,汇集着一批有才能的老、中年知识分子,他们拥护他、支持他的研究,并为他的研究做了大量的辅助工作,这使鲍廷钰对事业的成功充满了信心。

197912月,61岁的鲍廷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天时、地利、人和,党的温暖,使他激动、兴奋,干劲倍增。他说:“我虽说参加工作已经30多年,可是,过去的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真正安安静静地做工作的时间并没多少,太可惜了!现在平静了,应该加倍地工作,把失去的时间追回来。”

 

3.言传身教成就天下桃李

 

鲍廷钰的桃李遍布兵工战线。他的学生们有的当了大学校长、研究所所长,更多的晋升为教授、副教授。这些人对鲍廷钰老师都十分敬重,鲍廷钰忠于弹道事业的精神始终鼓舞着他们不断进取。晚年的鲍廷钰,仍然热心于多年从事的事业,关心、培养中青年知识分子。他根据新的研究成果,先后系统整理了他过去自编或与人合编的3套教材,认真、精心地带好博士研究生,把兵工科研的接力棒有序传承给他的后生们,为中国的弹道学流尽最后一滴汗。  

 

为了建立包括内弹道、外弹道的全部体系,促进中国武器设计的现代化,鲍廷钰十分重视对中、青年知识分子的培养。当年在鲍廷钰身边工作的几乎全都是他的学生。他从不放松对他们的培养,在这些学生身上渗透着鲍廷钰言传身教、谆谆教诲的心血。他作为系主任和弹道所所长,注意观察分析他们每一个人,掌握他们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不断发展,不断成长。比如对善于搞科研的人,鲍廷钰就给他指出主攻方向,甚至为他拟定科研课题;有些人外语还没过关,鲍廷钰就把他们组织起来,为他们请教师,创造条件让他们攻外语。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鲍廷钰的教学作风素以严谨和勤奋著称,他非常重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鲍廷钰对中青年教师的讲课要求十分严格,这在全学院是出了名的。为了培养青年教师,他施行了严格的试讲制度。鲍廷钰要求每个教师正式讲课前都必须先脱稿试讲,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而且他本人坚持每讲都亲自听课,直到满意才行。他还经常进行课堂听课以便考核教学效果。因此,他所培养的青年教师都能很快地成长,保证了较高的教学质量。为了表彰他在教育事业上所作出的贡献,1985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鲍廷钰“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

 

4.教学研究并重成就斐然

 

鲍廷钰始终坚持教学、科研和生产相结合的方针。经过数年的努力,他先后在军事工程学院的《工学学报》上发表了6篇有关无后座炮和迫击炮的内弹道解法和弹道设计的系列论文。最后,以这些系列论文为基础,与火箭内弹道相结合,系统地编写出《特种武器内弹道学》的专著,于1960年出版。此项科研成果为中国解决这方面的内弹道问题填补了空白,并为有关研究部门和生产部门参考和采用。鲍廷钰的专著一经出版,立即被列为内弹道专业的专用教材。1978年,鲍廷钰的专著获得了江苏省科学大会奖。

 

鲍廷钰的一生,始终在与时间赛跑。当年,在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之后,写出了《内弹道势平衡理论》一文,在中国弹道学会上宣读。后来该文还荣获江苏省政府颁发的“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同年,在上述理论基础上,又完成了《势平衡理论的解法》一文,发表在学院的学报上。从此,被人们沿用百年的法国人维莱提出的内弹道的“几何燃烧定律”的“禁区”被突破,一个崭新的内弹道势平衡理论宣告诞生。

鲍廷钰的《势平衡理论》与维莱的几何燃烧定律重大区别之一就是:前者完全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后者只是半经验性的。鲍廷钰的实践就是亲自参加靶场试验,从测定的“压力—时间曲线”整理出各项数据。当时还没有给他配备计算机,他只能用对数表进行大量的计算。按说,60多岁的鲍廷钰,很多具体工作让助手做就可以了。可是他不,每条曲线都要亲自处理。两年多时间,不管严冬酷暑,他一直进行这种繁琐掌握内弹道规律的最基础的工作。待整理出各种枪炮的“压力—时间曲线”200多条之后,他终于发现了势平衡点存在的规律,并提高到理论上进行总结,从而创立了“内弹道势平衡理论”,进一步又利用此理论为研究膛内火药实际燃烧规律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鲍廷钰在家里习惯把工作、学习、饮食起居都安排得井然有序,形成了自己一套秩序;可是一跑靶场,这些“秩序”就被打乱,而他也往往就要生病。他的痔疮比较重,一上火就复发,然而,他却没有放在心上。在他的心里,只装着一件沉甸甸的事,那就是要解决百年难题,建立中国自己的弹道学体系。就这样,鲍廷钰经过为时7年孜孜不倦的努力,四易其稿,终于完成了8万多字的《内弹道势平衡理论及其应用》这一科学专著,解决了国内外几十年没有解决的火药在膛内实际燃烧规律这一难题。从此我国自己的内弹道理论体系终于建立起来了!同行一致推荐,将这项重大研究成果列入由国防科工委正在主持编撰的《军事科学大百科全书》,以体现我国在世界弹道学发展史上的新贡献。

鲍廷钰对于科研工作具有非凡的探索精神。在1960年炮兵工程学院成立时,鲍廷钰总结长期的教学经验,对应用多年的谢烈柏梁可夫“内弹道学”的教材加以精简和改编,撰写成“内弹道学”,于1960年在该院出版。1971年参加一种无后座炮的试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感到这种型式无后座炮的内弹道确有明显的特色,很值得研究。他不管当时的条件怎样的困难,坚持理论研究,最后终于写出了《涡轮尾翼弹无后座炮内弹道问题的研究》的论文,此项成果对于此类结构的内弹道应用起了指导作用。《40火箭筒的内弹道解法》就是以此理论为基础而取得成功。

  

5.创建内弹道势平衡理论

 

鲍廷钰从事内弹道学的研究工作,先后发表过多篇论文。但是,就学术思想而言,最杰出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他在晚年所发表的《内弹道势平衡理论及其应用》著作。从“内弹道学”的发展史来讲,这部著作所提出的观点、理论和方法都是新颖的,自成新的体系,对今后内弹道学的发展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使鲍廷钰深刻地感到,在内弹道发展史中,几何燃烧定律虽然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它本身的近似性又以不同程度阻碍着内弹道及武器的发展。因此,鲍廷钰认为武器研制长期存在的所谓“画、加、打”问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未能正确地掌握膛内火药的实际燃烧规律。为了节省试验的弹药,缩短武器研制的周期,鲍廷钰确定了这个问题为他今后学术研究的主攻方向。

1964年,鲍廷钰在炮兵工程学院的《资料汇编》中发表了3篇有关不同形状火药的弹道相似及弹道表编制的论文。试图应用各种形状系数组合的弹道表以代替当时广泛应用单一形状系数组合的苏联弹道表。

1978年前后,鲍廷钰所提出的学术观点不仅成为创建“内弹道势平衡理论”的基础,而且也使内弹道研究方法产生一次重大变革。鲍廷钰关于“内弹道势平衡理论”的论文,于1979年发表,并在中国弹道学会上宣读。它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在当时中国弹道界曾产生巨大影响,1980年获江苏省科技二等奖。

鲍廷钰取得了“内弹道势平衡理论”研究成果,先后在“兵工学报”发表,并系统撰写成了《内弹道势平衡理论及其应用》专著。此专著于1984年由兵器部召集专家会议鉴定,一致认为此研究成果是内弹道学的一次重大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给予高度评价。1985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出版的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的“内弹道学”条目中已将“内弹道势平衡理论”作为中国人的贡献列入。

1986年6月,为了验证鲍廷钰的内弹道势平衡理论,国家有关部门专门组织了一项“866工程”,意在通过对这个理论进行多项分指标的实践,来认证它的实际应用能力。大家一致推举鲍廷钰担任“866工程”的总工程师,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圆满完成了多项分指标的试验,铁的事实证明了鲍廷钰的内弹道势平衡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更主要的是这种方法用于火药生产和存贮的检验,可以节省大量的弹药消耗,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1年12月17日有关部门专门召开了“866工程”总结大会。鲍廷钰一生奉献祖国的兵工事业,他的思想源泉在哪里?我们从他在这次会议上的发言手稿中找到了答案:“回顾历史,百十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家应用了我们祖先所发明的火药,开始发展了兵器科学与技术,并逐步形成了各有关门类学科。而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我国对此毫无奉献。解放之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已使两弹及航天事业迅速地迎头赶上去了,可是常规武器的科学与技术,依然没有显著的进展,处于落后状态,现在我们已首先在弹道学术领域中开始突破了现状,内弹道势平衡理论及弹道模拟理论的发展,解决了西方内弹道学家一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两个重大课题,在国际弹道界已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由此表明,今后的弹道发展史已不再为西方人所垄断了,我们中国人也理所当然地占有一席之地,以炎黄子孙的聪明才智及勤劳奋发的精神在各个学科的发展中完全有立足世界之林的能力。”这段发自肺腑、铿锵有力的心声,表达了鲍廷钰为中国人能在内弹道势平衡领域占有领先地位感到无比骄傲,也正表明了鲍廷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伟大之所在!

1990年出版的“军事百科全书”则作为内弹道新理论列为专门条目。此外,在兵工技术词典中,不仅以此新理论作为主条目,并且还列出与此理论有关的各专门名词的条目。1991年,他主持的国家科研某重点科研项目中的“应用密闭爆发器试验检测发射药弹道性能”这一研究课题,通过部级鉴定。该成果属国内外首创,通过内弹道性能检测,以静态试验替代射击试验,有着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此同时,鲍廷钰还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内弹道学方面的栋梁之材。

鲍廷钰的内弹道势平衡理论在现代内弹道领域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远景,这种试验的成功,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更主要的是这种方法用于火药的生产和存贮的检验,可以节省大量弹药的消耗,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项研究成果的论文已在1990年的国际弹道会议上发表,引起了不少内弹道学家的兴趣。法、德弹道研究所的H.Mach在他的综述性发言中特意提到了这篇文章,赞扬此文所提出的全新的观点和方法,由此表明,内弹道势平衡理论及其应用在国际弹道界所产生的显著影响。

《内弹道势平衡理论及其应用》作为专著已于1987年出版,其英译本也相继于1988年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

美国海面武器研究中心亚格拉博士高度赞扬了鲍廷钰教授所做的工作:“我敬佩你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阐述作品中的理论能力,我想象该著作已花费了你毕生的精力。祝贺你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牛顿和加里略及莱那多等人的研究工作在他们的生前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我希望有我们几个‘西方人’已认识到你的工作的价值而使你感到满意。历史学家将会将你的业绩载入史册并传给后代。”

法国火炸药研究所所长伯纳德·菲利那纳来信说:“如你所知,具有内弹道科学使用方面的法国军界科学家和国家火炸药研究所所长双重身份的我,多年来一直对该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我所领导的国家火炸药研究所中,在内弹道方面有一支高水平的专家队伍,他们也对你的著作《内弹道势平衡理论及其应用》有极大的兴趣,他们认为你的专著不仅与10年前出版的克里尔和萨默菲尔德的著作同样是当代最新的内弹道手册,而且你的著作更密切地联系实践。

鲍廷钰对国内外弹道学者所给予的赞誉和鼓励深感欣慰,因为中国人在弹道发展史上终于占有一席之地。

 

相关链接1:鲍廷钰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开创了中国的弹道教育事业,在国际弹道界产生了显著影响!

●创建了中国的弹道研究所及弹道学会!

●开辟了内弹道学新的领域!

●建立了新的内弹道体系! 

●出版了《特种武器内弹道学》《内弹道势平衡理论及其应用》等著作!

 

相关链接2:鲍廷钰《我的传略》摘抄

 

(鲍廷钰《我的传略》手稿,由他子女保管。根据手稿内容推断,此稿写于1990年,其时鲍先生72周岁。全文用400格方格稿纸誉写,全稿近9页,有多处删改。从《我的传略》既可看出鲍廷钰一生勤奋治学的拼搏道路,又可看出他献身中国兵工事业的思想源泉。特摘抄如下,以飨读者。)

 

我是191811月出生于江苏省建湖县上冈镇(原旧盐城县治),外公孙海南为清朝举人,现县立海南中学(原为私立)创办人,父亲鲍益庵为当地士绅,曾任私立海南中学及上冈小学校董。

我幼年启蒙于学塾,后转入盐城县立上冈小学就读。毕业后,又相继升入盐城县立初级中学和省立盐城化工科职业学校(原省立盐城中学)就读,于1938年完成高中学业。在我的青少年时期,依次经历了北洋军阀的混战,国民党的北伐战争,国共内战,“九一八事变”,一直到抗日战争的年代,也正是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存亡刻不容缓的年代,当时反帝抗日的学生运动在全国此起彼伏,中华民族已到最后关头的呼声日益激动人心,表明这种时代工的紧迫感已强烈地唤起中国人民的政治责任感,因此,“救国存亡,振兴中华”也就成为当时知识青年读书立志的一个主要思想基础。在以后的年代里,我所以将兵工技术教育作为我的毕生事业,这个思想基础起了主要作用。

高中毕业后,正抗日军兴,家乡沦陷,原沿海地区的国立大学都已内迁,为了继续求学,1939年赴上海经越南海防转抵云南昆明,考入云南大学矿冶系就读,但因战时邮汇阻隔,家中无从接济,故入学仅两月即因生活困难而停学。停学后,经同学介绍,受聘于一家县立中学任教。得以解决暂时的生活问题,并为继续升学作准备。根据当时大专院校的入学条件,我选择了既符合本人志向又完全免费的兵工专门学校作为报考对象,它是一所专门培养兵器设计和制造人才的院校……学生入学后,除住宿及书籍文具免费外,每月还发少许津贴以资零用。毕业后分配在当时兵工署所属的单位工作,无失业之虞。所有这些优越条件对当时有志于国防建设专业而经济又有困难的青年学生无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而报考的人数很多,录取也相应比较难。我报考了该校的应用化学系,并以较高名次被录取。于1940年11月赴重庆入学。……于19456月毕业。

毕业后,留校任教物理化学助教职,……我的主要工作是批改作业。继而,我又在陆军大学兼任化学课的教职。1947年,我随学校由重庆迁至上海吴淞。其时我的家庭也已迁至上海,在当时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物价飞涨,虽身兼两教职,生活也很困难。到1948年底,淮海战役结束后,国民党败局已定,学校决定迁台,校方动员教学人员随同迁台,但去者为数不多,我与大部分教师都留居上海等待解放……

上海解放后,华东军区留用了原兵专的教学人员,并成立了华东军大军事科学研究室,不久,又改为直接隶属华东军区,……我参加了火箭方向的研究工作……时间虽然不长,但却获得不少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1953年,中央决定在哈尔滨成立军事工程学院,并将研究室并入该院,于是,我也相应地到该院参加教学工作。

在军事工程学院期间,最初在化学教授会任职,讲授普通化学课。1953年底,调到炮兵工程系和弹道教授会任职教,并被任命为教授会主任。……由此开始就确定了我今后的专业方向,距今已37年,一直没有变动。……数年后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开始从事有关无后座炮及迫击炮的内弹道问题的研究工作,先后在该校的“兵工学报”发表了6篇系列论文,并以这些论文为基础,结合火箭内弹道系统编写成“特种武器内弹道学”专著于1960年出版。此科因成果为我国解决这方面的内弹道问题填补了空白,并为有关研究和生产部门采用。因此,于1978年获江苏省科学大会奖。此外,我还参加了康纳所著《火炮内弹道学》的翻译工作。1956年,我被评定为副教授。1960年,炮兵工程系从该校分出成立炮兵工程学院。

我随同炮兵工程学院初迁武昌,继而又于1962年迁至南京。新校的靶场条件对于本专业的建设甚为有利。原弹道教授会已分为内、外弹道两个教研室,我担任内弹道教研室主任。在这段期间,除了经常性的讲课以外,我编写了内弹道学教材,于1961年出版。同时进行有关一般火炮内弹道解法的研究工作。为此,在该学院的“资料汇编”先后发表了有关不同形状火药的弹道相似理论及弹道表的编制论文3篇,并于1966年出版了《不同形状火药的弹道表》,为解决多种火药的弹道解法提供了有用的工具。此研究成果又于1978年获江苏省科学大会奖。1962年我被提升为教授。通过这一段时期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以及所了解的国外的弹道研究情况,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为了适应兵器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加强弹道研究,而培养具有高水平的弹道专业人才和建立高水平的研究基地则是实现此目标的两个必要条件。因此,为了实现前一条件,于1960年在炮兵工程学院的专业设置中正式成立了内弹道专业,并拟定逐年招生,为此专业的发展培养足够的后备力量。为了实现后一条件,于1965年我上书科委聂荣臻主任建议成立弹道研究所。数月后,此建议被批准,并于19664月拟定分别成立内弹道研究所和外弹道研究所的建制和筹备事宜。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来临而夭折。到1965年,炮兵工程学院由原隶属炮兵司令部的军事院校改为隶属科委的地方院校,并改名为华东工程学院。不久,即开始了文化大革命。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当然也是一个被批判和被斗争的对象,这是当时所有教授的共同遭遇,我又何能例外。忆起当年往事,虽不堪回首,然最为惋惜的莫过于达6年之久的岁月虚度和业务荒疏。直到1972年才恢复工作。在此期间,我的处境虽然非常恶劣,但我仍利用在靶场劳改的条件,参加一种无后座炮的研制试验,根据试验数据进行研究。于1971年写出《涡轮尾翼弹无后座炮内弹道问题的研究》论文,此项成果对于此类结构的武器的内弹道理论研究起了指导作用。“40火箭筒”应用此理论取得成功。1973年参加主编《内弹道学》教材,在华东工学院出版。1978年为我和其他教授的文化大革命历史遗留问题完全平反。1979年被任命为兵器工程系主任,同年12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81年弹道专业成立博士生点,我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80年为重建因文化大革命而夭折的弹道研究所,我与弹道学会的一些负责同志联名上书邓小平副主席陈述此建议,该建议被批准,于1981年在华东工程学院成立弹道研究所,并任命我担任所长职。

……在我的晚年,我终于完成了“内弹道势平衡理论及其应用”这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它是由我在《华东工程学院学报》和《兵工学报》先后发表的3篇系列论文所组成的专著,此项研究成果成功地解决了内弹道学的几何燃烧定律的问题……从面创立了一个新的、较为完整的和有别于以几何燃烧定律为基础的内弹道学体系。此专著在1984年经兵器工业部召开的专家评审会议鉴定,给予高度的评价,建议有关门推广应用。于1985年获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的“内弹道学”辞条中已将此成果作为中国人的贡献列入叙述。1987年此专著已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其英译本也于1988年出版。

……回顾一生往事,坎坷居多,虽有所建树,但成就甚微,且赖众人之助,其中有老师及老学长们的教诲,有老同事们在工作上的帮助,还有我老伴在生活上对我的照顾,所有这些恩惠,都难以忘怀,因此,在草此传略的最后,敬向他们表示由衷的谢意。

 

 

链接3:鲍廷钰的外公孙大鹏

    孙大鹏(1859-1928),字海南,今建湖县钟庄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举人。曾在浙江湖州、乌镇等地做官。浙江光复后,孙返里定居。先后捐资、献田,创办大孙与海南义庄、育弃婴,济孤寒。借用庵寺房屋办大孙、梁垛国民小学,劝说寺僧捐献寺田作为办学基金,开县境中部利用寺产办学的先例。因其热心地方公益,深孚人望,先后被推为梁垛保卫团董、盐城县临时参议会议员。民国14年(1925),捐献楼屋、粮田,创立私立海南初级中学,自任校长。治校有方,颇延时誉。民国16年春,北伐战争节节胜利,孙亲自领导学生赶排话剧《八十三天梦》,教唱《打倒列强》等革命歌曲,准备迎接北伐军到来。同年夏,北伐军进抵盐城,年近古稀的孙大鹏欣喜若狂,亲率话剧队赶赴盐城作慰问演出。他在盐城各界人士欢迎北伐军的大会上,热情洋溢地赞扬北伐是吊民伐罪的“王者之师”。孙大鹏遗著有《盐城芹香录考证》《三衢采访记》《草堂杂咏》《遁斋文存》等。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