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西塘雅集 > 散文小说 > 正文

追忆松喦恩师(陆嘉禾)

发布日期:2012/4/7 15:09:24  阅读:2952  【字体:
 

 

 

    198594日,江苏新山水画派杰出代表人物钱松喦以87岁高龄病逝于南京。20年来,作为他的关门弟子,我一直深深地眷恋和缅怀这位人民画家、一代宗师。

 

    江苏省国画院是江苏新山水画派的摇篮。1960年江苏省国画院成立时,傅抱石任院长。钱松喦、亚明任副院长。1977年江苏省国画院重新恢复建制,钱松喦任院长。新山水画派始于傅抱石倡导,完成于钱松喦,并传承于今。影响和培育了一大批画家,我也是受其滋养的画家之一。正如许多艺术评论家所公认的那样:“钱松喦极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其深刻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衍化为独特的图象构架。调动可以进入画面的素材和笔墨程式色彩。转换为感人的艺术形式而非平铺直叙、图解内容。有时再从侧面配以与画面互补互衬的小诗短文,通过美丽画面和弦外之音让人深刻地感受其用意所在。一切筆墨技巧、生活素材、构图色彩在这种构思的驱使下,具有更浓缩、更单纯、更有力度的作用。生活——立意——创作,是钱松喦不同于他人而最为擅长的方面。”(张学成语,见《钱松喦谈艺录》)

 

    说起水乡,人们立刻会联想到太湖风光,很少有人知道苏北的芦荡同样富有诗意,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苏北也进入小康。我的家乡,苏北建湖县位于历下河的水网地带,目前仍保持着优良的自然生态。我在那里生活工作了几十年。曾当过3年电影放映员,走乡串村,每一条沟河港叉,九九八十一个桥坝我都到过。在不同的季节里,水禽野趣、变幻无穷,朦胧中的宝塔,月色下的芦荻,让人陶醉。苏北芦荡有一种野生的大雁,当地百姓称其为“芦雁”,身躯大却很灵巧,它在飞翔时、觅食时、鸣叫时、鼾睡争斗时千姿百态,让人觉得它们是芦荡中的精灵。我经常去写生,芦雁、芦荡宁静中透着生机。改革开放的精神风貌如何在山水画中体现,大自然给了我深刻的启示。必须画出它的独特意境,让人一眼就认出这是苏北的水乡,并且从此留在记忆中。1987年我在北京北海公园举办个人画展时,著名国画大师徐悲鸿先生的夫人廖静文感慨地说:“苏北风光入画也很美,过去只知道太湖美,想不到苏北也如此美。她称赞我的画展是“苏北泽国一枝花。”她还为我的一幅画题了“水乡风物尽诗材”和长跋:“江苏建湖九龙口,水乡风景堪称一绝。九龙口境内资源十分丰富,水禽野味,柴蒲菱藕,鱼虾蟹鳖,是天然的聚宝盆,故有金滩银荡之称,自古以来被誉为苏北内下河之明珠也。”廖静文对我的称赞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成功的艺术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体现出时代精神。这是钱松喦为代表的江苏新山水画派的优良传统和精髓所在。

 

    我画芦雁并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艺术程式,一般采取诗画相融的手法。构图为四只芦雁,飞鸣宿食各有奇姿。其中一对芦雁相互鸣叫十分传神。微风吹过,滩头芦苇轻轻摇动,画面上层次分明:远处天空月色浓浓,雾气朦朦,近处空中一只大雁从远方飞回,一只在仰面呼叫,接应它归来,表达的画意为:“鸿雁声声传佳音”。我还常配上自己的诗作,如“年年江上留鸿爪,岁岁湖边有羽毛。晴天丽日来秋渚。夺目虹霓照彩桥。”

 

    诗的乡土气息很浓,题诗作为画中的一部分是江苏新山水画派的特色之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题诗和款跋用一手好书法书写画中,图文并茂,增加了画的美感。我还有些水乡画的构图以垂杨柳为主题,荡滩、鱼船,少女放鱼鹰捕鱼,小船挺立水上,荡水倒影明如镜,水天一色。由于题上长款,篆书行草,头齐脚不齐,有轻有重的书写笔法,使整个画幅呼应上下有致,与柳条摇摆,鱼舟移动,水鸟飞翔,动静结合,虚实对比,将空灵渲染得有声有色,妙趣横生。

 

    国画讲究笔墨的浓淡干湿,气韵生动,拖泥带水,水墨淋漓,讲究气力变化无穷,用笔扛鼎之功夫,景观的表现,质感之关键,笔笔中锋,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我平时早晚都坚持在地上用毛笔练字,加强用笔流畅,厚重老辣。用笔的基本功扎实,才能真正继承钱松喦的独到技法,例如钱松喦擅长将松、石、房屋、船、小桥流水为前景,这是需要娴熟的写生功底。而中景、远景,我又学习宋文治、吴冠中先生西画、水墨画的技法,用淡彩水墨一抹而过,使远山、田野有一片烟云缭绕、雾气矇胧之感,从而画面有了强烈对比,浓淡虚实有致,大气磅礴,水墨淋漓。

 

我以苏北水乡为创作对象的芦雁、芦荻,已经跨越江苏走向全国,随着被《人民曰报》、《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人民画报》等媒体的先后报道而走出了国门,并在多次国际书画展中荣获大奖。最让我难忘的是台湾同仁们也十分珍爱芦雁,向往苏北水乡。1998年秋以台湾中央美术馆长徐志文为首的一行20余人到苏北盐阜地区来写生。他们到射阳、大丰观看丹顶鹤、麋鹿,到建湖九龙口观看芦雁、湖滩,苏北水乡风光深深的吸引着他们。盐城市的书画名家与台湾写生团举行交流笔会,同台切磋技艺。台湾著名写意画家李奇茂与大陆著名画家黄冑是密友,性情豪爽,在笔会上为我画了一幅奔马图,笔墨娴熟、元气淋漓,构图章法非常精当。我也当场作一幅“鸿雁声声传佳音”回赠与他,一只飞鸿代表台湾同胞,一路鸣叫寄托思乡之情,荡滩上引吭高歌的大雁代表大陆人民企盼着台湾同胞归来。题诗更是点睛、点题之笔:‘云天万里赋归鸿,芦荻滩头月色浓。东郡传书情切切,金瓯合璧寄春风’。思乡之意盼归之情交融,在画中也在心中。奇茂先生十分兴奋,点评道:“这也是一幅‘回归图’”,如果钱松喦先生有知,他也一定会因为江苏新山水画派在海峡两岸的交流中担当鸿雁而含笑九泉了。

 

 

注:此文是我县著名画家陆嘉禾纪念钱松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的纪念文章,20055月刊登在《我这大半辈子》一书。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