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的盐(彭淑玲)
1
每一个城市,都是有生命与历史的。
东台籍著名作家戈宝权在《盐阜大众报》的题词为,盐城,盐城,顾名思义,为出产盐的名城。这是一座以盐命名的城市,这是一座以盐为历史与生命的城市。
一个城市的历史,需要很多人用记忆来还原、修补、推测、印证。这样的还原、修补、推测、印证,需要一个好的载体。这个载体中,有河流、树木、村庄、英雄、平民、建筑。我觉得对于盐城来说,最好的载体,应该是盐。是盐,见证并丰富了盐城的生命与历史。
公元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历经千难万险,双脚踏上中国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他激动地在自己的游记里这样描述:在城市和海岸的中间地带,有许多盐场,生产大量的盐。这位西方探险家惊叹的地方,就是我们生活的盐城。
遥远的年代里,盐城是没有城的,只有盐。是那种颗粒粗糙的盐。古时称制盐叫煮海,这煮海二字,用的是相当的贴切。广阔的大地上,星罗棋布着一座座盐场。较长的海岸线,使煮海成为独特的地理风景。当年有着“烟火三百里,灶煎满天星”的盛景。
2
先秦时期,开始零星煮盐。
西汉武帝时,建立盐渎县。渎,就是运盐之河的意思。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盐河。《后汉书》有言,东楚有海盐之饶,一个饶字,道出了这片土地产盐之盛。
东晋安帝义熙7年(公元411年),更名为盐城县,因环城皆盐场而得名。
唐时,“甲东南之富、边饷半出于兹”的淮南盐场,仅盐城就有盐亭一百二十三所。唐宝应年间,境内设有海陵监、盐城监,每岁煮盐百余万石,盐城已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在唐代,两淮盐税甲天下,盐城是有功劳的。每岁煮盐百余万石,列全国产盐地之首。
盐城各地的地名中,至今仍保留着团、灶、总、丿、仓等与盐有关的名称。东台的曹丿镇、大丰的潘丿镇、亭湖的便仓镇、多少年前都是煮海的盐场。
盐工,同样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一望无际的黄海,里面包裹着白花花的盐。不过,盐,不是像雪花一样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一代代的盐工,用自己的汗水与生命,慢慢地煎煮出来的。
关于盐工历史的文字,是让人难以消化的,盐分太重了。水是咸的,土地是出卤的,扑面而来的风是涩的。古代的盐工,又称灶民、盐丁。灶民,在历代封建王朝中,多为朝廷流放的罪人,处于社会最底层,是最被看不起的。明太祖朱元璋当年实行移民屯垦,从苏南迁移4万多居民,在两淮地区从事煎盐的劳役。
煎盐的盐工与种地为生的农民不同,他们更近似于被剥削的奴隶。从宋代一直到清代,对盐工,采用的是特殊的户籍管理。这种特殊的户籍也是世代相传,永世不得翻身。他们的行动也是受到限制的,若出灶区,需经官方批准,且不能持器械,或三五人结伴同行。
3
古代的煮海,是一种很笨重很原始的生产方式。利用盘铁轮流煎熬。盘铁厚大,难以烧灼,24小时为一伏火。每举火一次,通常生产15 天左右,数家灶户集中轮流操作,团煎共煮。这样的团煎共煮,让他们学会了团结与合作。
这样的生产方式,历经唐、宋、元、明四代。漫长的历史更替,无休无止,有数不清的盐工,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生存着,世世代代的,没有出头之日。因为劳累,过早的衰老或死亡,是正常现象。积薪、晒灰、淋卤、煎盐。盐民们终日蓬头垢面、胼手胝足,煮出来的食盐全部上交,其所得的仅能维持活命。《淮南中十场志》季寅在《盐丁苦》诗中曾说:“盐丁苦,盐丁苦,终日熬波煎淋卤。胼手胝足度朝昏,食不充饥衣难补。每日凌晨只晒灰,赤脚蓬头翻弄土。催征不让险天阻,公差迫捉如狼虎。苦见官,活地府,血比连,打不数。年年三月出通关,灶丁个个甚捶楚。”
盐有味道,更有风骨。穷而不屈的风骨。
公元1321年,出生于兴化白驹场(现大丰白驹镇)的一位叫张士诚的贫苦盐民,因受不了欺压盘剥,带着18位盐丁起兵反元,在高邮始建大周国,自称诚王,也就是盐城历史上著名的十八条扁担起义。虽然起义时间不长,但也因此留下了一个富有意味的年号:天佑。天佑,期待上天的护佑,有感恩的意思。
4
历史上的盐工们,是我们的祖先和昨天。我们的海盐文化,就是他们用双手与生命创造的。隔着历史的长河,我自然是无法与他们相遇,更无法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但是我相信,他们的内心也是一定会有快乐,那种苦中作乐的乐,远比简单的物质上的快乐要厚重得多。他们横吹笛子竖吹箫,喊出了充满沧桑与激情的盐号子。他们顶碗钻桶走钢丝,舞出了充满力量与技巧的杂技。
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盐的气质,让我不由得想到了新四军。被称为铁军的新四军,曾与盐城这座城市一起成长。
盐城在2100多年漫长的建城立县史上,绝大部分时间是沉寂于史册的。直到70多年前,公元1941年1月,农历春节的前几天,盐城,成为皖南事变后,继延安之后的第二个战略重地。陕北有个延安,苏北有个盐城,这句话从此流传开来。
更为让我觉得惊奇的是,盐的气质,与新四军的气质,是那么的相像。穷而不屈,苦中作乐。
盐为五味之首,是最养人性命的东西。早年的电影《小兵张嘎》里有一断精彩的情节,与盐有关。
盐城。盐之城。盐城暗藏的气质里,始终有一种粗盐的气质。正面是粗粝、苦涩、沧桑,背面是坚忍、勤劳、质朴、真诚。
小资情调不属于盐城,盐城也从来不是个享受的城市,她是奉献的。多少年前的煮海为盐,是一种奉献,多少年之后的铁军精神,同样是一种奉献。我想,我的身体里也一定暗藏着盐的气质,因为我是盐城的女儿。
转自《盐城晚报》2012年3月9日B24/登瀛
- 上一篇文章: 追忆松喦恩师(陆嘉禾)
- 下一篇文章: 豆腐花香(杨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