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西塘雅集 > 散文小说 > 正文

百岁母亲人生路(王锦湘)

发布日期:2013/8/1 17:14:58  阅读:2875  【字体:
 

 

民国初年,北京的故宫里还住着保留封号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我的母亲就来到了这个动荡剧变的世界。她用封建社会“恩赐”给她的一双“三寸金莲”,慢慢地,慢慢地,走了一百年的沧桑之路!那密密麻麻或深或浅的脚印,就是母亲书写的平凡而又绚丽的人生篇章!

 

一百年,母亲经历了三个朝代的变迁,她不仅见证了百年家事春秋,还目睹了国家遭受西方列强蹂躏、内部战乱摧残,山河破碎,满目疮痍,更看到了祖国的解放,人民的翻身,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可以说,母亲是新旧社会两重天的见证人。

 

一百年,母亲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从她平凡的一生中,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她的崇高。她遇到过无数的艰难困苦,熬过了很多苦涩的年头,付出了许多辛勤的劳动。酸甜相连,苦乐紧依。让我欣慰的是,多年的辛劳之后,母亲也享受到了繁荣盛世给她的幸福,温馨家庭给她的天伦之乐,还有亲朋好友、邻里乡亲对她深深的爱戴。

 

母亲是能干的。儿时听外祖父母说过,母亲小时候就聪慧过人,心灵手巧。四、五岁跟大人学着做家务,七、八岁会绣花剪样,头十岁就能裁布缝衣。她十四岁那年,家里请来了二十多人栽秧,外祖母带着未满月的舅舅,无暇顾及。于是,母亲掌厨,小她两岁的妹妹做帮手,不到半天,就做好了丰盛的三桌“六大碗”。中午吃饭时,个个伸出了大拇指,齐夸饭香菜有味。

 

母亲青少年时代,正是国家多事之秋,兵荒马乱,她和大人们一起跑过反动军队的反,逃过日本鬼子的扫荡,躲在麦田里眼睁睁地看着扒虎子(土匪)把庄上人家和自家的粮食扒光,把猪、牛、羊牵走。年轻的她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虽然十分气愤,但却显得异常从容和镇定。也正是这些劫难练就了她过人的胆略,增强了她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母亲度过了乱世年头,共产党、新四军来了之后,每当为我前方战士做军鞋,她都是双倍完成任务。淮海战役打响后,她满腔热情地支持公爹到前方当民工、做后勤。

 

母亲是勤俭的。母亲二十岁和父亲成亲。过门后,她惊讶地发现这个家根本就不能称是一个家,小小的丁头舍子破漏不堪,屋里除了几个泥罐腔,什么东西都没有。母亲遵从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毫无怨言,一心一意厮守着这个家,为了这个家,她奔波、忙碌、操劳了一辈子。父母结婚后没多久,家里断了粮,万般无奈之下,母亲从外祖父家借了点粮食,弄了一些小资本,立刻安排生计,调度全家人各尽其力,共度难关。除了精心耕种几亩薄田之外,还和父亲夜以继日地加工稻子,做成米,再卖出去,赚些小利。祖父则走村串户,做起卖烧饼的小生意。不几年,家里经济逐步好转,勉强可以度日。解放后,母亲开始为儿女们考虑,买了几亩地,添置了耕牛和犁耙农具,又和父亲动手脱土坯,打土墙,新砌了三间草房。1955年以后,中国农村掀起了互助组、合作社运动,父母以对共产党的感恩之心,高高兴兴地入了社,把土地、耕牛和犁耙等大型农具交给了社里,新砌的房子无偿让给社干部办公、开会。大家都夸父母觉悟高,说我家“买田入社、砌屋开会”。母亲笑呵呵地说,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没个错的。

 

勤劳俭朴是母亲始终不渝的本色,到了耄耋之年仍勤劳不辍,终年忙碌。她不但和父亲自种口粮田,还一年四季在家前屋后种满各种蔬菜,父亲则当起了运输员,把瓜、菜、萝卜等运到县城,分给我们兄妹各家食用。有一年深秋季节,我回家看望二老,那年,父亲86岁,母亲85岁。我已身穿羊毛夹衣,只见父亲光着脊梁在扬稻谷。我喊妈妈,只听应声,见不到她人,抬头一看,只见母亲登梯爬在一棵树上,摘缠藤上树的扁豆角子哩!母亲越来越老了,但她一直最喜欢的事情始终是劳动,种着她喜爱的蔬菜,享受着劳动带给她的快乐。她说劳动不仅有收获,还能锻炼身体,健康长寿。母亲一直最崇尚的品德是节俭,家里穷困时,她节衣缩食过苦日子,即便是生活比较富裕了,仍然不忘“节俭”二字,从不乱花一分钱,从不浪费一粒粮,穿着农家人朴素而大方的衣服,吃着农家人简单而飘着土香味的饭菜。母亲常说,既勤劳又节俭,才能永远富有,代代幸福!

 

母亲是慈善的。悠悠岁月往事片片。时光进入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国家遭受了三年严重自然灾害,一场大饥荒无情地降到了亿万人民的头上,我家更是陷入极其困顿的境地。那个年代,农民靠工分吃饭,而我家,我们兄妹六人,大的十来岁,小的才几岁,有吃的,没做的,祖父垂垂老矣,母亲心力交瘁,身体垮了下来,加之是小脚,只是生产队里的一个辅助劳力,拼命干,也只能得点小工分,九口之家主要靠父亲一人挣工分,连每人每天几两的口粮都拿不回来,靠吃“周转粮”过日子,生活苦不堪言。那时家里常常是烧了一锅粥,母亲捞了一碗干的放在炖水壶里炖给父亲吃,母亲说,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不能垮。再捞一些放在另一个炖水壶里熬成米粥,给年老多病的祖父吃,然后大锅里加入各种野菜,甚至是草根、树叶,这就是母亲和我们兄妹们吃的,即便是在吃公共食堂年代母亲也要保证重点,分等吃饭。最困难的时候,就是那样的野菜粥,我们也只能吃半饱。有时刚开锅,来了讨饭的,母亲叫我们再少吃点,盛给要饭的人。如果遇到年老有病的人来讨要,母亲常把炖水壶里给父亲的米饭给他们吃,看到人家千恩万谢的样子,母亲会问我们,少吃了,你们有意见吗?我们兄妹六人齐刷刷叫喊起来:没意见。这时,母亲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那应该是欣慰的笑。

 

母亲自己省吃俭用过苦日子,但对别人从不吝啬,她乐善好施,宽厚待人,热心帮助困难群众和亲友,过去在自家十分窘迫的时候,还省下油、盐、柴、米接济别人。年迈时,常常把我们买给她的营养品,分送给周围身体不好的老人吃,她认为这样生活,舒坦、开心、有味道。

 

母亲是精明的。那些年,家里出奇的穷,日子出奇的苦。正当一家人在生活中苦苦挣扎的时候,一个大的抉择却让母亲犯了愁。那时我们兄妹先后都上了学,邻居、队干部们都上门劝父母让孩子们退学回家干活挣工分,保活命要紧。父亲老实不过,做农活是能手,对大事却没了主张。母亲没日没夜的思考,终于她铁下了心,“出台”了一项重大兴家方略,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叫做“读书致强”。母亲对我们说:“只有读书才有出路,才有前途。”然而,六个儿女读书,对一个贫困家庭来说,是何等的艰难!父母一年到头,起五更睡半夜,吃尽千辛万苦,硬撑着供我们兄妹读书。那时读书是要交学费和书籍费的,穷孩子可以免学费,书籍费是免不掉的,交不起书籍费,自然就没有新书和新簿本。我们遵从母教,没书也上学。学校有规定,开学后两周没有新课本的学生不能进教室上课,有的交不起书籍费的学生就自动回家了,我们兄妹没有一个退学的。记得我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因为交不起书籍费,蹲在教室外的窗户脚下听了半学期的课,期中考试了,陆传之老师开恩,让我进教室考试,考试结果门门满分,老师眼眶湿润了,从此让我进教室上课,还发给了我新书。有时,我家每天只能吃两顿稀粥,中午放学回家,没有吃的,母亲就给我们讲一些古人刻苦好学的故事。这些故事,她不知给我们重复讲了多少遍。还常对我们说,人小时候吃苦有好处,然后摸着我们的头问,肚里还饿吗?我们说不饿了,母亲酸楚地笑着说:“好伢子,真乖,上学吧,好好读书。”说完,她背过身去擦拭眼泪。她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儿女们读书成材上,即使贫穷和困苦,也没有改变母亲这一坚定的目标。

 

老天有眼怜众生,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兄妹六人,人人勤奋苦读,个个成绩优秀,长兄锦维成为本村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大学生。草房屋内土墙四周贴满了奖状,引得远近有学子的家长纷纷领着孩子来参观学习,以我们家为榜样,教育后辈读书上进。这时,母亲的脸上洋溢着的是喜悦和自豪。

 

父母苦心育儿女,儿女努力慰双亲。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兄妹六人陆陆续续走上了工作岗位,我们兄弟四人还当上了国家公务人员,这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人们都刮目相看,王家佳话广传乡里,在县城也小有名气,母亲自然是喜气洋洋,笑逐颜开!认为当年为改变家庭困境,她选择的路子对了。

 

母亲是刚直的。母亲对儿女充满了爱,但这种爱又绝不是无原则的,她一点也不容许有任何“败家子”的行为。我特别记得小时候,我们兄妹谁要是露出一点不好的苗头,她总是严加教育。后来,当我们兄弟分别成了公社里、乡镇里和县直相关部门的领导干部后,母亲的思虑进入了深层次,她加大了对我们教育和监督的力度。在我担任乡长、乡镇党委书记期间,母亲常来小住住,观察我的一言一行。记得我在钟庄乡当乡长时,有一天,我和水利站长朱友龙下乡检查防汛工作,一天跑了九个村,天黑到了家,感到很疲劳。这时,建新村几位农民正在我家等着向我反映卖粮难的问题,我一时急躁,接待态度不够好。群众走后,母亲严厉地批评了我。我说:“我可没有您的火气大。”这一来,母亲可真的来火了,一个不识字的老太太,竟说出了让我感到吃惊的话!她说:“我发火是教育儿子,你态度不好,就是冲撞老百姓,老百姓是什么人,老百姓是你们干部的衣食父母,是得罪不得的!”老人家几句话把我彻底征服了,我赶忙认错。有时有干部来我家谈事情,母亲也留神听,谈到工作以外的事,她明察秋毫,在干部们走后,她会明确地向我指出其中哪些是不可以做的。母亲经常告诫我们弟兄的话是,脚要站稳,路要走正。自己碗里的饭能吃,碗外的饭吃不得。公家不准你们做的事,坚决不能做。我做了县民政局长以后,每当我们村里干部提到为村民建桥、造闸、铺路、修学校的事,母亲都要求我尽力支持。每当有困难群众找我办事情,母亲都要求我能帮忙的尽力帮忙,帮不了忙的,要好好解释,不要让人家背后说你,小时候穷的叮当响,当了干部就忘了本,不睬人,像个大好佬。母亲说,当干部的人眼睛不能朝天上望,要向下看,要时刻想着群众,为着群众,诚心诚意地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做一个受人民欢迎的干部。我们兄弟四人在从政期间都有良好的形象和良好的口碑,两个妹妹的工作也都很出色。现在想来,这些都是与母亲的严格监督和谆谆教诲分不开的。

 

至此,我想起了近代名人张謇为百岁人生所作的一副寿联:九如欲使川方至,百岁还看日正中。如今,经历了百岁人生的母亲,一张饱经沧桑布满皱纹的脸上,始终带着笑容,美滋滋地享受她人生奉献的甘甜和盛世的幸福;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还时刻关注着世界的变迁;一颗慈爱的心还在关心着儿女们的健康、孙辈们的工作、曾孙辈们的学习;一双布满筋络的手还在做着她爱做的事情;两只尖尖小脚还在向前慢慢地走着,走着,走着……

 

母亲再活一百年,这是我们后辈对她老人家百岁生日的良好祝愿和真诚期盼。

 

编后语:读了县原民政局局长王锦湘同志《百岁母亲人生路》的回忆文章,令人感悟,他的百岁母亲历经新旧社会的沧桑岁月,勤俭持家,养儿育女,在极度困难时期将儿女拉扯成人,实属不易。然而,这位一字不识的农村老太,对当上干部子女的教育与要求,语出惊人,老人家对干群关系言表如此深刻,严格要求子女不忘本,勤恳为人民,做好事,服务为大众。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