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礼物 (季云梅)
一年之中,有十二次月圆,唯独中秋节的月亮,牵动着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人的心。
而中秋节的月亮,不但牵引我的心,还牵引我的钱袋。每年八月十五前夕,我都要去超市,大包小包的拎好几趟,然后送至双方父母那里,然后回来过我们三口之家的团圆节。
寂静的夜晚适于怀旧,夜幕降临时,从纷繁的生活夹缝中抬起头来,总有一些难以忘怀的往事浮上心头。而今天浮起来的,当然与中秋节有关。
是哪一年的中秋节,刚好星期天。一个月前,婆婆就兴奋地打电话,说今年很巧,八月半正好放假,如果你们愿意,就回来过节吧!我立刻想到了颠簸的乡间小路和转两趟车加上跑两里路的辛苦。我的回答是到时候再说,其实我是搪塞她的。
然后婆婆便几天一个电话。每次从寒暄开始,最后“不经意”地扯到八月半是否回家过节。几次过后,我便答应。电话那边的婆婆语调立刻很激昂,连说了几个“好”,又嘱托了几句回家事宜,便挂了电话。
偏巧临近中秋时,天公不作美。婆婆的电话又来了,说他们那里的路很烂,最好能穿雨鞋。我忽然有点生气,觉得这一个月的思想都在跟着八月半走,甚至是跟着婆婆的电话在走。我说那就不去了罢,等以后有机会再去看你们。婆婆“啊啊”了两声:“那就算了。”收线时,我似乎看到了很落寞的婆婆。想想这段时间她的努力,我突然决定中秋节还是尽量回家吧。
好在中秋节那天天气还算好。我们是在半路上用手机通知婆婆的,说我们到哪到哪了。婆婆又“啊”了一声,然后又是“好好好。”我询问小路的情况,我说我们没带雨靴,家里没有,又没必要买。她说不要紧不要紧。那天婆婆说的话全是叠着来。坐在车上,远远的就看到一个影子站在三岔路口,手里拎着什么东西,心想可能是婆婆,靠近一看,果然是。拎着的是三双大小不一的雨鞋。婆婆看也不看我们手中的礼,一把将儿子抢了过去。
回到村里,左邻右舍的都打招呼,说你们回家过节可把你公公婆婆高兴坏了,逢人就说三子一家要来,老二家的孩子甚至都说奶奶偏心了。又听了几个不同的人说起同样版本的话,再加上看到婆婆眉飞色舞地忙来忙去,忽然觉得很心酸。
晚上,一大家子坐在院子里。朗朗的月光洒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公公婆婆与我们聊起许多陈年旧事。我很惊叹公婆的记性——关于三个儿子的点点滴滴,在他们嘴里说出来,清晰得如同昨日。婆婆说一眨眼都大了,小时候缠在身边觉得烦,可长大了一年也难得几见。老是放在心里想,老大老二老三,一家一家一个一个的在心里过。老二夫妻俩在外打工,两个孩子放在家里念书,我们也没时间去看你们,只好等着你们来。看到你们,心里就会很好过。你们不回来过节,我们压根就不赏月,早早地就睡了。比平时还要睡得早。唉,你们大了,我们老了。
看着身边的儿子,我忽然想到了二十年后,我们是不是也像今天的公婆:巴望着儿子能携妻带子与我们一同过节,巴望着不定期地能看上儿子一眼。在儿子不回来的八月半,老两口落寞地坐着,相对无言。
我知道《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所以感动无数人的原因,只是平时我们都忽略了这份爱,总能为不回家找无数个理由,父母也就失去了无数个快乐的日子。
其实,中秋节最好的礼物就是回家去。真的,再高贵的礼物也代替不了团圆的氛围。从父母那舒心满足的笑容里,你能体味到,他们所深深期盼的不是别的,而是儿女们熟悉的身影。
又到中秋,如果有可能的话,你也抽空回家和父母一起过个团圆节吧。
(原载于05年9月17日《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