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西塘雅集 > 散文小说 > 正文

初秋的况味(老笨)

发布日期:2013/9/26 15:55:15  阅读:1739  【字体:
 

 

几场雨过后,秋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来了。

 

    清晨,我漫步在双湖公园石板路上。凉风习习,鸟语声声。近看湖面一平如镜,远看湖面似无数碎银洒落一片,波光粼粼。几只野鸭,一趟白鹅,相趣戏游,时而引颈张望,时而振翅击水,仿佛告诉你,它们也在晨练哩。早起的太阳,羞答答地躲在乳白色的云层后面,不时露出脸来浅浅微笑。四面八方的声音悠悠飘来,让寂静的双湖有了跳动的韵律。这是一幅多么赏心悦目的初秋景象。

 

    此时此刻,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林语堂的名句:“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 “大概我所爱的秋不是晚秋,是初秋”,它“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追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也未陷入懔烈萧瑟之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

 

    是的,初秋不像刚刚退去的夏天那样热烈狂放。夏日里,似乎什么都变得滚烫似烤,烈日炎炎,热浪滚滚。人们终日汗流浃背,心烦意躁。老天爷也变得性烈如火,反复无常。刚才骄阳当空,大地流火,顷刻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初秋收拢了盛夏暑热的狂躁和肆虐,变得恬静斯文了,文质彬彬了,让入神清气爽了起来。即使遇上“秋老虎”几日,也是早晚“天凉好个秋”。

 

    初秋也不像仲秋和深秋那样悲凉和肃杀。《礼记》说:“秋之为言愁也”。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以秋为题的诗文不胜枚举,他们抱住“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之悲秋情结,把秋写得悲悲切切,凄凄惨惨,因此便有了“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的秋风;有了“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的秋雨;有了“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的秋景;有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秋叹;有了“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的秋怨,一派“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惆怅和凄凉。这大概写的都是仲秋或深秋。

 

    初秋是美好的,美好在于她的淡定,而淡定莫过于平凡的风和雨。虽然,风里还有夏日的余威,雨里已有些许深秋的苍凉,风里雨里裹挟着“梧桐知秋”的落叶,但从容淡定的景象让人喜不自禁。风,轻轻地吹来,拂过面颊,悠然而去,少了张狂,少了热躁,多了凉爽和宁静。几乎不像其它季节的风,或者懒洋洋,或者热烘烘,或者冷嗖嗖。雨沥沥淅淅,漫不经心地下着,不大不小,不疏不密,犹如缕缕银丝飘落满地,嗲声嗲气的,即使飘落到绿叶上,得侧耳屏息,才能听到雨水与绿叶的一番窃窃私语。

 

初秋也不像春天那样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也不象冬天那样寒流滚滚气势汹汹。或许,她的性格没有春天冬天那样爱憎分明,而像一位害羞的少女含而不露,像一位达观的长者不愠不火。“极高明而道中庸”,初秋的轻风细雨里,天高云谈中,无不洋溢着不偏不倚的“君子之道,淡而不厌”。

 

    暮色里,双湖笼罩在初秋恬淡而静谧的景色中,让人倍感通体的舒展和惬意顿生感慨。初秋为何如此撩人心弦,只因她从不排斥其它的季节,一副宽裕柔美、包容豁达的姿态。她既有春天勃勃生机里的底蕴,也有夏天热情奔放里的情怀,既有深秋万木萧条里的空灵,也有冬天冰天雪地里的凝重。

 

我欣赏初秋,更欣赏初秋的味道。

 

转自《建湖日报》2012917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