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西塘雅集 > 散文小说 > 正文

雏燕,起飞在家乡的田野上……(金学桂)

发布日期:2013/12/12 17:20:31  阅读:1878  【字体:
 

 

      人,当他正处于豆蔻年华的时候,谁都会充满美好的理想,谁也都想干上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人,当他刚刚踏进社会门槛时,谁都会选择自己的前途,考虑自己的人生路上是铺满鲜花,还是布满荆棘?然而什么理想最美好?什么前途最理想?回答这一人生答卷,青年朋友们都未必能作出正确的答案。

 

我要告诉读者的,却是在回答这一问题上作出正确选择的七个青年学生,他们是葛书善、邵春堂、潘富华、徐兆华、费永亮、陆翠平、谭友兰。一九八三年夏这七个平均不满二十岁的共青团员,怀着对事业的追求,于荡中林蚕、渔业职业中学毕业后,毅然以开发承包者的姿态,来到了地处射阳湖畔的偏僻渔村——建湖县建阳乡渔种场安家落户,选择了一条自己应走的路……

 

路,总是人走出来的,他们刚刚迈出了人生第一步

 

今年元月十七日,难忘的日子,是他们结束学生生活进入社会的第一天,这一天,雪猛风狂,像预示着前进路上的艰难,又像是有意考验一下这些初生“牛犊”的毅力,为他们制造了这么个环境。然而,被一股进入新生活的激情所鼓舞的青年们,丝毫也没有觉察什么,还是嬉闹着来到了他们所向往的为蚕桑、养鱼事业作一番贡献的理想地——渔种场。

 

偏偏,理想的地方不理想。这里条件简陋,这里生活清苦,等待他们的是荒芜了的垛地、待垦植的桑田。需要他们填写的是一张没有签名的空白合同书……

 

犹豫了吗?不,畏缩了吗,不,面对着一片荒地,面对着这一张白纸。组长葛书善代表小组与场里立下了合同,承包桑园十五亩、水面养鱼七亩八、栽长荷藕三亩八。他第一个拿起笔。在合同书刚劲地签上“葛书善”三个大字。一个、两个……合同书上整齐地写上了七个名字。

 

由于队里房屋紧张,他们五个男同学,挤住在一间只有十多平方米的原来作牛舍的草屋里,睡在铺着稻草的地铺上,吃着干饭加开水。然而。他们奇迹般地恋上了这块充满泥土香气的田野和这间充塞着生活气息的小屋……

 

晚上,在邵春堂的日记上又增加了新的一页“我们读书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人民干一番事业?为发展家乡的蚕桑事业。有决心来这里,就有勇气生活下去……”

 

在潘富华的心得笔记上这样写道:“过去常说,在一张白纸上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这一回真要拿笔画了,从哪里画起呢?……”

 

“就从这里画起”。安家的第二天,刚刚四点钟,葛书善就把同学们叫起来:“我们包的十五亩湖桑,基础差,冬翻还只剩下几天了,要赶在春节前翻土结束,要拼一下。这是我们要走的第一步,这一仗只能打胜,不能打败。”

 

冒着扎骨的寒风,裹着漫天大雪,青年们向冻土宣战了,离春节总共还有十三天,也许这时候人们正围坐在桌头灶尾忙着过年的糕点。也许这时候,那些巴望过年的小青年正赶制花灯门联。然而,在这远离街镇的角落里,在这荒滩野地的深处,还有这样一群苦干的青年。他们早上四点多钟就起身,裹着一身寒气出门,晚上摸黑收工,又带着一股热流回家。坚硬的冻土使他们全身冒汗。寒风,无情地抽打着他们白净的脸皮。积雪,无情地冻坏了青年们的双脚,铁锹又无情地在青年们那娇嫩的手掌上磨上了一颗颗“明珠”。他们没有退却,一咬牙挺上去。因为,这是第一步啊,十多天下来了,终于,在春节前两天,翻完了桑田,十多天来,每个人的脸上、手上、脚上都留下了“伤疤”,……然而,这第一仗还是打胜了,这第一步,终于迈出去了,是那么坚实!

 

打开女青年谭友兰的心得笔记,就在这新的一页上,明显的印上了血迹和泪痕,“唉!这仅仅是个起点啊,以后的路怎么走呢”!

 

困难,在等待他们!

 

人,总是往高处走,世俗的偏见令人惧怕

 

几名中学生承包桑园养蚕的消息飞快的传开了,随之而来的是比困难更难以对付的世俗观念的包围。

 

在渔种场,有少数善心的人看着这几个苦得象“泥猴”似的学生伢,心疼的劝说道:“这里不是你们住的,这活不是你们干的。孩子,还是回家吧。别让父母亲心疼!”更有人快言快语:“读了十多年书,和咱老粗干一样活,划不来呀,哈哈。”

 

在家里,他们这几个人大都是“小老巴子”。在家庭成员的组合中,受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他们是父母的“心尖子”。就拿小陆来说吧,两个哥哥四个姐姐都是“国字号”,唯她这个最小的妹子是“泥饭碗”。她家里并不在乎小陆去拿几个钱养家糊口,对她工作不工作无关紧要。每当小陆回家,父母亲看着爱女清瘦的面孔和手上的“茧巴”,总心疼地流下了眼泪,说什么也不让她再走,他们说:“丫头,你拿一百块,我们也不让你干这个宝贝交易了,人吃苦不谈,能有多大名望啊!”

 

最不幸的要算是他们的组长了。小葛有个要好的同学,同窗三载,感情至深。由朋友关系发展到恋爱关系,后来,这姑娘进了工厂。一九八四年春节,当小葛兴致勃勃的去探望她时,等待他的是冰冷的回答,毫无热情的言谈:“你干那养蚕摸鱼的事,叫我怎么见人,你愿意干你干吧,对不起,我既不爱蚕,又不喜欢鱼……”,犹如一盆冷水,浇灭了小葛心中一团爱之火,他,恍恍然回到自己家里,头脑里只回响着一句话“你干那养蚕、摸鱼的事,叫我怎么见人!!……”

 

的确难见人,你纵然有天大的本事,也难冲破世俗观念这一张无形的网啊。记得还有一次,那是春天为湖桑培肥,他们小组与母校取得联系,去学校厕所清粪,一米多深的坑底,几年没有清了,他们并没有考虑到有碍自己的体面。争着登靴钻到坑底,那个臭气熏得人几乎窒息,他们没有退却,还是坚持把粪掏光了,当他们挑着粪桶走过街面时,那时围观者捂着鼻子,熟悉者指指点点:“嘿,挑大粪的‘洋学生’,真是大材小用啊,”“嘿嘿,怎么干起这个‘有出息’的美差”……比那难闻的粪臭更使人恶心,小葛他们的心灵战栗了,他们没有被大粪熏倒,却几乎被中伤的恶语所气昏。

 

正当他们被世俗的偏见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小组成员之一的王玉,靠着父亲的“关系”,自找到一个乡办工厂的头路,悄然离组了。送走了小王,他们心里像塞上了一团鸡毛,闷得慌啊,沉闷的小屋里,没有了生气,小潘的笛子不吹了,小邵的口琴不响了,小费的“乡间小路”那支歌不唱了。只有小谭用忧伤的声调哼着那支“过去的事情不再想”的歌,歌声忧郁、伤感,小屋里充满了令人窒息的气氛……

 

“难道我们选择的路错了?难道我们的追求与希望就行不通?”青年们的心里蒙上了一层阴云。

 

不,他们没有错,在学校里,他们也有过更高的追求,曾经准备继续升大学,得到更高的深造,因为他们并不是没有资本,葛书善是个多年的学习班长、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聪明好学的潘富华是语文尖子。小陆和小谭是班里的数学冠军。忠厚朴实的小邵,精明能干的小徐,肯下功夫的小费,各有爱好与专长。在班级上学习是骨干,在学校里是好团员,他们有资格升学深造。然而他们还是共同选择了这条路,这条振兴家乡蚕桑、渔业之路,有什么错呢?

 

小葛站起来了,他一拳砸在桌子上:“说也罢,骂也好,走也好,我们没有错,让他们去评头品足吧!一句话,干到底!”

 

干,青年朋友们,冲破世俗的罗网,让事实去作公证的结论,干吧,小屋里的气氛燃烧了……。

 

泪,洗不尽懦弱和痛苦  因为路上没有开遍鲜花

 

困难多如牛毛,简直让人“应接不遐”。开春生产,缺乏资金,他们只好回家向父母求援。是求援,哪有不花口舌,甚至听说要钱去做春用,还免不了一顿熊:“没牢做,要么回来,要钱,不给。”他们只好撒个谎,要添春衣了,要改善伙食,然而,当钱一到手,他们拔脚从家里飞了……是的,集资的四百多元钱,硬是从身上、口里省出来的。改善伙食,那是硬着肠子说的。他们伙食只有干饭和开水啊!可他们从来不敢“奢侈”一下生活。因为,生产需要钱。

 

蚕结茧需要一批齐头稻草结簇。他们从大几里以外的家里背来了稻草。编结簇需绳一百五十斤,花钱买,他们没那个家当啊,一咬牙,搓!白天忙着采桑管蚕,晚上借着月光搓绳。搓绳,这七个毛头小伙,何曾搓过?在家里他们寸草不理。即是学校里有时筹点绳,他们也是“偷偷摸摸”,从老祖母的床头拿来。这一回,每人得搓二十多斤,第一天手上起了泡,第二天泡破了,第三天草皮粘着破皮一起扯了下来,钻心的痛啊!血流出来了。人人眼里含着泪花,小翠平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第一次大声哭了……。哭吧,姑娘,让泪水洗净懦弱和痛苦,这一回,连号称硬汉子的葛书善也掉下了眼泪。

 

泪,这不是气馁的泪!不是懦弱,是感情的迸发!和着眼泪,他们搓完了一百五十斤草绳。

 

打结簇,这是一项技术活,书本里没有,他们请来了老师傅,把着手教,不两天,都会干了。等四百二十条结簇全部打完,手指头全部肿得像胡萝卜。看着青年们这种创业精神,场上的老工人谁不佩服:“这些学生娃不简单啊!”

 

春季育蚕开始了,十一张纸的室外露地蚕,放在二千八百平方尺的野外空地上养育,那个难处就别提有多少,他们把被卷儿铺到了育蚕基地,全部睡在地上,上无遮挡露水,雨水打湿了被子,地上潮,又浸透了垫铺的稻草。每天二十四小时,吃都带到场地里,他们精心喂桑、管理。整整三十天,他们没离开过蚕“床”。

 

五月二十八日,是人们欢度端午节的时候,“老法海”给善良的“许仙”和“白娘”带来了灾难,也给这群“育蚕人”造成了危难。半夜时分,八级大风伴随大雨,一齐降临,风狂雨猛。育蚕的塑料布飞上了天,盖着的草帘子掀下了河,大雨无情地喷泻在正在结茧的“蚕娘娘”身上,要知道,在这时候凉雨浇在“蚕娘娘”身上,使它生理突然变化,皮蜕不掉,蚕就会被勒死,导致全军覆没,前功尽弃啊。这一点,青年们心里明白,他们不顾一切,在风雨之夜与老天展开了一场搏斗,塑料布掀了又盖上,刮下河的帘子又从河里捞上来,他们没有一个退却,没有一个考虑到自己受凉生病,齐心协力,最后一齐俯伏在覆盖物上,任凭雨水浇淋。正当他们危急万分的时候,党支部负责人赶来了,场里的其他蚕工赶来了,风雨战败了,蚕没有受到损失,当风雨过后,他们才感到身上冷,感到腹中饥。这时,他们才记起,今天是端阳节,家里亲人也许正在甜梦中,等着吃香喷喷的粽子哩!

 

终于,他们之中的又一个,忍受不了这样的困难,卷着被窝回家了。在村头上,他拉着伙伴的手哽咽着:“你们骂我这个逃兵吧,我没勇气,我受不了,我不知道会这样苦,我,祝你们成功……”他,走了,看着自己的战友又走了一个,人人心里像倒了五味瓶,酸、甜、苦、辣一起涌上心头,他们九个人一起来,现在还剩下了七个!

 

终于,他们之中又有一个病倒了,徐兆华这个闷声不响、只知埋头苦干的小伙子。掏大粪他第一个跳下粪坑,捞草帘他第一个跳到河里。要知道,那几天他正在发热高烧;摘蚕茧,他尽管每天只吃一点点,还争着干。当白花花的蚕茧即将出售时,他突然昏倒在茧堆旁,送到县院,原来是急性黄疸肝炎,看着伙伴病成这样子,两个姑娘悄悄流下了眼泪,组长葛书善抓住小徐的手臂:“兆华,是我没照顾好你啊,你不该瞒着自己的病哪!”小徐含着热泪,声音微弱:“组长,走了一个,又走了一个,我知道你心里难受,大伙心里谁不痛苦,我不能再给大伙心里增添负担……”

 

不多久,小徐从医院带来了一封感情真挚的信:“我的病很快会好,不要为我担心,我死也和大家在一起,我知道,我们这是创业,创业是难的,创业的路上不会铺满鲜花啊!”

 

然而,创业的路上必将会铺满鲜花。

 

花,在人们心头开放  生活奏出了美的乐章

 

花开了,在蚕茧室里,堆满了一串串“银珠”般的茧花;

 

花开了,在藕池塘里,开满了朵朵洁白的莲花;

 

花开了,在养鱼池里,各种戏水鱼儿翻起了朵朵浪花;

 

花开了,在青年们的心头开放着的一朵朵理想之花。

 

能不高兴吗?第一季春茧收获了,手捧着一颗颗“银珠”,青年们陶醉了,这是他们第一次收获,这收获里伴随着多少痛苦,多少困难,这收获是青年们的心血和汗水结晶啊!

 

蚕茧出售了,七百一十五斤,一千五百二十元。他们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这么一笔财富,他们在希望的路上,终于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渔塘里两千多尾鱼儿一条条摇头摆尾,像似炫耀自己生活在广阔的水域里是何等自由幸福;池塘里,荷莲婆娑,摇曳着丽质天姿,就好像告诉人们,自己在茁壮地成长,她们是洁白美丽的时代之花。

 

人们看着这七名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青年人,看着他们精心培育出来的“果实”,传来了一片赞誉。

 

“好样的,他们真的在这里扎根啦!”

 

“有文化,有技术,嘿,咱老土可比不上他们!”

 

“将来,我们把渔场、桑园都交给他们,有这班青年接班,放心!”

 

是的,在这里,小葛他们的专业知识有了用武之地,他们把学到的知识,结合到养蚕、养鱼实践中去,又从实践中去探索新的技术,第一季蚕茧下来,他们记载了技术资料整整十一本,达八万多字,记载了从蚕桑栽培管理,到春茧养育的全部过程,他们把实践中的知识,提高到理论去认识,总结出蚕桑整枝、发条的株型结构,蚕室的消毒灭蝇,以及蚕虫肠胃细菌防治的一系列经验,他们的蚕茧张单产超过全队平均水平,这是知识的光华。

 

他们对养鱼也有专门研究。渔家出身的邵春堂,对各种鱼的脾气习性了如指掌,他称青鱼是秀才,草鱼是强盗,鲢鱼是张飞,鳙鱼是老好人,鳊鱼是娇娘,鲤鱼是土匪,鲫鱼是清洁工,他养鱼根据各类鱼的性格特征喂养,被人们称做“小鱼精”。

 

管理荷藕最精莫过于两个姑娘,她们整天钻在荷花丛中,查虫、施肥,一双灵巧的手,一张秀丽的脸,一身淡淡的荷香,人们亲切地誉他们为“莲花姑娘”。

 

在这时,他们将实现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他们要把自己的全部光和热散发出来,为建设自己的家乡,为发展蚕桑和养鱼事业,闯出一条新路,将立足在这块基地上,干出一番事业,他们初步打算,把三百亩荒地拓成新的桑园,开辟一个蚕桑实验基地。

 

小组里办起了文化知识讲座,他们在渔民中普及文化知识,“小秀才”潘富华担任了义务教员。

 

小组里成立蚕桑技术科研组,将对全场七百亩新老桑园,上千亩渔塘普遍开展科研项目,提高桑蚕质量,提高鱼苗成活率和更新鱼的品种。

 

组长葛书善,在这里作好了成家的准备,不久,小组里将会增添新的一员。

 

邵春堂打算在这里干上一辈子,他把户口迁到了渔村。

 

费永亮和爱人王文芳商量好了,打算在这里举行洞房花烛。

 

在这里,两个姑娘不好意思说什么,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将在这里抛出“彩球”。

     

他们以实际行动取得了各级领导的支持和人们的信任。

 

县、乡党委的领导同志多次来看望他们,鼓励他们,在乡成立的蚕桑协会上,还吸收葛书善和谭友兰为蚕桑协会会员,渔场党支部领导在工作、学习、生活各方面为他们创造了条件,最近又为他们新盖了宿舍,市报社的记者专程采访了他们的事迹……,人们祝愿这些年轻人,起飞在家乡的田野上。

 

飞吧!初出窝巢的雏燕,展开你们理想的翅膀,高飞!

 

飞吧!青年的创业者,在家乡的田野上,起飞!

 

“希望在田野上”,这支心爱的歌,又从爱好音乐的小谭口中唱出,变成了一支青年小合唱,潘富华拉起了二胡,邵春堂吹起了口琴,他们的组长弹起了他那好久不弹的吉它。

 

祝愿你,风华正茂的青年,生活奏出了美的乐章,你们奏出了美的生活。

 

转自《蓝天作证》(金学桂 著)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