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盘(孙兆乾)
我家有把算盘,它是长方形枣红色的,四周是用海南木料为框,内有17位算盘珠子轴心,中间上端有道横梁,横梁上面轴心有两个珠子,每个珠子当五,下面有五个珠子,每珠当一。框架四角是用铜皮包装,中间的两个轴心,也是用坚硬的铜棒做成,牢固耐用,美观大方。这算盘是祖辈留下的传家之“宝”,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珠算”文化的唯一遗产。
海南木料花纹细丽,色泽柔和,也有一定的香气味道,使用时噼里啪啦的算盘珠子响声,听上去似像一支殊殊歌曲的“音谱”。这算盘随有上百年的历史,但它的颜色与材料没有一点变形变质,所以家里无论大人和小孩,对它都是十分珍爱。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读完高小毕业后,回家就当上农业初级社会计,这把“算盘”就成我名符其实的伴友,无论是记帐、算帐、分配粮食,一步也不能离开了它。它像一个公证的裁判,它是一个忠实“天平”。特别每年在年终分配时,用“算盘”计算方案整天忙碌不停,别看小到几十户人家,大到几百户人家,那家全年收入多少?支出多少?都要通过这把“算盘”在珠子上拨出经济余、缺的定局。
想起打“算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初学“珠算”时,必须要用心、用脑,因为学“珠算”和学其它书本知识不一样,那怕你学历再高,学问再大,在学习“珠算”时,都是个新手,一定要像小学生一样,虚心地向老手请教,认真地背读加、减、乘、除口诀,特别要练熟“小九九”,“归除法”还要学会“狮子盘球球”。这样,打起“算盘”拨动“珠子”才不会失误,所以有人说过:“学算盘是接受耐力和韧性的考验,是一场血与汗的历练”。只有勤奋克苦的人,打起算盘来的“硬功夫”才能分文不错、准确无讹。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生活也有了大大提高。历代算帐靠打“算盘”的日子已退出历史舞台。现在人们记帐,统计都用上电脑和电子计算机,鼠标一动,那成千上万的数字都会明明白白反映在电脑视频上。这些数字使你看得舒心,用得放心,听得开心。可是,时下仍有少数上年纪的人还在怀念“算盘”,记住当年“算盘”,给人们算帐、理财带来公平合理、大公无私的深情厚意。
转自《塘河》杂志
- 上一篇文章: 糠饼、焦屑、麦稔稔子及其它(姜茂友)
- 下一篇文章: 摇曳的烛光(姜正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