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西塘雅集 > 散文小说 > 正文

吴连登回忆在毛泽东身边的日子(连载六之二,作者:王学言)

发布日期:2011/10/18 11:46:51  阅读:3255  【字体:
 
 
毛主席不是“神 ”,是人民心目中不朽的丰碑
 
    吴连登十分敬仰毛主席的为人。他说,主席是不赞成搞个人崇拜的。
 
    1226日是毛主席的生日,每到这一天,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总要向他老人家祝贺生日。
 
    1969年毛主席生日那天,吴连登说:“毛主席,我们祝您万寿无疆!”主席看看吴连登,说:“是咸城人啊!”主席又说:“是我身边那盏不灭的‘灯’啊!”说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突然,主席严肃起来:“刚才那句话是屁话。”听主席这么说,我好紧张,心里想不通:大家不是天天在喊吗?怎么是屁话呢?大概是主席以为吴连登他们接受不了,又慢声慢语地说:“哪有活一万岁的?人活一百岁就不得了了。”他望望大家:“你们谁能给我找出一个活一万岁的?”
 
    还有一次,主席要看我国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的纪录片,吴连登从总参借来播放。当放到爆炸成功时,画面上出现了群众欢呼“毛主席万岁”的盛大场面、高唱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的镜头时。我们大家看得正来劲,主席却挥挥手,说:“不看了,不看了。”他老人家一脸的不高兴。
 
    吴连登说:“有人讲,毛主席向来是不认错的,我对这个说法不以为然;至于人们怎样评价,那不是我的事,但我可以说说我们在他身边工作时亲眼见过的一些事。”
 
    有段时间,主席吃不好睡不好。我们不清楚是何原因,就问主席是不是饭菜没做好。他摇摇头,沉思一会儿说:“1958年,我们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杀猪、砍树、大锅饭,还搞了一个打麻雀。再加上苏联逼债,一下就把国家搞穷了。作为我要负主要责任。”这难道说毛主席不承认错误吗?!
 
     吴连登对毛主席是一腔忠诚,他无论是在国务院体改委办公厅位置上,还是从领导岗位退下来,都始终没有忘记主席在世时对他的谆谆教导,一直坚持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保持着艰苦朴素、谦虚谨慎的作风,目前一家人仍居住在60年代中期国务院机关分配的50多平方米的住房里
 
    多年来,每到主席逝世的周年99日和1226日生日那天,吴连登总要带上一家人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站在主席的遗容前向这位开国领袖献花、默哀,久久不愿离去。
 
毛主席的“家庭”整风
 
    吴连登回忆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有许多往事,回味无穷。其中,最使吴连登受到教育的是毛主席的“家庭”整风。
 
    吴连登初进毛主席的家里时,虽说国家已度过困难时期,但日用品依然严格按计划供应。别的都好凑合,就是这肥皂,吴连登每月仅有可怜巴巴的半块,洗脸、洗澡、洗衣服都得用,确实不够,但也无可奈何。当然,若以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的身份去搞点,不说半块,就是十条、十箱都不费吹灰之力。可是,这是被毛主席严格禁止的事情。
 
    有一次,机会终于来了,吴连登将要随毛主席到外地视察。吴连登心想:主席禁止吃喝早有所闻,用点肥皂、牙膏总不成问题吧。但毛主席有指示:“我们每到一地,要尊重地方的领导和同志,不要搞特殊。”他老人家首先从自己做起,盖的、铺的、穿的、用的、吃的、喝的,包括:牙膏、牙刷,肥皂以及油、盐、酱、醋统统带上。吴连登凝视着收拾好的帆布包,心里想,主席都这样做了,我们还有什么说的呢?于是彻底打消了念头。
 
    吴连登很清楚这条铁的纪律,源于60年代初的一次“毛家整风”。
 
    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毛主席耳闻自己身边工作人员收了地方一些如水果、茶叶、丝绸等土特产品。当天,他就将跟随他长征,时任江西省副省长的汪东兴召上庐山,指示道:“你回来吧,主管第一办公室,你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风。”
 
    汪东兴回到了中南海后,通过调查研究,批评和自我批评,摸清在主席身边工作的同志收受土特产的基本情况,形成一份专门材料,上报给毛主席。
 
    接着不长时间,由毛主席亲自主持召开了“家庭整风会”,参加会议的是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全体人员。会上,毛主席的心情无比激动:“我的话,你们就是不听,遇到暂时困难都过不去,脱离了群众,你们不听话,就给我滚蛋,还是回到人民群众中去!”毛主席大发雷霆,并且说到做到,不久在汪东兴的主持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人员调整。
 
    但是,事情并未就此结束。毛主席根据那份材料统计的情况作出决定,凡是在我身边工作人员收受的土特产,一律作价从毛主席的稿费中向有关省、市和部门及单位退赔,共计三万多元。工作人员虽然没有掏腰包,但毛主席有礼、有节、有情、有义的举措,对他们乃至吴连登这些后来者的教育都十分深刻。在此之后,主席先后在多次“家庭”会议上提及此事,以教育警示其他同志吸取教训,使后来的所有在主席身边工作的同志都言传身行,终身难忘。
 
毛主席喜爱吃红烧肉
 
    一般人认为,毛主席嗜食红烧肉。其实在他老人家的食谱中,素食和荤素各半的菜肴占有很大的比例,红烧肉并不多见。按毛主席说的,他对红烧肉的态度是“心向往之”,但并不是隔三差五地来一碗。战争时期,只有在打了一次大胜仗后;解放后的和平年代,在完成了一件棘手的工作后,兴奋之余,才以商量的口气,吃上一碗红烧肉。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爱吃肉的毛主席硬是一度“戒肉”,很长时间没有沾荤腥。可是,“红烧肉”是毛主席的一段个人生活佳话。但在日常菜谱中,他还是注意荤素搭配的。
 
    毛主席的伙食也是比较特立独行的,火焙鱼、油炸臭豆腐,这些口味好但在营养学上有争议的菜肴,如今已经家喻户晓,并成为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打着“毛氏”招牌的餐馆的“主打菜”。从毛主席日常食谱来看,辛温结合,荤素搭配,五谷兼备,偏好苦辣,田园野味。这种食物之间的“制衡”是颇符合养生原理的。毛主席虽然体态显胖,但没有困扰一般人的肥胖性疾病。因此,避免了一部分不必要的痛苦。这除了年轻时锻炼打下了身体底子和饮食从不过量的好习惯外,一个重要原因,恐怕就得益于饮食上的“制衡”有术。
 
    毛主席所钟爱的红烧肉,原料多选用比较肥厚的肋条肉,按照毛主席自己的话说:“越肥越好”。按照营养学观点,人是要服入一定的动物蛋白。但肥肉对健康不利,这一条是营养学家的共识。毛主席常说:“红烧肉补脑子”,这似乎缺乏医学根据。但红烧肉浓糯、甘饴,能给食用者带来神经上的兴奋、愉悦,给人精神上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和充实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补脑,也并非牵强附会。
 
    红烧肉原料虽肥,但中南海游泳池的厨师烧制红烧肉是颇为费心思的。先用上好五花肉或肋条肉,燎皮刮净毛后,切成酒盅大的肉块先放入放有小量葱花和水的锅内爆煮,水干后溢出油来,再用肥肉中溢出的油翻炒肉块,以“油”制“油”将肥肉中的油尽量爆出来,加少量豆豉炒干,再上糖色,加入少许酱油、黄酒、汤、小火爆烧。这样烧制的红绕肉,肉虽肥,但油脂大都溢出,好吃又符合营养。为了去肥腻,有时厨师还在肉中配放芋头或笋干。
毛主席晚年时期,他老人家也较自觉地回避红烧肉这种油性大的菜肴,而多用红闷鱼头和西式浓汤类食品来解馋。
 
毛主席吃冰锥治感冒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毛主席不拘性情的养生个性,年轻时注重的炼身和炼心相结合,造就了强健的体魄和自信超越的心里,这是他敢于打破医生设定的条条框框的强大物质基础和精神前提。
 
    人们说老年人性格平和对养生有益,但毛主席性格实在算不上平和。一会大发“雷霆之怒”,一会又“潸然泪下”,开心起来又像个孩子,反复多变,十足的诗人气质。跟随毛主席十多年时间的吴连登,对毛主席的性格、脾气了如指掌。
 
    吴连登在回忆往事时,一往情深地说:虽然医生免不了要与毛主席为他老人家健康之事发生争执,但最终结果还是医生向主席让步的多。针对嗜烟如命,一些食物细菌超标,皮肤骚痒的治疗等等,医务人员还是不得不“悉从尊便”。这倒不是说毛主席的权威,使得保健医生不得不让步,而是因为他的身体底子较好,一般的疾病规律在他身上不起作用。有一次,一位医生从主席卧室里出来,吐着舌头说:“没办法,老头子(工作人员在背地里称毛主席为老头子)又在折腾,居然吃冰锥来压感冒!”靠吃冰来压制体温升高本来就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何况主席童心大发,居然去吃屋檐下结的不太清洁的冰锥子,任何一个医生都不会想出这一招,但医生对此也无可奈何。
 
毛主席采取灌肠来养生
 
    如果按照现在通行的基因与长寿理论来解释毛主席的长寿,实事求是地说:毛主席的所谓长寿基因,并非优越。他的父亲毛顺生,享年不到50岁;母亲毛高氏,52岁便去世了;兄弟姐妹也在革命斗争生涯中先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三个儿子,一个在朝鲜战场牺牲了,一个丢了,一个长年患病。毛泽民、毛泽覃等人的去世虽属意外,但也给毛泽东带来了宗族“凋零”的感慨。可能正因为那种在革命生涯中遭遇了大多亲人牺牲的痛苦后养成的英雄气概、无畏精神、唯物态度,再加上后天“野蛮体魄”、自觉锤炼,使毛泽东的养生之道真正成为一个“跳出三界外”的自足体系。海外医学家一席饶有兴趣地研究过上世纪几位中国风云人物的一个特殊保健手段:灌肠。其中毛主席也是被列为灌肠养生的典型。他一直信奉灌肠养生抗衰老,多年一直施行。毛主席常年便秘,灌肠属不得以而为之。延安时期,没有条件灌肠,贺子珍就和医生们采用肥皂水进行开塞,以解除便秘之苦。吴连登听李银桥说:延安时期有这么一则轶事,只要毛主席顺利地排出大便,整个枣园便沸腾起来,人们奔走相告,欢呼一场。看来治病在毛主席的非凡生涯中,也好比一场“打仗”,矛盾的双方互相制约、转换,不利条件有时化为有利条件。时刻以不同形式体现出健康因素的对立统一。毛主席的养生“制衡”之妙,似在一般养生原理之外,又在深刻的自然辩证法之中。
 
毛主席对宴席很生气
 
    清廉朴素,伴随了毛主席一生。在延安时期,他曾特意把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印成小册子,号召全党干部阅读,提出要引以为戒。
 
    1950年2月,毛主席从苏联访问回来,到了哈尔滨,市政府设宴招待主席,把最好的东西给他吃,有熊掌、飞龙等。那一顿饭有胡志明在座,他吃了。回到住地,毛主席对卫士说:“我们国家现在这么穷,搞这么丰富干什么,从明天开始,还按我们在家的标准去办。”后来到了沈阳,饭菜标准比哈尔滨还好,毛主席很生气,接见干部时专门讲了这件事。他说:“我是不学李自成的,你们要学刘宗敏,我劝你们不要学。”
 
    1951年12月,刘青山、张子善因为贪污侵占国家资财,被河北省人民法院判处死刑。之前,是否给他们一个改过机会,反映到毛主席那里,毛主席说:“正因为他们的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要下决心处决他们。只有处决他们,才能挽救二十个、二百个、二千个、二万个各种不同程度错误的干部。
 
    吴连登到主席身边工作后,经常有人谈及此事,使吴连登深深地铭刻在心中。吴连登说到这里不无感慨地说:“当时,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对清除党的肌体上发生的腐败现象,表现了高度的自觉性和巨大的决心与魄力,真正做到了从高级干部抓起,敢于碰硬,从严治党。”
 
毛主席临终前一天还在读书
 
    毛主席历来重视理论的指导,在重要的历史时刻,需要总结经验的时候,他就特别强调读书和学习理论。
 
    读书伴随毛主席度过了一生,成为他老人家生活中不可离开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最后一次读书的时间有记录可查,是1976年9月8日晨,也就是临终前一天的5时50分,是在医生抢救的情况下读的,读了7分钟。
 
    毛主席读书有个显著特点,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结合当时中国正在做的事情和他个人正在思考的问题,学以致用,发表议论。
 
    1953年,为了起草宪法,毛主席广泛阅读和研究了世界各类宪法,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社会主义国家的,有资本主义国家的。他还列出了中外各类宪法书的书目,要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在京的中央委员阅读。这是中央高层领导系统地学习法律,对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很有意义。
 
    鉴于1958年“大跃进”中发生的问题,干部中存在一些混乱思想,毛泽东深感各级干部非常缺少经济学的知识,他自己也觉得需要这方面的学习与思考。他建议大家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并自己带头读。毛主席读书很认真,不时在一些提法下面画横线,或者在旁边画竖道,画了后接着就发表议论。毛主席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经整理,就有近十万字。
 
    1958年11月,毛主席给中央、省市自治区、地、县四级党委写了《关于读书的建议》这封信,他提出:要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革命和经济建设去读书,使自己获得一个清醒的头脑,来指导我们伟大的经济工作。
 
毛主席有一张不平凡的时间表
 
    对人民群众利益的关心,是一代伟人毛主席伟大的情怀和魅力所在。而如何真正了解和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毛主席始终将调查研究作为一个锐器。
 
    1955年11月,毛泽东离开北京,坐专列南下,一路调查农业合作化和农业生产情况。当时一张时间表生动反映了毛主席对了解情况的渴望之情。
 
    11月2日,晨6时58分,到德州车站,停车一小时,与德州地委书记谈话。上午10时43分到达济南,与谭震林、山东省委书记舒同谈话,下午1时结束。晚9时10分,与济南市委书记、副书记、市长谈话,9时55分结束。11时50分到达泰安,在火车行进中,继续与泰安地委书记、副书记谈话。
 
    1958年秋天,毛主席密切关注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发展。正是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主席说:价值法则,等价交换,这是个客观规律,违反它,要碰得头破血流。他在讲话中叮咛公社的党委书记们,一定要每日每时关心群众的利益,时刻想到自己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适合当前群众的觉悟水平和群众的迫切要求,凡是违背这两条的,一定行不通,一定要失败。
 
    1959年,钢产量指标,从3000万吨降到1800万吨,这是很大的调整幅度,这个变化来自他亲自的调查研究。
 
    然而,毛主席的调查研究并不都如他所愿。1959年9月,毛主席赴河北、山东、河南调研一路所见所闻,都是粮棉高产,一片丰收在望。其实,由于当地的事先安排,他所看到的不是农业研究所的试验田,就是少数办得好的人民公社的几片丰产田。这些都被毛主席做为判断形势、作出决策的重要依据,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