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西塘雅集 > 散文小说 > 正文

最好的悼念(彭淑玲)

发布日期:2014/4/10 14:16:03  阅读:1709  【字体:
 

 

四月五日是清明节,天气既清又明,空气着弥漫着油菜花的香气。

 

建湖籍明史专家王春瑜先生来家乡拜祭父母,他说,在他走得动的时候,每年要回来三次。与他一起回来的,还有哥哥王春才。与以往的清明节相比,今天的清明王春瑜先生多了一件事情,就是捐书给家乡的图书馆,一共8600册书,这些书都是先生这么多年来一本一本收存下来的。先生赠送给家乡的,不只是一本本书,还有对家乡的情谊。建湖这个地名,出现在先生所有的个人简历介绍里。

 

上午,王春瑜先生和哥哥王春才先生拜祭了父母的坟。下午,在县图书馆有个规模很小也很简短的捐赠仪式,捐赠仪式上,王春瑜先生谈的是依然是读书,讲的是自己在海南中学读书时,教室里的墙上有两幅画,一幅是高尔基的,写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另一幅是鲁迅先生的。小小的故事里有的是大大的情义,先生多么希望这些书能够成为家乡人进步的阶梯。

 

捐赠仪式后有个座谈会,弟兄俩聊的依然是读书的话题。选择在清明节赠书给家乡,先生也是有用心的,这样的赠书也是对父母的悼念与感谢。先生的父亲王恒祥,为人诚实勤劳,民国二十年家乡发大水,穷得呆不下去了,只得逃到苏州谋生。父亲一字不识,只能干最粗重的杂活,他抬过轿子,给虎丘山的游人牵毛驴、赶毛驴,后来则长期拉黄包车。可因为不识字,认不识苏州城的街道与门牌号码,吃尽了白眼与苦头,一次拉一上海客人,结果拉错了路,没有得到车费,还被上海人踢了一脚。这件事对父亲刺激很大,父亲下定决心,再穷也要让孩子读书。再穷也要让孩子读书,对这样一个家庭来说,这是多么难以实现的一件事情,可是竟然实现了。弟兄俩提到父母,像是回到了小时候,那吃不饱穿不暖学费困难的岁月里,回忆起来依然是感激的,甚至是温暖的、有趣的。王春才先生也捐了五十本自己的书《彭德怀在三线》给图书馆,王春才先生说,希望更多的人读读这本书,学习彭老总在艰难岁月里,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依然真诚和坦荡的赤子情怀。读书对于王春瑜先生和王春才先生来说,是有强烈的疼痛与幸福感的,他们拉家常式的聊天,说的都是极细小的事情,他们对读书时光的珍惜,对人间情谊的敬重,让我一次次感动。

 

弟兄俩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是想说,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我想,这个时代比任何时代更需要读书,只有读书才能化解内心的焦虑,化解生活的烦燥。悼念父母的方式有许多,这是我见到过的最朴素却又最温暖的悼念方式。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