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西塘雅集 > 散文小说 > 正文

火 盆(王学言)

发布日期:2011/10/18 11:47:05  阅读:2758  【字体:
 
 
 
    天气凉了,取暖的话题自然而然又被人们重提,而几十年前“火盆”在上了年纪人的脑海中始终是个记忆。那时在苏北农村,每当寒冷的冬天来临,火盆是一家人唯一的取暖工具。
 
    火盆的种类有两种。一种是用泥做的。解放前,大多数农家都有火盆。旧时,物质文明落后,加之农民生活历来清苦,冬日无取暖设备,就用火盆取暖。每到中秋节之后,各家就挖泥打火盆。多用红泥、黄泥、黑泥,泥质要好,无沙砾杂物,且粘稠细腻,放在阴凉处阴干。即用作熟的泥,经手工制作成圆形,一般是直径30厘米左右,高15厘米左右。另一种火盆,是铜做的,是专业铜匠用紫铜熔化后铸成的(亦称铜炉子),大小和泥火盆差不多,但非常精致,凹凸式,还有拎的把子,轻巧,传热非常快。过去非常富有的人家才能买得起“铜炉子”(那时苏北农村很少人家有铜炉子)。
 
    火盆内放的是锅膛(农村做饭的土灶)内做饭时烧草灰未燃尽的火脚,将灰掏出放在火盆内或用木炭放火盆内。一直到现在,农村多数人家做饭还是用大锅大灶,冬天做完饭,趁灶膛里的秸杆还没有燃尽,把它扒出来放在火盆里,一边放,一边用灰耙把它压实,一家人取暖就靠它了,是真正的“死灰复燃”。
 
    困难时期,由于人们缺吃少穿,温饱问题无法解决,一到冬天,基本都呆在茅屋内,足不出户(身上衣服单薄,有的连棉衣都没有)靠烘火盆取暖,以此来抗御严寒,度过寒冬。即使来了亲戚邻居,也是如此。被冻得直打哆嗦的人们过来,主人立即将火盆让给客人取暖。大人用火盆取暖,大部分是烘脚或烘手,而孩子们趁大人不注意时就会摸一把黄豆,或抓一把玉米粒子放进火盆,不大一会儿,卟卟卟,一粒粒黄豆变成裂纹,嘭嘭嘭,一粒粒玉米粒变成开口笑的玉米花,看着有趣,吃着有味,别有一番滋味,令孩子们感到乐趣无比,高兴之极。在炸食品时由于豆类加温后达到一定温度膨胀爆炸,一阵阵灰尘腾起,因脸膀离火盆口很近,孩子们常常灰尘满面,到了晚上,只剩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其他几乎什么也看不清了。
 
    火盆,不仅如此,放在室内取暖,而且对不能起床的病残老人,将火盆盖上盖子,还可以放在被窝里加温(放在脚底部),为保证婴儿取暖,人们又将火盆放在婴儿站的“站窝子”里(用草做的圆形,约80厘米高给婴儿防寒用)。总之,在过去的苏北农村,火盆是人们用于防寒取暖不可缺少的工具。
 
    如今,火盆早已荡然无存,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丰衣足食,除防寒能力大大提高,取而代之的电热毯,电焐子,取暖器、空调。
 
    火盆成了往事,但它给人们驱去寒冷、带来温暖的回忆却会永远流传下去。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