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西塘雅集 > 散文小说 > 正文

春花(王学言)

发布日期:2014/6/3 18:04:13  阅读:1566  【字体:
 

 

春花是阜宁县马家荡渔家姑娘,四十年代末,经人介绍嫁给了穷得一贫如洗的建湖县高作长北滩小龙的。但自从春花过门之后,以杀猪为生的小龙的家庭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由穷变富,尤其在刚解放初期的五十年代前后,小龙成了当地有名的富户,前庄后舍的人们刮目相看,赞不绝口。说到这些,与春花的到来有很大的关系。

 

小龙的家住在位于陆沟河畔的孤舍上,父母穷了一辈子,在春花刚要过门的时候,家里已是一无所有的小龙,不幸又降临到他的头上。一天,小龙的母亲提着水桶到河码头打水,一不小心滑到了河里,小龙的父亲看到后,吓得一边大喊“救命”,一边下水救老伴,可他也不会游泳,结果夫妻双双被活活淹死。

 

安葬了父母之后,小龙就在“六七”里与春花完了婚(苏北地区习俗死了人娶媳妇必须六七之内)。

 

这时的春花看到兄妹几个年纪还小,可自己还不到二十岁。就这样,无奈之下,春花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为了生活,小龙为人家杀猪宰牛,而春花在家里默默地操持着家务,“寒窑”般的土墙草尾,家徒四壁,一家人在严寒酷暑中忍受着煎熬。食不饱腹,衣不遮体,饥寒交迫。冬去春来,年复一年,春花尝尽了人间的辛酸,春花被眼前的生活逼得泪水涟涟,家里时常揭不开锅,但春花咬紧牙关,跑东家到西家借粮食。有时全家人一天只吃一顿,艰难度日,冬天拾柴禾,春天挖野菜,渡过了一个个春荒。

 

由于刚解放时,人们的思想相当保守,观念陈旧,对参军来说,宁可饿死在家里也不当兵,在苏北一带广泛流传“好人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民间谚语(其实是人们对国民党抓壮丁的厌恶说法),而春花却不这么想,她在娘家就听说过,新政府参军最光荣。于是,她劝说小龙的二哥德才去参军,可能将来会有希望,政府的有关领导当时在动员参军的大会上点名表扬了春花,老二听了弟媳的话,报名参了军。临行部队那天,春花恋恋不舍将德才送了老远一段路,再三叮嘱二哥自己保重,一家人等你的好消息。

 

一天公社来人,说是调查德才的情况,部队准备录用他为空军,当时春花不知道什么叫空军,她连夜赶回娘家,问正在读书的弟弟,弟弟说就是开飞机,这可乐坏了春花,刚解放时,经常有飞机在天空盘旋,或呼啸而过,在田间劳动的春花总是天真地望着天空,告诉大家,可能是二哥回来看我们了。结果,德才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空军教练。之后,德才几次回乡探亲,人前人后,对弟媳春花总是无比敬重和感激,而春花更感到无比的欣慰与自豪。

 

在度日如年的艰难岁月中,勤劳苦干、起五更睡半夜,春花本来对农田的农活一窍不通,但她不得不从头学起。说来也怪,不管什么农活,她一学就会,一做就熟。人们不敢相信她是渔家姑娘。什么割麦、栽秧、犁田,样样都精通,因而记工分的日子里,春花总是几乎男劳力相等,每天最高时可达十分工,当时,十分工年底算帐仅三角几分钱,有时还夜里帮助丈夫小龙一起杀猪。本来小龙的家前屋后,在春花未过门之前,一颗菜没长,一只鸡未养,更谈不上养猪养羊,可春花到来之后,家前屋后一片绿,鸡鸭成群,猪羊都有,使小龙一家变了模样,彻底改变了卯吃寅粮,吃了上顿无下顿的饥民生活。由于春花的勤俭持家,加上小龙的艰苦努力,他们的家庭很快由穷变富,六十年代中期,在长北滩第一家盖起瓦房,着实让很多人羡慕不已。大家交口称赞,是春花给小龙的家庭带来了生机。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春花还有一颗善良之心,对困难的人总是同情,怜惜。

 

小龙在经济方面还是比较抠的,但春花与他截然不同。只要听说哪家有了困难,遭了灾,总要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悄悄给予帮助(因她瞒着丈夫)。七十年代初,本村一个男子因下水救人,不幸被淹死了,之后春花看到这家孤儿寡母,十分同情,多次将米、油和食品送到这家。有一年临近春节,隔河邻村的一户失火,春花将自家准备好的饭菜端给这家,结果,丈夫小龙杀猪回来,得知自家准备过年的饭菜端给人家了,狠狠地打了春花几个耳光,被打得脸青鼻肿的春花一言不发,只是流着泪低声说:“人家太可怜了。”

 

春花的丈夫小龙经常宰牛,而左邻右舍买不起牛肉的孩子嘴馋,就一边等牛肉汤喝,一边用父母事先做的小布袋装上半斤米左右,用绳子系住放入牛肉锅煮,待牛肉熟了,米也成了饭,而小龙有时总撵这些孩子们走,不让他们煮饭、喝汤,生怕沾了他的“鲜”气,春花总是在一旁劝说小龙,一个劲地站在孩子这一边。于是,每当小龙宰牛,在大灶台前都挤满前庄后舍的孩子。

 

不仅如此,春花参加劳动,有时她还悄悄将自己做的饼塞在口袋里,总是一块不留,全部分给大家共享。看到其他人吃着她亲手做的饼,她总是欣慰自安,有一种幸福感,在当时食物十匮乏的年代,象春花这样发善心的人的确不多。

 

但春花也有不愉快的时候,小龙传宗接代的思想非常严重,家里自从有了女儿小鸭子(小压子),一心想再生个儿子,可一连几年都未生,春花心里感到压力很大,有几回,小龙花巨款请人组织起来“送桩”,夜晚一大趟人在他们家前屋口吆喝着,意思请送子观音下凡,让春花生子,一直到深夜人群才离去。然而,小龙和春花一生始终没生儿子,一度时期小龙为此十分沮丧,成了他们夫妻的终身遗憾。

 

人去留名,雁去留声。如今,小龙已去世数年,春花也于去年驾鹤游,而春花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极好的口碑,她,犹如一束报春花,在春天里静静地绽放,散发着芳香。

 

 

转自《塘河》杂志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