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音乐美(宣金祥)
唐代建国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繁荣,文化生活也越来越活跃,特别在音乐领域,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所有的惊人成就。在当时的大城市,如长安、成都、重庆、杭州等地,整天是“锦城丝管日纷纷”(杜甫)、“仙乐风飘处处闻”(白居易),到处呈现出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景象。当时的演奏工具很多,琵琶、竹笛、笙箫、胡笳等,各式各样,应有尽有;流行的歌曲也不少,《霓裳羽衣曲》、《后庭花》、《梅花落》、《杨柳曲》等,流传广泛,脍炙人口;著名的演员更是层出不穷,李龟年、颖师、李凭、董庭兰、安万善等,都是为众人所熟知的音乐天才。
唐代音乐演奏技巧究竟有多高明,因为当时没有录音设备,现在已无法重新聆听到当时的演奏实况。不过,从唐代诗人的一些作品中,我们可以再次欣赏到当时音乐演奏的巨大魅力。
唐代诗人同音乐家们的关系大多很密切,每次规模盛大的演唱,常常都有诗人莅临。因此,这些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中对音乐的描绘是很真切、逼真的。从他们的诗作中,我们可以再次置身于当年那轻歌曼舞,余音袅袅的艺术氛围中,受到感染和陶冶。
先请听颖师的琴声:“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喧啾百鸟鸣,忽见孤凤凰”。(韩愈《听颖师弹琴》)。再请听李凭的箜篌声:“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箜篌引》)。琵琶女的琵琶声则是“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诗人用他的那传神之笔,以五彩斑斓,变化多姿的比喻,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音乐声的轻重疾徐,抑扬顿挫,使人有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
音乐艺术主要是借助声音再现的,不过,在唐诗中,则可以通过直观的形象描绘去领略。安万善的胡笳演奏,一会儿“枯桑老柏寒飕飕”,一会儿“黄云萧条白日暗”,一会儿“上林梨花照眼新”(李颀《听安万善吹胡笳歌》)。笙歌声从远处飘来,“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良士元《听邻家吹笙》)。在这里,诗人运用通感这一修辞手法,将抽象的,难以触摸,变幻无穷的音乐声,以具体可感的形象再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难以泯灭的记忆。
为了充分体现出唐代音乐家演奏技艺之高超,诗人大多采用陪衬,烘托的方法从侧面进行渲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董庭兰的胡笳声结束后,“川为净其农,鸟亦罢其鸣”(李颀《听董大弹胡笳》)。琵琶女的琵琶弹奏声停止后,“东舟西航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李凭的箜篌声更是出人意外:“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箜篌引》)。韩愈听了颖师的琴声后,“湿衣泪滂沱”。白居易听了琵琶声后,“如听仙乐耳暂明”,“江州司马青衫湿。”音乐家们非凡的艺术才能和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在诗人的笔下,被描绘得淋漓尽致,生动传神。
转自《塘河》杂志
- 上一篇文章: 春花(王学言)
- 下一篇文章: 清茶相伴的日子(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