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茶相伴的日子(余江)
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脉,它以别样的特质浸泡在历史的清渠中。于我,则有更多的情缘被它浸润,它是苏北一个小城的身影、是水乡文化的一个组成、是我喧嚣人生对寂寞的追寻的一次铺陈序曲。
茶起源于神农氏尝百草,可为渊源流长,而“茶”从字面上理解、以会意的方式解读,又让我真感觉拍案叫绝。“茶”说的就是“人在草、木间”,也就是告诉我们人类源于自然万物更要融于自然万物。同时也是在说茶是让人们贴近大自然的一个载体。《诗经》语“有女如茶”,是说茶之自然之气恬静、清雅、娴淑。直到如今茶已成为中国人的生活、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特色和载体。
(一)
其实,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里,冠之以“文化”的其实也并不多,“茶”是名副其实的一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大多要我们自幼习熟,甚至是起早贪黑地攻读,但对茶的了解于很多国人来讲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对“茶文化”很多人则是无师自通,对它的兴趣爱好很多是自然生发的,甚或是一个偶然便爱不释手、终身相伴,这么个文化大项,却几乎没有书籍,更谈不上教材。直到晚唐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后才有茶艺茶学茶道,除此还真没有其它学问式的教材和授教 。这或许是因为对“茶文化”的感悟,对于不同的认知主体,对这一文化物质的认识又是不尽相同、差异迥然,单一的教材又如何承载。
和酣露烈酒、武林功夫相比茶文化的特质非常明显,那是香柔淡泊的魅力,那是清雅志趣的境界。和儒道禅佛文化相比,茶文化是一撮简单的香茗,没有深奥的哲理,不用苦心孤脂地攻读,它是相伴你的情侣,恰是前世遗落的一段往事的续写,它只是生活。
它与所有传统文化相生相息,相长相融。武者饮茶圣人爱茶,烈酒之中有清茶相伴,琴棋书画更需香茗在侧,它在文化的长河里永远甘做一片绿叶。
这片绿叶饮天地山水灵气,收春夏秋冬之宝藏,含蓄地收敛于一芽片叶,只等热情的到来。待到沸水相拥,便怒放它的所有能量,绽放它精灵般的魅力,让你去感知、感悟,去体察、体会。你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有多深的把握,你自身品节有多少高洁你方能对它有多少的领悟,它才能驻你内心多久,才会与你碰撞多少生命意义的非凡和精神的愉悦。茶圣陆羽对茶的兴趣致浓、研究最深、领悟最透,也是其人特别鄙夷权贵、酷爱自然。
总之茶告诉人们的就是,人要把自己融合在自然万物之中,与大自然协调浑成一体,方能在身心和人格上回归本色,修成人之“上品”。
(二)
我喜欢一个人独坐在宁静之中饮茶的时光。面对一杯清茶。比之感受大海的博大、臃容和澎湃它更有一种配合你宁静的外象。嗜烟者燃上了一根烟,散发出芳草的香气,喜文者翻开了一卷书,透着文化的气息,很快宁静的情绪便铺展开来,湿润和晴朗浮现面额,惬意滋生、静从心来。
在宁静的杯水里,在轻柔的背景音乐里,你看着嫩绿的茶叶飘零落下,悠悠然的生命诞生或者降临。情不自禁地,一些感动在心里荡漾,此时无论是春风得意、纷繁复杂的心境,还是生活艰辛遍尝,在倾刻间都如那嫩芽沉寂下来,如小桥流水般的清纯与安然也浸湿着你,一如那纯净的水浸泡着更纯净的绿。这一涓绿水映照出片片人生风景也如绿芽绽放,赤脚的乡垄、嬉水的孩童、稻花香里的农夫、林间清风中的情侣、闲来对弈的老友,而当青青绿茶落定的那一刻真如瓣瓣落清池、月上黄昏时。那一刻于我分明我便是觉得浮华喧嚣沉寂谢幕的一瞬,那种质朴、自然、轻松人生荡然胸生。
人生每每从一种极致平步移静到另一个极致是幸福和痛苦的极致,而无论何如其中的过程的演绎该是精彩纷呈。经营销售也好,公关行政也罢,人于世界繁忙之中为自己的内心找回一隅的淡泊、安宁是需的也是难求的。
茶有如此能量,能与我之心相随相伴相生,也无妄吾之喜善。
(三)
茶,于我宁静化身之中,也很有热烈的痕迹。泡绿茶过程很讲究的一道程序原本我真当无所之谓,是先泡水后放茶还是先放入茶再冲水,起初我均不太在意,后来当我越发喜欢上碧螺春为主的绿茶,仔细品赏之后,便发现玄机、顿悟许多,也难怪标准的泡茶方式只能是先冲沸水稍加降温再盛茶放进。
因为先把茶放入了杯中,再冲进开水于功能而言是水太开破坏了茶中氨基、茶碱等成分;于我视觉是一团嫩绿被开水冲去得上下翻腾,像是一片片嫩芽被炀着甚至是被煮着,痛苦得呻吟着、翻滚着,惨不忍睹,直觉得罪过无限。而先把水放入杯中,稍稍冷却,轻柔地用勺子盛上漂然落下的茶叶那么坦然淡定地,像是茶叶在接受大自然和风细雨哺育之后,主动选择热烈重生的挑战。那布满白毫的叶芽欣然跃入开水,大有壮士策马沙场的慷慨和豪迈。所以无论我自己泡茶还是在茶馆别人泡,我总会在心里或嘴上叮嘱 “轻轻的”“慢慢的”,算是我为她相送,我为她壮行。
如此,冲茶的方式则是一种诉说。江南的山水里、洞庭的湖影中,你婉约得如纤纤妙女。一生只重复这样的角色,你觉得人生平淡如止水了,还是你是我五百年前情缘或约定,你用这热烈的方式来到我的唇边,就一阵繁华的唇语,你便释然开怀,了却心愿。而让我却陷入莫明的相思,再相思五百载,我们会再相逢,相逢在湖光水色的景致里,如果是这样,我真的愿意,一如裴多菲的我愿意。
于是,我短短半世的时空里,总会有你相伴,有你相伴的人生里有静如止水的淡定,也有轰轰烈烈的拼搏,这是在你不知的时空里追逐你的影子。
(四)
我的家乡并不产茶,江苏下河一个县城叫“建湖”,普通世界地图上没有,中国地图上也没有。百万人口,我是百万分之一。她是全中国、全世界县城中茶馆最多的,我认真地统计了一下,当时187家;以我从业营销的视觉,我又大概地调研了一下,约有170家是赢利的,这就是说这个县城有多少茶客哦!而且就在这短短的五、六年时间,真如春笋般窜出来。而且还向周边县、市漫延,我的朋友。特别是原来的同事中,因为号称全国同行业11年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企业被香港上市公司并购减员的新管理使他们纷纷失业,却别有洞天地给他们一条更阔宽的路——揣着点钱到邻县甚至是地级市开简餐、茶馆,并又纷纷开着小奔、大马回来,隔三差五请他们老领导喝个茶、搓个麻将什么的了。
我真的不知道在建湖这个小县城里怎么会有这么多的茶馆、简餐的,我也不知道是人们的生活、社交、娱乐习惯派生了这些茶馆,还是这些茶馆派生出建湖人谈个事、约个会、消个遣要去茶馆的习惯。也有人带个电脑泡在那儿看的书、写点什么,或者就纯是找找感觉、灵感。女孩子三五一群非要逛街把自己逛累为止,给自己找个理由钻进自己喜欢的茶馆,要杯果汁,甚至叫个简餐,更为夸张的是学校附近的茶馆(江苏人对教育很重视的)成了学生食堂似的,学生能买月票简餐,花样还一周五、六个样。这种实用性甚至超过成都了呀!
熟悉我的人是知道我是喜欢喝茶的,一般喜欢绿茶,最爱碧螺春、无锡东山、苏州太湖及洞庭湖的明前螺碧春为上品,顺便说一下最不喜欢普饵茶。
对我来说喝茶是一种习惯,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习惯是由来已久的,记得第一次去四川,到了成都就喜欢上了,我喜欢成都人悠闲的生活秩序,而也大概正是这种习惯容易把人变得太懒散、懈怠,所以有言“少不入川”,好在我入川的时候已是而立之年了,我入川的时候是带着市场的战令去的,也就是必须把这块市场拿下的决心去的。10年前初战四川市场大功告成,犒赏自己,常去茶馆,也把我喝茶的习惯更加夸张了一些。当然在四川的茶馆里或酒店的夜灯下我还是写了几篇文章的。后来在北京打工置产、做职业经理人,出差去成都,就老想有机会到四川做做事、找份工作,好在这买个房,将来老了,到这样的环境里住住、消消遣。
现在看来不必了,自己家乡茶馆的这种氛围已经挺好的了,而且还有那么多狐朋狗友相伴。
转自《塘河》杂志
- 上一篇文章: 唐诗中的音乐美(宣金祥)
- 下一篇文章: 草堆(马以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