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西塘雅集 > 散文小说 > 正文

天平山·范仲淹(王金厚)

发布日期:2015/11/11 15:50:47  阅读:8393  【字体:
 

 

  2007411日,晴,游天平山。

  天平山风景区位于苏州木渎向北约3公里,在山麓上下的枫树林中,有景点约20处。范公祠、范仲淹纪念馆等就坐落其中。

  天平风景区有别于苏州其它景区的特点是天然杰作较多,人为景点大多是顺其自然而作。所谓天平三绝,一是奇石嶙峋,层层叠叠,危耸峭峻,给人不可思议。如果苏州八千年前真是一片汪洋大海,那么天平山就有可能是海底巨大漩流把大块大块的巨石在卷走过程中,相互碰撞,磨去了棱棱角角,磨去了表面的粗糙。然后,被一强大的漩转涡流卷起,顷刻扶摇直上,后苍海桑田,成陆为山。只有这个想象才能解释“一线天”、“白云泉”等满山的“飞来怪石”堆叠起来的险象百态,才能解释“万笏朝天”的形容。

  天平二绝是范仲淹第十七世孙范永临在四百多年前从福建引种近400株枫香树植遍山麓,至今树高参天,林深叶茂,每至仲秋,灿若红霞,有“天平红枫甲天下”之称。

  三是天平山腰间有泉水淙淙,常年不涸。白居易称为“白云泉”,唐寅、乾隆等又称“吴中第一水”。置身“白云泉”茶座,看泉水潺潺,看山峦崎峻,看石缝里钻挤出来的奇树老藤,看绕山漂浮的缥缈轻纱,真使人如临仙境。

  置身天平景区最给人想象的不是前人依山而建的古刹、天楼、亭台廊榭,也不是相映成趣的山水池坊,而是在这灵气幽深的地方站立着的一个人——范仲淹。范仲淹铜像,范公坟,范公祠,忧乐坊,范仲淹纪念馆等,都能使人一睹生敬,一睹生思。

  范仲淹(9891052),二岁伤父,母谢氏贫困无依改嫁山东淄州长北朱文翰,范亦改名朱说。童年入山砍柴,后就读礼泉寺和河南商丘,苦学成才,26岁中进士。他当时曾有感赋诗:

  长北一寒儒,名登二纪余。(一纪十二年)

  百花春满路,三月雨随车。

  鼓吹迎前道,烟霞指旧庐。

  乡人莫相羡,教子读诗书。

  范仲淹入仕曾任职二十多个州县,也曾带兵边陲克敌制胜。范仲淹纪念馆以四馆加长廊的陈设,介绍了范公一生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陲为良将,在庙堂为贤相,在文场为大家的光辉业绩。游人每跨一馆,都驻足感叹,敬仰不已。

  范公一生廉洁,正气浩然,“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曾三次被贬,但从不沮伤”。表示“持一节而自信,历三黜而无悔”。

  范公“退休”后并未后乐,而是俭衣节食,办学铸人。“他去世的消息传到边陲,边民无不失声痛哭。”

  范仲淹一生实践了“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他以天下为已任的博大胸怀和无我的忧乐观被后人赞为“第一流人物”。

  千百年来,在中国的封建王朝里,功臣名将、贤人英才不可胜数。但像范仲淹这样能经得起无情历史的检验,百姓立祠供奉,王公树坊立碑,我们共产党人还为他设纪念馆,实为罕见。

  天平归来,高大的范公形象始终定格在我的脑海里,他给人启示,也给人思考。

  记得初读《岳阳楼记》是在初三的语文课本上,不知是老师解释有偏,还是我理解有误,总以为先忧后乐是先人后已,是胸怀百姓之忧在前,自己享乐在后,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今临范公纪念馆发现,范仲淹每每为民作出重大贡献之后,自己并没有享受享受。更没有“房子、车子、妞子、票子”地挥霍一番。例如,他1026年在兴化任职时,发现海水经常泛滥,噬略良田和盐场,百姓苦忧不堪。当他率众完成开挖串场河,筑成防海大堤后,面对海水被挡在堤外,他并没有“政绩工程落成,鼓乐喧天一阵”。而是轻舟一叶深入百姓之中,继续研讨盐场和庄稼如何丰收。如此等等,直到告老还乡,还是一身布衣。他不像后来的苏州徐泰时王献臣等人,离开官场后,不知是哪来的车银万金,大筑私家园林,大肆享乐享乐。

  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是为民而忧患在前,在解决百姓忧患之时,自己乐在其中 ,乐在奉献之时,是一种精神之乐,而不是个人的物质享受。是毛主席的“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高境界之乐。这种乐,是实现某种崇高目标之后的精神自得,而不是交换之乐。更不是“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于是前呼后拥,“朝鱼暮肉夜青楼”的无耻之乐。

  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范仲淹并不姓赵,不是皇家血脉,更不是……。只是民间一普通“寒儒”在科举考试中中了进士,然后有了施展才干的平台,并在平台上作出了一番报国为民忘我的业绩,实现了他的人生追求。假如范仲淹在废科举搞选拔的用人机制中,他能否被选中呢?很难,因为他首先就不具备相关资质,参选就有先天不足。更有范的人格特征“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这就很难讨人喜欢,他“三次受贬”就可见证。在天下大治的和平年代,在任人唯贤择优录用的旗帜下,“择优”往往是听话,驯服,贴心,唯命是从为优。范仲淹有“持一节而自信”,“历三黜而无悔”的自恃自尊,这种正直无私的人品往往会被人扣上“妄自尊大”的帽子而被排斥。

  科举制会出现《范进中举》的悲哀,选拔制又会出现奴才得志,干才受气,甚至出现“武大郎招聘”使一大批“高个子”无用武之地。那么,倘若范仲淹26岁时正逢“兴无灭资”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时代又会怎样呢?看来,他那“忧天下”“奋不顾身”的秉性可能也会“走向极端”,同时受人拥护,也同时有人恶绝,于是免不了欲置死地而后快。那么,在今天的天平山也就不存在范仲淹纪念馆了。

  ……

  范仲淹纪念馆已成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内陈设高雅,业绩辉煌。参观者人流如织,无不神态默然,不知他们是因为我们的民族有范仲淹这样的人杰而自豪,还是感叹今天的范仲淹太少或相形见拙而沉思。无法一一问及。

  四月的天平山,万象争春,碧绿宜人。可是,当深秋以后寒霜袭来之时,那漫山的无名野草就枯萎倒地了。唯见崎石峥嵘,唯见枫树参天。暗香四溢的枫叶,飘飘洒洒,姹紫嫣红,洒遍山上山下,壮势胜红霞。那时,方见天平真味美。

摘自《橙黄橘绿》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