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西塘雅集 > 散文小说 > 正文

虎丘山前思项羽(王金厚)

发布日期:2015/11/15 15:52:11  阅读:2020  【字体:
 

 

  在苏州虎丘山前,窄窄的山塘河南岸,有一片几亩大的广场。大理石铺地的广场上除了一座高高的牌楼,最起眼的就是中央的一个青铜大鼎。在一米多高的全石坐基上,三脚大鼎的直径和高度约二米左右。四周没有寺庙,就那么一个青郁郁的古色古香的大鼎,无声无息的耸立着,显得孤独而单调。

  这样的莫名置景在苏州是少见的,多数游人一顾而过,细心的人往往会心生疑团,它是否有什么典故?

  果然,一日在晚报上获知,原来这个地方就是项羽扛鼎的地方。因《史记》《汉书》等均没有扛鼎的记载,扛鼎的故事只是野史传说。所以,这种莫名置鼎的制景,也有一种让你去想,让你去思的绝妙之处。

  扛鼎的故事说的是公元前200多年,吴中三月的一天,杏花烟雨,虎丘山下,庙会游人如织。一位号称干将莫邪剑法传人名叫桓楚的剑师,带着一帮弟兄们在广场上习武。正巧,在围观的人群中就有项家叔侄——项梁和项羽。桓楚见项羽身材魁梧,腰插“湛卢”剑,就认定是个武士,便叫大弟子龙且去和项羽比比力气。龙且运足全身之力,一下子举起了广场上的一个一百多斤的石鼓,在头顶上停留了几秒钟以后突然向项羽砸去。众人喝彩。项羽被激怒了,一气之下,快步走到庙门前的青铜大鼎旁,双手抓住鼎足,一下子把个千斤重的大鼎举过头顶,并举着走到桓楚面前说:“何如”。

  广场上喝彩声如雷,待项羽把大鼎放回原处转身时,桓楚不见了。但他的所有弟子都拜伏在地了……

  那时的苏州人,尚武好斗,号称南蛮,三句话不投机就剑拔弩张。而项羽这样的举鼎英雄,几乎盖世无双,自然得到了蛮人的钦佩和拥护。

  项羽,今苏北宿迁人,世代为楚国贵族。秦王朝统一中国后,他们失去了天堂,变成了低薪供养的逸民,还对他们实行“绝世”的专政(在政治上永远不得翻身)。楚旧臣项梁带着英气不凡的侄儿项羽逃到大江以南不是打工挣钱,而是寻机报复的。当秦始皇南巡的龙舟在钱塘江上行驶时,岸上的项羽就要冲上去刺杀鸟皇帝。被项梁一把拽住,免去了杀身之祸。就这么一个傻乎乎的年轻汉子,由于扛鼎的辉煌胜利,一下子威振江东。

  七雄中的秦国打败了六国统一中国后,不是心系民生,而是自称始皇帝,要一统江山。在一片废墟上不是治山治水发展生产,改善民生。而是筑长城、造阿房宫,耗尽人力物力,民不聊生。

  在“天下苦秦久矣”的背景下,各地农民造反了。从大泽乡陈胜吴广,到“沛丰邑中阳里”的刘邦(今徐州丰县),还有被“赐”为逸民的六国诸候,也纷纷骚动,不甘绝世,梦想恢复失去的“域地”。真是烽烟四起,天下大乱了。

  远在江东的项氏叔侄,见时机已到,复仇的心里哪能按捺得住。28岁的项羽,扛鼎的威信使他很快组织了八千子弟(自有龙且等人)跃过江东,直奔中原,所向披靡,势不可挡。且队伍越来越大。

  巧的是刘邦项羽都是“楚国人”,都要打着楚的旗号伐秦。抬出了像越冬的僵蚕样的楚王,以名正而出师。楚王对刘项有“旨”:谁先到汉中秦都咸阳灭秦,即封谁为汉王。

  “谁先到”不是体育上的赛跑,而是要消灭80万秦军,打到他的老巢为胜利。傻乎乎的项羽遵“旨”守约,迎着敌人的主力而上,经山东转而西征。背水大战,破釜沉舟,所到之处,敌军横尸遍野,连秦大将王离都被擒获。当项羽艰难地到达咸阳时,刘邦早已先到。

  原来刘邦率军抄了近路,寻敌人弱势而上,一路上不是硬打硬拼,而是安民通谍在前:“只要开城让路,一概免杀”。

  公元前206年,秦王朝覆灭,刘邦成了汉王。项羽,废义帝自立称西楚霸王。在接下来的楚汉之争的故事中,坦荡自得的项羽仍居战功而自傲,仍然看不起只当过亭侯的村干部刘邦。这个家伙连亲爹都不救,还要“分一杯肉羹”,哪里是人!对刘邦部下的一些谋士,在项羽看来哪里是打天下的能手,萧何张良你们不要扛鼎了,弄个坛子把你们扛扛,恐怕也举不起来。韩信连旁人的裤裆都能钻,陈平连嫂子的床都要上,这些垃圾样的乌合之众,能翻起什么大浪?鸿门宴放就放了,分治就分治,鸿沟划定了,楚河汉界,总要有个守信的规矩吧!直到此时,身经百战的项羽仍然陶醉在扛鼎的虚幻胜利之中,把政治和扛鼎游戏混为一谈。他一点也不知道,别人要扛的是整个天下。这些对手的“谦卑”,他们的“文化底蕴”在隐藏着何等后患。

  公元前202年,33岁的项羽被汉军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县)。五年时间,覆灭秦皇朝的百万雄师不是败在当初出兵时的敌人之手,而是败在当初和他一起造反的另一支队伍——先到咸阳的刘邦的汉军之手。这些人无力扛鼎,但小小的笛箫,还有凄楚的江东民歌,竟也能使二十万楚军被困得军心大散,使他众叛亲离,最后只剩下800多人。

  项羽输了,在四面楚歌声中,他长叹:“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绝望了,马可生妻奈何!其实,此时汉军中还找不出一个敢匹敌他的高手。那无数蚂蚁在江滩上形成的几个大字:“项羽必死乌江”,只是用糖料写在地上,利用蚂蚁喜糖而欢聚的绝招,使其自然组成的几个大字罢了。项羽精神崩溃了,他面对江滩上莫名出现的蚂蚁聚成的几个大字,一声惊叹,“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自刎了。

  项羽中计了。

  虎死鹿手,千古笑话?不然。

  在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历史语境中,这位输在了当初的“同路人”之手的项羽,在后人的心目中是个“另类”,很有特殊的值得思考的一面。

  当历史的车轮已滚到了刘邦的儿子的孙子刘彻继位的时代,这位汉武大帝是心血来潮,还是卓识远见,他突然要搞历史档案,派人搞起了史记。在“远略近详”的原则下,主笔司马迁铺开哗哗竹简,对西楚霸王项羽的记载一挥就是八千多字。那时只有翰书(用羽毛的尾端写字),即使小楷,恐怕也要几个人才能抬走。在编目上,还归为本纪(叙述帝王的篇章)。

  凡读过《史记》项羽篇的人,都觉得项羽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在覆灭秦王朝的大革命中,项羽的队伍是一支摧枯拉朽的主力。他对秦王朝的暴政恨之入骨,一杀为快。对天下百姓苦秦立下了不可磨灭的解放之功。破釜沉舟等那么多金戈铁马的场面叫人读起来淋漓痛快。鸿门宴放了刘邦又使人对他的仁慈和不识伪装感到可惜可悲可叹。划鸿沟分治天下明明是阴谋诡计,但项羽同意了,相信了。最终,输在了做人“要讲诚信”上。

  在大史家司马迁笔下,失败了的项羽在中国历史上应列帝王传。

  到了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女诗人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就更高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她不但在精神上对项羽作了人杰的肯定,还从生死价值上赞颂项羽是“鬼雄”。无疑,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她怀念项羽。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她向世人呼唤,作人做鬼要有项羽样的英雄气概。(今日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又过了近千年,在一浪一浪的王朝覆王朝的中国历史即将过去的时候,有位“怪才”文豪叫李宗吾,他对中国王朝历史的研究破天荒地提出了厚黑学。在他的使人啼笑不能的《厚黑学》中,有据有理的指出:大凡成功者必须心黑脸厚。叙述最多的例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汉高祖刘邦。刘邦的成功是心黑脸厚而又不择手段的典型。这在无形中又褒赞了项羽,好像输了的项羽是光彩的,是光明磊落的。

  有人说,司马迁大书、李清照大赞、李宗吾反褒项羽是因他们的处境决定的。刘彻对司马迁实行了惨无人性的阉割之刑,李清照愤恨朝廷偏安一隅,李宗吾大概怀才不遇吧。这些人看待项羽的态度只能代表一些被封建王朝所压迫所屈服的人的看法,他们的意思只是想通过项羽呼唤着一种民族的大无畏的造反精神而已。项羽是个不懂政治的粗汉子。在今天,只能做个电视剧里的打手,或做个奥运会上的举重运动员可能够格。想想也是吧。

  项羽输了,是无可争议的历史事实,在项羽故里的项王府大殿上有一副对联:“威振江东历一代兴亡自有光辉彪史册,歌传垓下定千秋功罪莫将成败论英雄”。细细品读,也别有一点意思。

  笑笑吧,我们知道的历史叫书本历史,我们知道的项羽是司马迁笔下的项羽,真正的项羽,真正的项羽是怎么输的,只有鬼知道。

  项羽故事的历史贡献是有的,而且是可贵的。

  公元1949年春天,要彻底推翻封建统治的人民解放战争的大决战已取得伟大胜利的时候,一位外国友人斯大林来电建议停止内战,以长江为鸿沟分治天下。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政治家毛主席纵观历史,浮想翩翩,面对国民党派来的所谓和谈代表团,鸿门宴的故事哪能重演,他果断地作出横渡长江的决定。

  当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时,他又及时指出:“宜将乘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以项羽的历史教训,鼓舞了全军上下的继续奋斗,一举取得了缔造新中国的伟大胜利。从而结束了中国历史上几千年的封建统治。

  至此,我们对项羽的故事才有了一个高瞻而又正确的看法。

  人,不可沽名。

  

  苏州虎丘山前

  窄窄的山塘河南岸

  有一片几亩大的广场

  广场上除了一座高大的牌楼

  最起眼的就是中央的一个青铜大鼎

  青郁郁,古色古香

  无声无息

  耸立在游人们的面前

  显得孤独、单调

  还有一点苍凉

  使人生思、使人遐想

  

  啊,项羽

  只因为当初你能举起“此鼎”

  所以,武士们拜伏在地、无限敬仰

  所以,围观的百姓更是纷纷喝彩、拍手鼓掌

  唉,项羽啊

  龙且的小石鼓

  你能以鼎相抗

  刘邦的假惺惺

  你就藐视、温良、俭让

  以致酿成

  秦后的历史叫汉高

  而不叫楚项

  

  后人对此生趣

  制作象棋模仿

  如今大鼎非原物

  唯见象棋在下

  不时冒出一声“将”

  围观者“哗”——

  有人惊讶

      有人捧场

  游戏一场又一场

  (偶读200779日《苏州日报》B6版沧浪副刊《英雄盖世》文,获知当年项羽杠鼎即在虎丘山下,1010日重游虎丘,触鼎思人,有感而作。意为《百家讲坛》史学热凑个小趣,全凭少时读过的相关故事所写,错误必多。)

 

摘自《橙黄橘绿》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