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乡杨以希(王春才)
杨以希,建湖县草堰口镇港北村人,1921年出生,1980年11月在成都病逝,享年59岁。三十年过去了,老乡杨以希同志的音容笑貌常常浮现在眼前,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
杨以希同志早年就读于景鲁中学,1940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进入中共盐阜地委举办的民运班学习,后被分配到县境内双保乡从事民运工作,1941年9月建阳立县,先后出任三区区委副书记、书记、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后又调任盐东县县委副书记、射阳县县委书记。建国后,以希同志长期从事党的组织工作,历任南通市市委组织部部长,中共中央组织部副科长、副处长、处长,1964年,他作为优秀的中青年干部被提任副部长兼机关党委副书记,1974年又因工作需要,出任国务院派驻四川三线建设重点项目四川大足汽车制造厂联络员,后任中共重庆市委书记,1977年调任成都市市委第二书记,1979年任成都市市委第一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成都警备区第一政委、四川省委委员、全国人大代表。
杨以希同志在四川省大足汽车厂工作期间,我正好也在四川省国防工办工作,因三线建设工作关系,我去拜访过他,带去我建阳中学(建湖中学前身)老校长杨学贤先生的问候。以希同志说道,杨校长是他同村的长辈,与他常有书信往来。与以希同志就这样谈了起来,我感觉他十分亲切,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为人随和的以希同志。在他主持成都市市委工作期间,即便是工作很忙,他还是会接待在成都工作的几位建湖小同乡,问长问短,并从同乡口中了解家乡的变化。他说,他喜欢看书读报,在《成都日报》副刊上读过我的一篇文章,对我的名字印象更深些,我写的“故乡的蟹”勾起了他对童年在家乡河沟水田捉螃蟹情景的快乐回忆。他还对我说,1943年冬天,曾到过我的老家高作乡蒋王庄,慰问了在蒋王庄新四军疗养所的伤病员。我告诉杨书记,当时我家就住着新四军一位姓乔的伤病员,那时我在蒋王庄小学读书。我和杨书记越谈越近,越谈越亲。当他得知我是1955年从扬州工专分配到成都工作时,杨书记感叹道,成都被誉为“天府之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我们有缘一起来到这里,就让我们为建设美好的成都出一份力。
1980年11月13日下午,四川省主管工业的刘西尧书记的秘书管德如处长来到我的办公室,传达刘西尧书记、杨以希书记近日视察国防工业成都420厂、715厂有关指示,要求省国防工办帮助落实。次日,即11月14日上午9时,管处长打电话告诉我一个不幸的消息:“您的建湖老乡杨以希书记今晨4时在家中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逝世了。他的去世真是太突然了!”我随即放下电话,含泪赶到杨书记家中,看见许多前来悼念、慰问的省市级领导。我挤进以希同志的卧室,看到他安详地躺在床上,我心里非常难受。杨书记的秘书何承恩与市委办公厅吴处长悲伤地告诉大家,杨书记是积劳成疾累死的。他不注意休息,只顾工作,昨日下午,还在办公室听取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崔桦处长的汇报,敲定了成都办一份叫《青年作家》的文艺刊物,以此来培养青年人成才。宣传部同志们本来因刊物敲定创办而喜悦的心情,在听到杨书记突然病逝的噩耗后,戛然而止。不少人还为杨书记的去世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1980年11月20日上午,杨以希同志追悼会在羊市街市委礼堂举行。
四川省委第一书记谭启龙、成都军区司令员尤太忠、省委书记杜心源等省市党政军负责人参加了追悼会。参加追悼会的有近千人。我与成都的建湖老乡也出席了追悼会。
追悼会由中共四川省委书记许梦侠主持,中共成都市委第二书记、成都市市长米建书致悼词。
悼词中说,在“文化大革命”中,杨以希同志被康生点名诬陷,受到严重迫害,但他为人光明正大,做事坚持原则,坚决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作斗争。粉碎“四人帮”后,经中央批准,他的“罪名”已被彻底平反。
在粉碎“四人帮”以后,他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为粉碎“四人帮”的帮派体系,恢复和发展成都国民经济,实现党的工作重点转移,进行了夜以继日的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杨以希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艰苦奋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是一个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是一个优秀的领导干部。他始终保持一个共产党员的旺盛的革命斗志,满腔热情地忘我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散会时,米建书对市委宣传部领导作了特别交待,他要求把杨以希书记拍板的《青年作家》杂志尽快办起来,而且要办好。听到这些话后,我感动不已。
次年,即1981年,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的《青年作家》在天府成都诞生了。巴金先生欣然为家乡的这本文学刊物题词:“把心交给读者”。30年来,《青年作家》立足成都,面向全国,走过30年的辉煌历程,被文学界誉为“五小名旦之一”。 1988年秋天,《青年作家》的编辑萧青女士打电话通知我到编辑部,向我讲解我的一篇稿子,随后在谈到杨以希书记的时候,她深情地说道,《青年作家》的每位工作人员都非常感谢老书记,感谢他为大家搭起的一座文学平台。大家都牢记杨书记嘱托,任劳任怨,忘我工作。《青年作家》也确实培育了一批优秀编辑家、作家和文坛领导骨干,实现了杨以希同志的遗愿。遗憾的是,萧青老师由于过度劳累,在1993年10月,得重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68岁。至今,我仍然保留了她指导我创作时写下的信函。这些时刻在告诉我杨以希书记为人民办了一件大好事。
当年,向杨以希书记汇报渴望批准创办《青年作家》的崔桦同志,后来升任成都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为纪念《青年作家》成功创办30周年,他以感恩的情怀,写了“《青年作家》这个名字”的文章,在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办的《作家文汇》2010年第7期上发表,详细生动记述了杨以希书记支持文学事业发展,培养人才,批准选定成都创办《青年作家》的美好瞬间。同时,对以希同志不幸突然去世,表示了无限的悲伤。我读后感到很亲切,也倍受鼓舞。
现将我写的《老乡杨以希》推荐给《建湖日报》副刊及《塘河》文学杂志发表,让更多的家乡干群了解杨以希同志——喝的是家乡水,吃的是家乡米,战斗成长却在外地的一位革命老前辈。最后,借此机会纪念他去世30周年。
2010年8月25日写于成都
转自《塘河》试刊
- 上一篇文章: 王荫——盐阜文化的守望者(王学言)
- 下一篇文章: 刘少奇与庆丰农民马玉甫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