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历史人物 > 正文

辛亥烈士孟佐天(李世安 金之愚)

发布日期:2011/10/17 16:45:25  阅读:2759  【字体:
 
 
 
     孟佐天(1881—1912),世居盐城西北乡孟家舍(今属建湖县恒济镇花垛村),原名孟钱山,佐天是他加入同盟会后特意改的名字,用以表达他一心辅佐中山先生、推翻封建统治、创建共和国体的强烈意愿。早年,他在家乡做塾师,教书度日,暇时苦练武术,练就一身深厚的功夫,有“百夫辟易”(辟易,因恐惧而退缩之意)之能。1901年(清光绪二十六年),腐败的满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年方20岁的热血男儿孟佐天闻讯后,痛心疾首,义愤填膺。他深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语),如果终日埋头教书,纵使皓首穷经,于救国又有何裨益?因而日夜焦虑,寝食难安。直到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他终于看准机会,离家出走,应南洋陆军第九镇新军之征,毅然投笔从戎去了。
 
     在南洋第九镇新军中,孟佐天先后结识了许多有名的革命党人,其中就有黄兴、柏文蔚、熊成基、王士英、伏龙等。通过他们,孟佐天很快接受了孙中山的革命学说,为民族民主革命献身的信念更加坚定。不久,经同盟会江苏主盟人章梓的介绍,孟佐天加入了同盟会。
 
     入会后,孟佐天四处奔走,多方联系各地的志士仁人,为不断壮大同盟会组织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他秘密组织学生罢课、游行示威,反对清廷的卖国主张,声讨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罪行。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孟佐天和伏龙等在安庆协助熊成基发动武装起义。可惜由于准备工作不够充分,起义没有成功。嗣后,孟佐天暂时回到家乡,继续从事革命活动。他积极传播反清排满思想,组织农民进行抗粮斗争。他的堂弟孟铁铮、孟蕴华在他的带动下,也先后参加了革命活动。其时,乡人称誉他们为“孟氏三杰”。
 
     1911年10月10日,随着武昌城下一声炮响,辛亥革命爆发了。孟佐天迅即启程南下,在安徽民军司令柏文蔚处供职。同年11月,孟佐天奉命前往安东(今江苏涟水)一带组织革命同志1000多人,参加苏、浙、皖三省民军“会攻南京”的战役。经过10天的浴血奋战,三省民军光复了南京。不久,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次年元月,孟佐天率部众2000多人,渡江北上,转战于江淮大地,准备先克盐阜,再取淮(安)扬(州),继而回师北上,进军鲁、冀。不料刚抵益林、东沟一带,即误中清吏离间之计,所部几近解体,孟佐天自己也险遭不测,几乎殉职。他旋即匆忙南下,到南京晋谒黄兴、柏文蔚,详细陈述苏北形势。柏文蔚听后,命他再率百余军士,与王士英同往海州(今江苏灌云)组织起义。2月,半途行经宝应,孟佐天带了17名随从进城,去找宝应县“军政府”商议筹集粮饷的事。
 
     其时的宝应,已不在清廷掌控之中,原宝应末任知县易焕鼎早已逃遁出城。地方士绅王棣山、鲍执之等在孔庙内成立了“宝应县军政府”,王任军政长,鲍任民政长。这个“军政府”,成员几乎都是旧时官员和地方劣绅,他们挂的是“革命”招牌,干的是反革命勾当。一上任,他们就以“强化城防管理、维护地方治安”为名,不但每天按时关闭城门,而且指使原衙役、捕快之流往各乡捉拿革命党人,镇压革命。
 
     对于这一切,南京方面一无所知,以为宝应既成立了“军政府”,总不会再向着清廷的。孟佐天对此当然更不知情。进城后,孟佐天一行18人被王棣山、鲍执之假献殷勤的表象所蒙蔽,应邀进了“军政府”所在的孔庙。双方坐定以后,孟佐天便对王、鲍说明了来意,并向他们出示了有关证件。不料王、鲍早已暗中商定,一口咬定孟佐天的证件是“伪造”的,而且不容分说,当即命令手下将孟佐天等18人全都捆绑、羈押起来。尽管孟佐天一再说明身份,提出申辩,蓄谋陷害他的王、鲍二人根本不予理会,迳自离座扬长而去。
 
     第二天清晨,王棣山、鲍执之等人为庆幸阴谋得逞,竟喝得酩酊大醉,遂命差役、刽子手将孟佐天等17人(18人中有一厨役侥倖逃脱)押至孔庙前的泮池东首广场上处斩。临刑时,孟佐天等神色自若,视死如归。孟还仰天大笑说:“你们这是‘夫子庙前斩孔孟’啊!”其时,孟佐天年仅32岁。
 
     柏文蔚得知孟佐天遇害后,悲痛不已,当即挥泪写下一篇祭文,以志哀悼。1912年(民国元年)春,南京临时政府追认孟佐天等17人为革命烈士,并在攻克宝应城后立即处决了杀害他们的元凶王棣山、鲍执之等。1927年秋,国民政府追授孟佐天为陆军中将,发放抚恤银1000两、立碑基金1000元,以慰烈士在天之灵。
 
     据孟家舍耆老们传云,孟佐天的夫人唐氏获悉丈夫遇害的噩耗,曾与丈夫生前好友毛顺计议,设法将孟的遗体运葬家乡。毛顺伙同几位邻人,备了一艘小木船,陪唐氏同去宝应。他们将船停靠在宝应城东十八里处的望直港,白天先由毛顺一人入城打听孟佐天遗体的下落,方知孟等十七烈士的遗体被丢弃在城郊芦菘墩的一座大坑里。孟佐天右手有一灰指甲,毛顺在夜里趁黑出发,于乱尸堆中凭此找到了孟,随即将其背在身后,跑了十多里回到船上。他们连夜赶回孟家舍,使烈士遗体得以安葬。为了颂扬先烈,教育后人,有人据此编了《毛顺驮尸》一剧,并经排练上演,一时观者如堵,充分表现了人民群众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与爱戴之情。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