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文明楷模 > 正文

陈克天:当代大禹

发布日期:2011/10/17 16:50:11  阅读:4724  【字体:
 
 
 
    唐张兵主要根据下述材料编写:
    1、 刘志中,饮水不忘挖井人——记江苏治水老战士陈克天;
    2、 夏瑞庭,陈克天的青年时代;
    3、 杨旭,大运河奏鸣曲;
    4、 王春瑜,通榆河纪事;
    5、 唐光来,通榆河;
    6、 刘志中,淮河:新中国第一条全面治理的大河;
    7、 凌家荣,通榆河:历时十八年,一河通南北。
 
 
    陈克天,1916年生,现年95岁,世人称为“陈老天”,江苏省建湖县上冈镇人(据陈克天夫人洪斌说:上冈镇向北10里,董贤人家附近;夏瑞庭同志记述为上冈镇北大南庄,即今南庄村,与洪斌同志所述正一致。百度百科记为上冈镇冈东村,误,上冈镇从未设过冈东村。)。他主政江苏水利三十多年,使江苏从水害频发的区域建成旱涝保收的粮仓,被人们誉为“当代大禹”。
 
陈克天视察上冈中学时留影
 
    陈克天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陈维泉,字醴卿,清末秀才。陈克天幼年随父读书,1929年,年仅14岁的陈克天以优异的成绩考取盐城时化中学。他积极参加抵制日货、罢课、示威流行等活动,后因在演讲中猛烈抨击日寇的罪行和国民党的腐败,号召学生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被校方开除。1935年他认识了同乡上海劳动大学毕业的赵敬之等,经常和赵在一起谈论国事。1936年西安事变后,他和胡素心、唐小石等广泛联络进步青年,动员大家团结抗日。
 
    1938年日寇进犯盐阜地区,陈克天奋然投笔从戎。这年5月,陈克天带领地方武装,在串场河东通榆路边打死五个鬼子,缴获“昭和11年”歪把机枪一挺。9月,陈克天去苏中投奔惠浴宇的抗日队伍,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受三地委派遣,陈克天和陈书同亲往皖东北,介绍淮盐一带的地形地貌,接应主力南下。黄克诚领导的八路军五纵队在陈克天率领的先头部队接应下挺进淮海、盐阜。1947年12月下旬陈克天参加了盐南伏击战(亦称盐南战役或盐南战斗、盐南阻击战),盐南伏击战是保卫解放区盐城、保卫盐阜平原人民的一场血战,有着重大的政治、军事意义,《毛泽东选集》第四卷《评西北大捷兼论解放军的新式整军运动》一文,注释(3)说:“在苏北,华东野战军一部,在一九四七年八月至十二月间先后进行了盐城、李堡等战役,共歼敌两万四千余人,收复了苏北广大地区。”这次战役中牺牲的指战员掩埋地,即五条岭烈士陵园。
 
    1948年1月31日,中央军委为更有力地策应中原、山东我军作战,决定抽调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进入华中,会同第11、第12纵队组成华东野战军苏北兵团。第2纵队于三月中旬到达苏北阜宁地区,与第11、第12纵队会师,正式组成苏北兵团。1948年至1949年陈克天先后任江淮军区34旅政治委员(旅长廖成美),华东野战军102师参谋长(师长李木生,政委廖成美)。
 
    新中国成立后,陈克天先后任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主任、中共江苏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省农办主任和分管水利、农业的副省长,长期从事农业、水利工作,从此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主管江苏水利工作三十多年,致力兴修水利,先后主持了通榆河、京杭运河续建等国家重点工程。他奔走于江苏大地,关注于长江淮河、海岸湖泊,先治洪防潮,再治涝筑坝,最后是治水改土,洪、涝、旱、潮综合治理。陈克天和他的战友们在逐步完善水利规划的过程中也完成了认识上的升华,掌握了治水的主动权。在江苏水利战线赫赫有名,被誉为“当代大禹”。陈克天属龙,治水有功,人称“水龙王”。
 
                            建造“悬湖锁钥”三河闸

     1953年1月,苏南、苏北、南京两区一市合并建省,陈克天调省水利厅任党组书记、副厅长、省治淮指挥部副指挥。他说:“干水利,我是门外汉,但临战受命,义不容辞。”他把全省的水利工程安排停当后,就到洪泽湖边三河闸工地兼任指挥,坐镇指挥这个“老虎头”工程的施工。三河闸是当时治淮工程中兴建的最大水闸,是江苏控制淮河洪水入江的重要门户。建闸控制,发挥洪泽湖的蓄泄功能,成为治淮工程中人们关注的一大焦点。
 
 
 
1953年江苏省副省长陈克天(右一)陪同淮委吴觉秘书长(左二)视察三河闸工地
 
 
    洪泽湖,是著名的悬湖,同时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湖,作为承接淮河来水的洪泽湖,多次跟着淮河一起受难,历史上一次次的黄河夺淮,淮水连年泛滥,使得洪泽湖流域的粮田常常被淹,淮河带来的泥沙也把洪泽湖堆积成一个湖底高于周围地面的“悬湖”。
 
    施工中遇到的困难数不胜数。陈克天说:“我当时作为水利新兵,初上工地,自感责任重大,兢兢业业从头学起,自信过去能在战争中学会战争,今后也一定能在建设中学会建设。”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鸡爪山”一战。

    “鸡爪山”在三河闸下游,这一带土中夹有砂礓土。原准备采取抽槽办法,汛期利用水力,冲走砂礓土。陈克天从施工中觉察到由于土质太硬,水流难于冲刷,大水来了,势必影响泄洪,造成严重后果,于是,他征求各方意见,设想了一个“拿下鸡爪山”的决战方案,得到省委批准。五月下旬,淮阴、扬州地区新增10多万民工,日夜兼程,奔赴工地,配合原有5万多民工,组成15.8万人的劳动大军投入决战。

     经过50个昼夜的奋战,建闸大军终于赶在洪水前面拿下了"鸡爪山",为汛期排泄洪水铺平了道路。1953年7月26日上午,三河闸隆重举行放水典礼。从这天起,洪泽湖“水位涨落不由天,蓄排调引听人遣”,变成了一个造福于民的“巨型平原水库”,发挥出防洪、灌溉、航运等综合效益。历史上,“倒了高家堰,淮扬不见面”的悲惨景象一去不复返了。

     陈克天说:“直到今天,三河闸仍是江苏造福于民的第一大闸。这座屹立在洪泽湖畔的巍巍丰碑,将把我们党领导群众改造山河的丰功伟绩,永远载入史册。”
 
                         黄墩湖滞洪

    1974年8月中旬,沂沭河流域发生了强暴雨,仅13日一天,降雨200毫米以上的特大暴雨区范围就达2万多平方公里。骆马湖水位急剧上涨。新沂河下泄的洪水几乎到了与堤顶平行的临界线上。两岸百万干群上堤严防死守,解放军官兵奋勇当先。党政军民团结一心,以“保住大堤就是保住生命”的坚强意志,顶着大雨,没日没夜地用块石、草包、柴把、树桩等材料,与洪水进行着顽强的搏斗。数百里河湖大堤上,奏出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抗天之歌,谱写了一篇篇永垂青史的光辉篇章。

    陈克天当年身为省水利厅厅长、省防汛指挥部副指挥,坐镇在一线,指挥着惊心动魄的抗洪斗争。新沂河险工险段不断出现,告急的文电像雪片飞来。沭阳、灌云、灌南三县的领导人,一边带领人民群众日夜拼搏,一边频频告急:新沂河大堤眼看要保不住了,黄墩湖要赶快滞洪。

    就在这紧急关头,水电部一位领导往淮阴打电话,找省里负责防汛工作的领导,说:“根据雨情、水情分析,黄墩湖应考虑立即滞洪。”省里有关领导立即把这一精神告诉了陈克天,并说淮阴方面黄墩湖与骆马湖之间的大堤下,已挖好了埋炸药的土坑,炸药已调到了宿迁县人武部的仓库里。

    这时,陈克天感到身上的担子重千斤。他的意见将成为省委决策的重要依据。建议省委下令滞洪吧,难啊!黄墩湖区20多万群众转移出去,立即无家可归,好几年都恢复不了元气。记得1957年黄墩湖滞洪,尽管那年湖区人口只有2.5万人。但损失仍然惨重。经过17年休养生息,才有今天良田万顷,瓦房成片,如要滞洪,那损失就更惨了。建议省委不下滞洪命令吧,也难。下面要求滞洪,上面也要滞洪,而且新沂河防汛形势已经十分严峻,如骆马湖大堤、新沂河大堤有一处决堤,将会造成千百万人灭顶之灾,“我将成为历史罪人。”这对当时担任防汛指挥工作的陈克天来说,真是进退两难。

    他说:“如果我顺水推舟,建议省委下令滞洪,我没有一点责任。但是,作为省委这方面的主要参谋,决不能考虑个人得失,我们是共产党员,心中时刻要装着群众,人民的安危重于泰山啊!只要有一线希望,能找出既保大局、又保小局的办法,就不能建议省委下令滞洪。”

    滞与不滞,刻不容缓。当时,他科学地分析了气象、雨情、水情、险情、风浪、堤防和防汛队伍等各方面的情况,认为只要把堤防死守住,是可以顶过去的。于是,他向省委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省委的同意。

    又拼了几天,骆马湖水位继续上涨,高达25.47米,大大超过了1957年滞洪水位22.7米,新沂河泄量继续加大,达到6900立方米每秒,超过泄洪6000立方米每秒的最高限量,危险之极,有人惊呆了,为他捏着一把汗。又拼了几天,骆马湖和新沂河的水位开始回落,黄墩湖区内20多万群众和30万亩良田终于保住了。

                                江水北调规划
 
    我国南水北调的伟大构想,他是最早的响应者和实践者。50年代初,毛泽东主席在视察黄河时曾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来是可以的。”受毛主席南水北调思想的启迪,为解苏北地区灌溉问题,改变贫困面貌,也为全省农业发展,陈克天时任省水利厅长主持制订了江水北调规划。
 
    1960年1月,我国正处在三年困难时期,他亲自带领陈志定(时任水利厅副厅长)、许荫桐、沈日迈等几位水利专家,到上海向正在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周恩来总理汇报了关于苏北缺水和江苏江水北调规划设想,得到了周总理的肯定和赞扬。参加会议的刘顺元(时任省委书记)作了补充。周恩来总理肯定了江苏江水北调结合将来南水北调设想,并当即在有关规划设计文件上作了批示。在周总理的关怀和支持下,江水北调工程于1961年12月上马建设的。江苏从建设“龙头站”江都抽水站起,先后建成了淮安、淮阴、泗阳、宿迁等10个梯极翻水站,把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从零米高度翻引到30多米的高度,送水行程达400多公里,一直送到辽阔的徐淮平原上。
 
                      整治京杭运河江苏段
 
    陈克天从江浙交界处的吴江市王江泾起,沿运河线一直查勘到苏鲁交界的沛县刘香庄。从1956年冬开始到1988年底,他先后三次具体组织实施了大规模的整治,使苏北段404公里的古运河在全国最先获得了新生,成为江苏开发最早的一段“黄金水道”。
 
    国务院1982年3月批准了《京杭运河(济宁至杭州段)续建工程计划任务书》,确定:济宁至徐州段暂不安排,镇江至杭州段由地方根据财力可能分期建设;徐州至扬州段列人国家“六五”和“七五”计划期间重点工程项目。
 
    1958年,他就担任了徐扬段运河扩建工程副总指挥并主持实际工作。三年后中途被迫下马,成了半拉子工程,多数港口没有形成生产能力。
 
    1983年初,陈克天兼任京杭运河续建工程总指挥。按照计划任务书的规定,苏北段运河续建工程要在“六五”、“七五”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完成。陈克天却认为七年太久了!必须充分利用这几年水利工程处于低潮的有利时机,力争提前两到三年把运河工程做完。如果把一部分工程项目承包给苏北各市来做,无疑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条件。经调查这几个市的水利工程队伍具备做大型船闸的技术能力。陈克天、吴连彩和几位老总们经过几个月的酝酿,一个以“多家设计、多点施工、分级负责”为核心的改革方案出笼了。要求一年准备、两年施工、一年扫尾,用四年时间完成全部工程,比原计划提前三年。这就是轰动一时的“一二一方案”。规定每个单项工程都要有施工单位对指挥部实行投资、工期、质量的全面承包,有条件的还要实行公开招标。交通厅、水利厅的工程队伍各承包两个船闸,其余大部分项目分别承包给各市的工程处(队)。1984年4月28日,《关于京杭运河续建工程徐扬段总概算包干问题的会议纪要》在北京签字了。石启荣代表国家计委、子刚代表交通部、陈克天代表江苏省政府分别在协议书上签了字。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又出现了一件新事物:国务院与一个省政府签订了第一份国家重点工程承包协议。
 
    1988年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陈克天从徐州到扬州,参加了万寨港、泗阳船闸和施桥船闸的验收,三项工程质量优良。其时陈克天已73岁,骆马湖畔的皂河船闸,是京杭运河徐扬段的最后一个船闸工程。这是一根硬骨头,陈克天亲自坐阵三十天,亲自指挥调度。1988年12月24日,等待过闸的船已增至2000多条,最长的已经等了20多天了。正午12时,皂河船闸终于正式通航了!船民自发地放起了鞭炮,扯起了彩旗,船队浩浩荡荡地通过了新船闸。30天,最后一块硬骨头啃下来了,在我国船闸建设史上,创造了一个小小的奇迹!
 
                          治理通榆河
 
    通榆河,南起南通长江九圩港,北至连云港赣榆县海港口,全长415公里,是苏北“南水北调”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设计底宽50米,河面宽100米,能向苏北地区引长江水100立方米/秒。整个工程分为北、中、南三段。通榆河最早开挖于1958年,由于资金严重短缺,工程浩大,成为“半拉子”工程。
 
     1984年,江苏省委提出“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战略决策,又一次提出开挖通榆河,引调长江水。为苏北沿海发展注入活力。1985年1月成立通榆河开发领导小组。这次行动很快,除了人们已充分认识到通榆河的重要价值,还因为有一个老水利积极奔波推动,他就是陈克天。这位“水龙王”负责研究通榆河综合开发规划,进京申请立项,直到离休后仍全身心扑到通榆河工程上。从1984年起,陈克天开始进京申请立项。他有时带着省水利厅的领导同志,有时带着盐城、连云港、南通三市的领导同志,找到曾在苏北战斗过的陈丕显、张爱萍等老领导,找到王俊等家乡老同志,介绍通榆河工程的意义,争取他们的支持和指导。前后进京多少趟?陈克天回忆是16趟,有人说18趟,也有人说至少19趟! 1987年,陈克天已退居二线仍为通榆河工程立项多方奔走呼吁,国务院于1991年批准立项,南起南通九圩港,北达连云港赣榆县,全长415公里,流经盐城境内213公里。   
 
    这次重新开挖通榆河,全线采用机械施工,这也是江苏省大型水利工程首次采用机械施工法,滨海试挖段竣工验收获优良等级1993年4月,通榆河道工程渠南段正式开挖。随之,一座座桥梁、抽水站、船闸建成,一行行沿河绿树长起。通榆河从图纸一步步变成现实。十多年后,通榆河中段完工,陈克天年高体弱躺在医院,没能赶到盐城参加通榆河通水典礼。
 
                        离休不离水利
 
    陈克天一生坚持的信条是:说真话,办实事。他的治水业绩和奉献精神,几十年来,他以治水兴修水利为己任,造福大江南北。亲临抗洪排涝一线,指挥防汛抢险。离休后仍心系水利建设,为重大水利设施的建设出谋划策,奉献智慧和才能。
 
    50年代初建成的当时国内第一大闸三河闸.将近半十世纪,几经狂风浊浪冲击,迄今安然无恙闻名遐迩的江都大型抽水站,一站建成已近40年,四个站全部建成亦已22年,至今还在安全运行。1958年元旦,陈克天两次到南通,提出:“南通应该发挥滨江临海的优势。要解决灌排问题,首先要搞好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要根据南通人多地少、老棉区的特点和今后农业发展规划粮棉并举的要求。而且南通地理自然条件,夏秋季多台风暴雨,对棉花正常生长很为不利,为粮棉高产稳产,要采取水旱轮作。因而灌溉问题提到议事日程;灌溉解决了,排涝问题也随着解决了。你们要列基建项目上工程,首先要规划设计。”其后南通完成“九圩港地区水利规划”和“通吕启地区水利规划”。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他亲自主持制定并具体实施了江苏梯级河网化规划,很长一个时期都在起着指导河网建设的作用.江苏河网的格局基本上就是在那个时候奠定的,在“十年九灾”的里下河地区实现了“涝改旱”(一熟改两熟),在“穷中之穷” 的江苏淮北地区推行了“旱改水”(旱作改水稻),使这两个地区成为国家两个新崛起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黄河夺淮后在江苏淮北地区留下数百里长茫茫沙荒地。以前,“风吹沙飞满天黄”,“眼睛睁不开,嘴巴张不开,锅盖揭不开”。如今,随着水利条件的改善,“黄龙”变成绿洲。 沿海地区过去是大面积产蝗虫的基地,已被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所改造,现在林木葱郁,大地如茵,几十年不见蝗虫的踪影了。布满全省的防洪、挡潮、排涝、降渍和水资源调剂利用的五大工程体系,已成为江苏人民生产、生活、生存的重要保障。
 
    离休后经常到全省各地去察看水情,每到一地都要了解防洪和水利设施的建设维护情况。2005年重阳节,10月11日上午,陈克天应邀参加淮安新安旅行团70周年纪念活动后,顺道来总渠管理处,登上安澜塔。谈到江苏水利过去和现在的巨大变化。陈克天高兴地说:“江水北调,沟通江淮,串连河湖,在苏北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形成了‘遇旱能灌,遇涝能排’的庞大水利网,灌溉面积达4000多万亩。这样一个连接江海河湖的庞大水利网,在国内外都不多见。”临别时,还语重心长地说:“水利工程管理工作非常重要,要遵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记‘两个务必’,尽心尽力把工程管好。”
 
    陈克天是一位治水的实干家,同时又是一位十分注重治水经验的研究总结的理论家。他不但为江苏大地构筑了安全通畅、旱涝保收的水利网,还为江苏变水害为水利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在《水利水电科技进展》、《江苏水利》、《钟山风雨》等刊物上发表了《对当前江苏省水利建设的两点建议》、《普天同庆话治水》、《三河闸工地的拼搏》、《沂沐泗下游治理》、《洪泽湖治理与开发》、《骆马湖治理与开发》、《江苏段长江整治》、《太湖治理》、《跨流域调水》、《回首治淮五十年》、《京杭运河整治》、《江都抽水站建站前后》、《黄墩湖滞洪问题》、《一九七八年抗旱》,是江苏人民治水的历程展示,也是陈克天三十年治水奋战的结晶。2000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陈克天的《江苏治水回忆录》。
 
    当我们享受着风调雨顺的丰收年景,当我们享受着旱涝保收的安全与丰足,应该衷心地祝愿这位从建湖大地走上江苏水利舞台的老人健康长寿!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