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文明楷模 > 正文

刘玉达:甘当马路“吸铁翁”(汤义林 孙月)

发布日期:2013/7/23 9:56:17  阅读:2110  【字体:
 

 

他老有所乐,巧妙制作马路吸铁“小发明”;他老有所为,热心清除马路出行“大障碍”。十吨废铁,见证善小而为的高尚品德,七载春秋,诠释古稀老人的美丽人生。

 

  在颜单镇,无论酷暑寒冬,人们总会看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骑着一辆外形怪异的自行车在镇里的道路上来回行驶,他就是“中国好人”刘玉达老人。

 

  今年76岁的刘玉达老人,是颜单中学的退休教工。他每天骑着自己改装的自行车,在全镇范围内的道路上收集路面上的铁丝铁屑,避免车辆经过时轮胎被扎破。8年多时间里,他共计骑行5万多公里,吸捡废旧铁丝铁屑10多吨。他用自己平凡的举动,默默地为周边居民出行清除障碍。

 

  说起吸捡路面上的铁钉、铁丝等,还要从刘玉达自己亲历的一件事说起。我县是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县拥有石油装备企业560多家,每天生产各类石油装备产品而产生的铁丝铁屑等下脚料100多吨。为回收利用这些废铁丝铁屑,颜单镇建立了一家处理企业,但是车辆运输过程中难免会将一些下脚料洒落在地。2005年,刘玉达去附近的单庄走亲戚。谁知,途中自行车胎被铁丝扎破,误了事情。刘玉达发现,一些满载铁丝铁屑的拖拉机和卡车运输途中,经常会将铁丝铁屑抖落在路面上,成为自行车、电瓶车、摩托车甚至小轿车的“马路杀手”,不少学生上学、村民上班及来往车辆深受其害。这一切刘玉达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他遇事总会为别人着想:“铁钉、铁丝扎破了大家的轮胎,那我把它清理掉不就行了。”于是,他想到了用吸铁石吸捡铁钉的办法。

 

  刘玉达把外孙旧玩具上的20多块硬币大小的吸铁石取出,用胶布捆在一起,再用绳子扣在竹竿的一端,制作成了一个简单的吸铁屑装备。“就和工兵用的探雷器差不多。”刘玉达笑着说。第二天,他就提着“装备”上街了。

 

  从颜单镇兴颜路开始,到颜恒路单东桥,路虽不长,但是他通过这装备,每次都有收获。这些收获,让老人信心百倍,决心把这项工作坚持下去。头3个月,刘玉达就在路上收集铁钉、铁丝、铁屑150多公斤。

 

  不过老人认为,靠走路效率太低。爱动脑筋的刘玉达脑海中又有了新的想法。他到建湖县城,以每块15元的价格买了21块强力磁铁。回到家中,刘玉达动手将磁铁捆扎在竹竿上,形成几个长度从10厘米至30厘米不等的磁条。为了防止竹竿断裂,他还在竹竿外包裹上铁皮。

 

  “这样既能提高吸铁的能力,也能经久耐用。”刘玉达对自己的小发明十分满意。他在自行车上焊上几根铁条,然后把磁条悬挂在铁条下。自行车骑行时,磁条正好在路面上掠过,路面上大大小小的铁钉、铁丝等都被吸上来。

 

  有了自己改装的自行车,刘玉达的“工作”范围进一步扩大。每天早晨,他从颜单中学出发,沿着建蒋路向东,然后折向南上建宝路,最后经颜恒路和兴颜路回到学校,全程10公里。为了在更大范围内服务群众出行,刘玉达常到建蒋路太绪河边、建宝路楼港大桥、颜阳路走马村转一圈,有时还会骑车过盐徐高速公路高架桥,到建湖县城的南环路。

 

  以往,颜单镇七里村村民沈加来每天都要接送孙子到镇里的幼儿园上学。一次,他出门去接孙子,没走多远,就发现自行车前轮没气了,他只好推去补胎。补好胎后原以为能顺利接回孙子,可谁知骑出去没到1公里远,前轮又瘪了。停车一看,一根铁丝插在前轮上。没办法,他推了好一段路才遇到车行补了胎。前前后后,在路上折腾了1个多小时才到幼儿园。

 

  “过去车胎三天两天被戳坏,有时一天戳几次,可是自从刘老爹义务吸铁后,我的车子几乎不出意外了。”沈加来高兴地说。

 

  在颜单,提到刘老爹,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今年3月,“学雷锋月”期间,学校还特意邀请刘玉达老人给学生们作报告,讲述他多年来坚持不懈学雷锋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为了支持老人,颜单中学将职工宿舍楼梯下的一间储藏室提供给刘玉达使用,暂存他吸捡来的铁钉、铁丝等。

 

  刘玉达“甘当马路吸铁翁”的事迹也打动了途经颜单运输车辆的司机们,他们的公德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得到很大提高,主动将车厢进行改造,加盖篷布,减少铁钉、铁丝等物品的抛洒,降低了对车辆通行的影响。

 

  “现在每天只能收集到一到两公斤的铁丝,不到高峰时的十分之一。再这样下去,我就要‘下岗’了。”刘玉达开心地说。

 

转自《建湖日报》2013722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