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乔冠华研究 > 正文

《才情人生乔冠华》第一部分第3节 水木清华(3)(罗银胜)

发布日期:2013/10/17 16:00:20  阅读:1369  【字体:
 

 

 

    一个人的信仰,是基于他的思想观念之上的,而正确的思想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必然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西方哲人说过:“思想就是力量,一切力量都来自完成职责。”(雨果)   

 

“人显然是为了思想而生的,这就是他全部的尊严和他全部的优点;并且他的全部义务就是要像他所应该地那样去思想。”(帕斯卡尔)思想,可能是快乐的,也可能是痛苦的,有时不够成熟,但思想对人来说,却是须臾不可或缺的。可以这样理解,乔冠华上清华求学,就是为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就是为了探索革命真理。   

 

据乔冠华夫人章含之回忆,乔冠华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常常念及清华园里的苦读马列经历。他说在他到清华上学之前,在家乡,由于北伐战争、大革命的影响,他有一些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因为在乡里、学校里闹点风潮,但是却并不懂任何革命道理。进大学,学哲学就是为了追求信念,追求革命真理。   

 

他说,清华培养出来的学生中有不少都走上了革命道路,其中有 的同志当时就是学生运动的骨干。不过他的道路略有不同。他决心献身无产阶级革命,更多地是从读通马克思的著作,弄通马列主义真理开始的。他说,那时在清华,他是个很用功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图书馆读书。清华图书馆有一些马克思的著作。这些苦读使他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在清华,最吸引乔冠华的只能是图书馆。乔冠华是清华图书馆的常客,一到课余时间,他就到图书馆去学习马克思主义。清华图书馆,是乔冠华心目中的“精神圣殿”。图书馆装饰典雅,多种典籍、图书、报刊品种繁多,排列整齐,取阅方便。特别是收藏了不少马克思的原著以及中西方哲学名著,这使乔冠华爱不释手,潜心钻研。只见他有时左右巡索,有时埋头伏案,有时目不旁瞬,有时奋笔疾书。在这里,使他真正浸润于知识的海洋里,有一种无限满足和心灵净化的感觉。   

在清华的四年,乔冠华就是这样一头扎在书堆之中,如痴如醉地阅读,书海无边苦作舟,他如海绵吸水逐本逐本地阅读英文、德文原版的马克思著作,几乎马克思的所有经典著作,他都读过,甚至有的读了还不止一遍。此外,他还阅读大量西方古典哲学家们的著作,比如有一段时间,他就把很大的精力花在与马克思主义有很深关系的黑格尔的学识上。他读了图书馆里收藏的黑格尔的绝大部分著作,有的是德文原著,有的则是英文译本。经过刻苦钻研,乔冠华曾于1933年上半年在哲学系系会上,做过“黑格尔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学术报告。   

 

这时,清华来了一个美国来的教师,他叫黑格,是黑格尔专家。乔冠华在看黑格尔著作的时候,遇到难题就去请教他,他很热情,认真辅导,对乔冠华教益颇大。 

 

乔冠华在清华的最后一两年,受马克思启发,开始研究中国近代史,因为马克思在著作中,有很大一部分篇幅谈到中国问题。他涉猎的范围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义和团、中国的对外贸易、工商手工业、中国的经济与政治变化的关系等等。他边读书、边摘记,他按问题性质摘录好多本读书笔记。   

 

当他翻阅腐朽的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原文 ,读到帝国主义信口雌黄的叙述说,不禁拍案而起,大声怒斥:“岂有此理!”弄得图书馆其他正在看书的同学转过脸来朝他笑笑,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情。清华的不少校友都说乔冠华 这个人敢言敢怒,从不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   

 

后来,乔冠华每天在图书馆里抄录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成立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海关的统计数据。当时,他总在想能够从这里边发现一些材料,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来说明中国近代史上大的政治变动的根源在于经济。   

 

但是,在抄录这些对外贸易的材料、工商业材料时,乔冠华发现有些材料支离破碎,并不整全。他听说,日本东京有个“东洋文库”,在那里收集了全部关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完整资料,因而产生了将来去日本留学的念头。   

 

为了更能够顺利地阅读原版的进步书籍,乔冠华花了相当精力学习外语,学日语、学德语,同时继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每天清晨在学校的操场上,天朦朦亮,人们可以看到一个学生,手里拿着纸条,一面跑步,一面背诵外语单词,他就是乔冠华。   

 

在清华,乔冠华的求知欲望得到了充分的满足。读书之余,他与同学交流心得,臧否人物。在清华,他养成了热情的性格,活跃的思维,自由的意志和一颗充满美好憧憬的心;在清华,他敏锐地感受新事物,接受新鲜的思想,并且对现实中国的形势不满;在清华,他不但自信,而且还有一种特有的自负和自傲。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