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各界名人 > 正文

华人飞天第一人王赣俊

发布日期:2013/11/5 17:17:13  阅读:4791  【字体:
 

 

19857月,一位美籍华人在北京受到我国政府领导人的接见。他就是世界上首次登上太空的美籍华人,著名的物理学家王赣俊博士,他还将带上航天飞机的一面五星红旗赠送给我国领导人。

王赣俊祖籍是建湖县沿河乡塘南村(王家舍)人。他的高祖王袖海,一生务农,死后葬于桑台寺塘河畔。曾祖王镜,务农,1938年病故,葬于沿河乡新南村祁陆庄。祖父王顺生,务农兼治眼疾,1937年病故上海。其父王章,早年在上海铁道部门任职。“七·七”抗战爆发后,他出于强烈的爱国之情,毅然辞去舒适的工作,回到故乡王家舍,以示抗议日军的侵略暴行。他与邻里相处亲切,为人谦和好客,扶困济危,深得乡邻尊敬。日寇投降后,他在镇江市任招商总局镇江分局局长,负责长江下游轮船交通工作。任职期间,遇有乡亲路过镇江时,都能热忱相待,看到有困难的乡邻则安排吃住或资助。王章于1950年携夫人俞洁虹、其子王赣俊去台湾,1968年病逝于台湾,终年61岁。

王赣俊1940年生于江西省南昌市,故在名字中取一“赣”字,以志纪念。其属相为龙,乳名即取谐音“隆隆”。王赣俊现年65岁。幼年在上海正志小学就读。1950年随父母去台湾,毕业于台北国立师范学院附中,后随其母亲赴美国就读加州大学洛杉分校,获得物理博士学位。

到台湾后,王赣骏上了高雄一所子弟学校。这所学校条件比较好,学生大多是从大陆来的在招商局、海关、要塞任职官员的子弟。小学毕业时,王赣骏成绩是学校的前5名,学校发奖,得到了一支钢笔。他正在高兴时,同学家长议论,一个说:“过去发毕业奖发到前3名,这次怎么发到前5名呢?”另一个说:“这个第5名的爸爸是校董,所以才发到第5名。”听到这话,王赣骏的心像被针扎似的,自尊受到极大伤害。他感到这个奖品不光彩,是被照顾沾父亲的光。他跑出门外,把钢笔摔碎了。

王赣骏小时候爱看武侠小说,特别佩服那些会“轻功”的人,还和小伙伴们到山上练功,幻想有一天自己也能“身轻如燕、飞檐走壁”,只要一抬腿,就能跃上高空。在台北师范大学附中学习时,他对数理科目有兴趣,成绩拔尖,他说“其它成绩马马虎虎”。他不是一个死读书的学生,老爱提问题。他高高的个子,理个平头,乐于劳动服务之类的公益事情。课外活动也很活跃,曾是师大附中仪仗队的灵魂人物。也曾与班友组织篮球队,担任前锋。课余时间,经常跑跑跳跳。在高中读书时,他开始交女朋友了,后来成为他太太的女朋友冯雪平是他家的邻居,出生在广东。她父亲是广东人,抗日时被鬼子杀害了。王赣骏说:“我们谈恋爱是长期作战,认识很久才结婚。这样很好,越是难得的喜欢的东西越宝贵。我们从高中交朋友,一直到现在,她依然是我的女朋友。”

王赣骏1963年从台湾赴美国留学。1967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物理系毕业,翌年获硕士学位。后在该校研究院深造,攻读固态物理、流体力学和声学。1971年获博士学位后在母校任助理教授一年,1972年任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喷气推动实验室主任兼加利福尼亚大学客座教授。1976年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征求太空科学实验计划,他提出的“旋转中的液体平衡状态”研究计划在1980年获得通过,成为500多个应征的实验方案中的14个入选者之一。

同任何一位有建树的科学家一样,王赣骏为跻身于当今人类的科学上的尖端科研行列,不知付出了多少汗水。

他说今天梦想登上航天飞机的科学家,已达数万人之多,但挑选条件非常苛刻。既要有科学家的头脑,又要有宇航员的体质,一年半后被淘汰剩下4个人。经过反复的口试、体检、反应测试和观察,最后只剩下他另外一位美国科学家。从1983年开始,他接受宇航飞行训练。

当谈到事业成功的体会时,王赣骏说:“海外有些人总看不起我们这个民族,我从小就不服气。正是这种压力,逼着我去力争干一番事业,给他们看看。比如登太空,在美国有专门的宇航员,一个科学家要把自己的科研项目带上太空,要么交给专业宇航员去做,要么自己艰苦训练,亲自上去做实验。正是争气的决心,使我选择了后者。当然,我的成功,还有另外一个原因,用中国话说,就是有个贤内助。”

王赣骏和冯雪平结婚后有了孩子后,冯雪平为了孩子的前途和丈夫的事业,放弃了她所热爱的教育事业,在家相夫教子。王赣骏说:“有一阶段我们家就靠我一个人的奖学金过日子,虽然穷困一些,但这样对孩子好,我完全可以放心地去干自己的事情。”

19846月,王赣骏被选为第一位到太空操作自己设计实验的“搭载专家”。198542956日,他乘“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主持“零地心引力的液体状态”(又称无重状态下研究液滴状态)实验获得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华人。

1985429日格林尼治时间1602分,王赣骏与其他6名机组成员一道乘坐“挑战者”号升入太空。王赣骏的任务是做自己的实验,还要做别人的实验。别人的实验都一切很顺利,第二天做自己的实验,他按照规程一步步打开实验开头,当开到第5个电路时,电路却自动关掉,如此试了几次,结果都一样。王赣骏不免开始发慌,身子竟有些发抖,“我眼中有泪,但没有哭出声来。”这台太空实验仪器是用了王赣骏6年时间完成的,实验设备占了整个实验室的1/6空间,体积庞大,光仪器至少值5000万美元,“要是这样回去的话,无颜见江东父老”。他跟地面控制中心联络,要求准许维修仪器。地面控制中心回答不能这样做,理由是没有工具,机器又太复杂,没有时间,要放弃这个实验。王赣骏说:“那时我觉得,我绝对不能放弃这个实验,因为难得一个机会上天了,空手回去,将来人们讲起来,不会说王赣骏的实验没成功,而会说中国人没有真东西,我绝不能让自己给中国人丢脸。我又向地面控制中心要求一定给个机会把仪器修理好,继续我的实验。地面控制中心还是不同意,说你没有时间,还有别的任务。我急了,我脾气犟,在太空我跟地面控制中心说:‘假如你们不给我修理的时间,我就不回去了’。他们吓了一跳,还没有人说过不回来的。他们找了一位心理学家跟我交谈。谈完以后情况还好,心理学家跟太空地面控制中心说:‘王赣骏是个非常热心的科学家,他对他的实验非常愿意做出牺牲,应该给他一个机会。’再加上我的同事都说,让王赣骏有个机会把仪器修理好,我们帮助他去干他应该干的事情。最后,地面控制中心可能不愿意看到我会做出什么傻事,就同意给时间让我修理仪器。我那时心里感到很庆幸。因为我知道,如果他们不让我修,我会坚决不回来。男子汉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但是,我当时确实不知道怎么不回来。在太空自杀没有先例,也没有办法。在那里用刀子吧,刀子不锐;想触电,要去发电;用煤气,没有煤气;上吊的话,飘在那里,也死不了。祖上积德,我运气好,他们让我修了。”

在失重的状态下维修仪器困难又多了一重。如果把仪器零件拆开来,就会一件件飘走,惟一的办法是钻到仪器里面去修。足足两天半时间,同事们只看到王赣骏露在仪器外面倒悬着的两条腿。故障最终找到,原来是一根细小的电线短路了。将电线修好后,他逐一打开了开关,庞然大物终于恢复正常。王赣骏当时忍不住大喊一声:“修好了!”同伴打趣说:“你的叫声不必用无线电,地球也听得到。”

王赣骏花了多年时间,为太空实验进行了紧张的地面准备工作。在航天飞机上,他放了一个空箱子,从箱子的一边伸进一根细管,液滴从这个管子的口中“吐”出,吐出进液滴的大小可以调节。从箱子的四壁发出声波来驱动漂浮在空箱中的液滴,由摄像机和电子计算机记录下液滴形状变化和运动情况。航天员也可透过箱子的玻璃窗口观看液滴的变形和运动。

王赣骏在太空所做的失重条件下的液滴动力实验,即在失重状态下的流体力学研究,不仅对研究液体在失重条件下的变形和运动具有理论意义,而且推动了医学上细胞移植研究的发展。

19877月,王赣骏偕夫人冯雪平女士回大陆探亲访友,去苏州祭扫了外祖母的墓地,访问了他三十多年前就读的上海正志小学(现为常熟路小学)。离开大陆时,他还带上了盐城故乡的一包泥土,在途经台湾的时候,赠送给了台湾盐城同乡会。

 

转自《塘河流韵》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