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作名绅薛鼎臣
薛鼎臣(1630~1679),字式九,号海峰。高作薛家滩人,后迁居盐城城厢(今盐都区潘黄镇马沟村)。其父薛健力行善事,薛鼎臣受其影响,慕善乐道,不邀虚誉而躬行实际。幼年即十分好学,17岁中秀才,19岁补廪生,22岁时以才异选拔入京都太学。在太学进修期间,曾8次夺得考试第一名,“文誉流公卿间”,与当时名士杨雍建等齐名,号称“西清六子”(西清,清代宫内南书房的别称),国子监司业(祭酒之副手)曹本荣待以国士,大学士范文程延为西席,以教其子,不久被选任秘书院中书舍人之职,负责缮写文告、命令等事务。
顺治11年(1654),应顺天府乡试,得中举人。其思维敏捷,撰书诰令、勅书等内容准确,深得清世祖器重。不久令他赴河南代行祭奠李尚书,并恩准回乡省亲,回京复命后,即迁升为户部主事,不久又升任兵科给事中,从此薛鼎臣开始其谏官生涯。
薛鼎臣为民请命,不畏强御,刚直敢言,声震朝廷,所匡赞者皆有益于民生、国家,当时名僧原志称其“有古名臣之风”。他刚就任兵科给事中,即上《摘陈时弊以杜贪源疏》,提出 “惟今日而求治平,以惩贪为第一要务”,主张“杜贪源而安民生”,他认为不能大而化之抓惩贪,否则“有司行贪之实事,百姓隐忍而不敢言,上司包容而不能禁”,他列出当时贪官祸国掠民的具体行径,“有司之取于民者多端,莫甚于私报大户之弊;取于商贾者多端,莫甚于私派当月之弊;取于钱粮者多端,莫甚于私索常例之弊;取于词讼者多端,莫甚于私罚赎银之弊”,把贪官伎俩昭揭于世,并请皇帝“勅下各抚按转行各府州县,竖立木榜,永行禁革”。不久又上《请停察荒疏》,揭露山东肥城、长清以及河南永宁等县官吏虚报垦荒数目,加倍征收国税钱粮,从中渔利,而致怨声载道,民不聊生;其《请清查兵饷积欠疏》,指出湖广、福建等处巨额兵饷积欠会导致萧墙之祸,必须清查其中侵欺、挪移、贪墨等弊端。此类奏疏一连上了12份,数疏既上,均得采纳,一批贪官得到惩办。其时,京师民谣云:“薛给事上朝,地动山摇。”
顺治17年(1660),升任工科右给事中。当时清朝刚定,田园大多荒芜,天下饥馑不断。薛鼎臣即上疏请详议,指出“水农之政为足民之大本,厘恤丁田之政为足国之大本”,并提出恤流民、禁游手、课农桑、团里社、严诡寄等数策。是年夏,久旱不雨,薛鼎臣借顺治下诏求言之机,上疏揭露“直省诸臣蒙蔽公行、违旨虐民之过”,并列出浙江嘉兴县以备厂夫之名科派、嘉善县以增设乡兵之名派银、浙西道员受贿枉法等数事,请由浙江一省推之他省,予以严查重处。是年秋,薛鼎臣又上疏,请求对建义、苏嘴、马逻、新沟、淤工等黄淮五大险工,着眼坚久,加紧兴修,同时历陈河工官吏侵渔贪污之弊,对关乎黄淮百姓生命攸关之事提出了可行之策。
薛鼎臣仅兄弟二人。其弟薛荩臣,顺治丁酉(1657)科举人,入第后在家研习经籍。薛鼎臣就任谏官后再未回乡,全靠其弟奉养双亲。顺治18年(1661),薛荩臣染上伤寒,不幸病逝。其时,薛鼎臣父母皆年逾七旬,薛鼎臣遂上《乞假终养疏》,情真意切,至为感人,打动了皇帝,遂得允准,后人多将此疏比之为李密《陈情表》。此时,薛鼎臣才32岁,其放弃仕途归奉双亲的行为,“时论贤之”。
返乡后,薛鼎臣一心务农,不肯轻易与官府交往,尽心事奉双亲,让二老得以安度晚年。康熙18年(1679),薛鼎臣病逝于家中。
陈玉澍对薛鼎臣为官之道至为赞赏,在《盐城县志》中以数倍于他人的3000字为其立传,甚为完备,亦可见对他的推崇。
转自《高作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