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情人生乔冠华》“右”的边缘(2)(罗银胜)
编写共和国历史时,1958年无论如何都是值得大书一笔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在总路线指引下的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面红旗 ”虽然在迎风飘扬,但为了这三面旗帜不倒,全国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违背经济规律的“大跃进”,现在普遍被认为是一场彻底失败的大倒退。这一年,中国人在与天斗与地斗的时候,终究没有斗过天和地,反而受到了客观规律的无情惩罚。可是,中国人在与美国人斗争时,却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个 胜利,便是这年8、9月人民解放军炮 击金门;这个胜利,同样也凝集了乔冠华的功劳。
这年5月中旬,黎巴嫩人民掀起了反对本国政府的斗争,美国趁机对黎巴嫩事务进行横蛮的干涉。1958年7月14日,伊拉克人民进行民族革命,建立了伊拉克共和国,采取了反帝的立场。7月15日,美国在 “保卫黎巴嫩主权”的借口下,派遣武装部队在黎巴嫩登陆。7月17日,英国出兵约旦,并在地中海和 海湾地区集结军队,伺机蠢蠢欲动。
美英这一镇压阿拉伯人民民族独立运动和制造紧张局势的严重战争冒险行为,理所当然地遭到阿拉伯各国人民、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强烈反对。7月16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强烈抗议美国侵略黎巴嫩,坚决要求美军立即撤出黎巴嫩,表示中国人民全力支持阿拉伯人民的正义斗争。7月18日,中国 政府抗议英国出兵约旦,威胁伊拉克共和国。抗议书指出,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对英国侵略约旦和威胁伊拉克共和国的战争挑衅行为,绝不会袖手旁 观。中国政府警告英国政府,必须立即停止对约旦的武装侵略,并立即从约旦撤出一切武装 力 量,必须立即停止在伊拉克共和国周围集结军队的挑衅行为。同时,周恩来总理7月29日在给伊拉克共和国总理卡塞姆的信中,表示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将尽力支持贵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而进行的斗争。”美国一面在中东地区制造紧张局势,一面又继续支持蒋介石集团在台湾海峡地区进行 战争挑衅。美国在武装入侵黎巴嫩的同时,宣布其在远东地区的陆海空军进入戒备状态。台湾当局乘机扩大事态,加 强了对大陆的骚扰。与大陆近在咫尺的金门、马祖,一向是台湾当局对大陆进行骚扰和破坏活动的基地。1958年夏天,在金门、马祖的国民党军队已达10万 人,占其地面部队总数的三分之一。7月17日台湾当局宣布它的军队处于“特别戒备状态”。8月8日美国海军参谋长扬言,美国海军正密切注视着台 湾地区局势,随时准备进行像在黎巴嫩那样的登陆。
在解放台湾、完成国家统一的问题上,中国政府准备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收复沿海岛屿,第二步是解放台湾。在1954年至1955年间,人民解放军先后解放了大陈岛等岛屿。面 对台湾当局对大陆的骚扰破坏和美国的军事威胁,中国人民“不能容忍在自己的大陆内海中 存在着像金门、马祖这些沿海岛屿的 直接威胁”。为此,中国人民解放军为炮击金门、马祖 进行了相应的准备。
这时,正在北戴河办公的毛泽东,紧急召见乔冠华等外交部智囊以及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 的雷英夫等一班人马,聚在一起开会研究对策。乔冠华具有深谋远虑的眼光,为之出谋划策。乔冠华意识到,为什么毛泽东要选定在这个时候炮击金门?第一点,支援中东人民的反美斗争;第二点,严惩蒋介石集团对大陆的骚乱破坏;第三点,试探美国侵略中国的胃口有多大。这成为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决定炮击金门的直接原因。选择炮击金门而不打台湾的原因是,台湾一直驻 有美国军队,并且受到1954年签订的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的“保护”,打台湾容易给美国进一步采取军事行动提供口实;而金门等沿海岛屿没有美国驻军,也不受美蒋《共 同防御条约》的约束,便于 用来对美国进行试探。这场斗争表面上看起来是对着蒋介石的,实质上是朝鲜战争以来同美国之间的一场包含军事、政治、外交等内容的重要较量。
为了惩治台湾当局对大陆的骚扰和破坏,反对美国搞“两个中国”的阴谋,也为了配合阿拉 伯人民反 对美国侵略的斗争,毛泽东审时度势,毅然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于1958年8月23日向金门、马祖进行炮轰。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曾接触到这方面的一些材料,据也是当事人之一的雷英夫(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透露:“炮击金门的筹划工作和最初阶段(9月2日)以前的决 策和指挥是毛主席在北戴河决定的,9月2日至10月25日毛主席则是在北京决策和指挥的。当 时的情况是,1958年7、8月,毛 主席、党中央正在北戴河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炮击金门的重大决策也在北戴河决定,国防部长彭德怀,作战部长王尚荣和福州军区政委、炮击金门的前线 指 挥叶飞也赶到北戴河。遵照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布置炮击金门的具体指挥。8月底中央会议结束,与会同志都返回原单位,叶飞同志也回福建。8 月30日总参谋长黄克诚、外交部乔冠华和我奉召到北戴河开会,研究和决定有关炮击、领海线划分等问题。会后,9月2日毛主席、 周总理及彭德怀、陈毅、黄克诚等都返回北京。炮击金门的事也就在北京进行策划和指挥,直至10月25日。
“由于炮击金门的情况错综复杂,中央的重大决策照例是在毛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领导之下,由周恩来总理召开国防外交方面负责人的联席会议办理。参加联席会议的通常是周恩来、彭德怀、陈毅、张闻天、黄克诚、章汉夫、王尚荣、乔冠华和我。涉及到某一具体问题时,如要 起草重要新闻、公报 、声明稿时,就临时请吴冷西、姚溱、田家英等人参加。所以炮击金门作战中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重大决策,例如反对美帝护航,对金门岛封而不死,打而不登;保留金门在蒋介石集团手里,以及国防部长一告、再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国共两党和为贵等重大决策,都是毛主席周总理在北京决定的。
“8月30日接到周总理从北戴河打来的电话,通知黄总长、乔冠华和我到北戴河开会。我们到后,在毛主席住处开了两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刘主席、周总理、彭总、张闻天、黄克诚 、乔冠华和我。研究 领海线问题时还临时扩大了外交部的刘泽荣等两个老法律顾问列席会议。
“在毛主席召集的两次会议中,主要解决了三个问题:一、审查批发了我们代中央军委起草 的电报稿,认为此通报很及时,很必要,写得很好。二、确定了中国领海线为十二海里的建议,并决定9月4日 公布。但对外不公布十二海里的具体划法,以利对美斗争。三、听取了炮击金门的情况,对下一步炮击金门作出了指示。主要是把大打、中打、小打结合起来,有时打,有时可以不打,打打停停,停停打打,不要千篇一律。
“这时美国的意图是真是假,几分是吓唬,几分是真的?换句话说,在台湾海峡,美国究竟是攻势战略,还是守势战略,我们要摸个底,不然,军事、政治、经济上也不好安排,打糊涂仗是不行的。具体讲在美军护航或侵入我领海线后,我们打不打美舰?美舰向我开火我还不还击?即成了最关紧要的重大政策问题了,稍一不慎或某一门炮稍微打偏了,就有引起中 美战争或麻烦的危险。为此,9月8日上午毛主席在中南海勤政殿又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参加的有毛泽东、周恩来、陈毅、张闻天、黄克诚、乔冠华和我。会议先要我汇报了美蒋护航编队的编成、活动情况和我军炮击后美国可能的反应,然后 经过认真讨论,确定‘炮击金门 照打不误’,‘只打蒋舰,不打美舰’,‘即使美舰向我开火,也不还击’的方针。“彭总的《告台湾同胞书》和国防部命令一发表,炮击金门即进入了新阶段。为了贯彻党中央毛主席的新方针,10月17日晚总理召集彭总、陈总、黄老、张闻天、刘亚楼、乔冠华、王 尚荣和我开会,详细地分析了形势和各方面的评论,进一步研究了以后炮击中的一些具体措施。”
如上所述,这些行动完全是中国的内政,但美国却进行干涉。8月27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重申,美国将不放弃它已经承担的以武力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责任”。9月4日,艾森 豪威尔和杜勒斯会谈后,授权杜勒斯发表声明,威胁要把美国在台湾海峡地区的侵略范围扩大到金门、马祖等中国沿海岛屿,并宣称已经为此作出了军事上的部署。当时,美国从地中 海、美国的西海岸及菲律宾调来第六舰队的一半舰只及其他舰只,加强其在台湾海峡的第七 舰队的兵力;还向台湾、菲律宾增添空军作战力量;美国海军陆战队则派出三千多人在台湾南部登陆。美国对中国进行战争挑衅,暴露了美国决 心与中国人民为敌的本质。
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反对美国侵犯中国主权、干涉中国内政。9月4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的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国政府的许可,不得进入中国的领海和领海上空。
9月6日,周恩来总理发表了关于台湾海峡地区局势的声明,强烈谴责美国在台湾海峡地区大量集结武装力量,公开威胁要把它在台湾海峡地区的侵略范围扩大到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的严重战争挑衅;重申“中国人民解放自己的领土台湾和澎湖列岛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声明严正指出:“中国政府 完全有权对盘踞在沿海岛屿的蒋介石部队给予坚决的打击和采取必要的军事行动,任何外来的干涉, 都是侵犯中国主权的罪恶行为。”声明警告说:“如果 美国政府悍然不顾中国人民的再三警告和世界 人民的和平愿望,继续对中国进行侵略和干涉,把战争强加在中国人民的头上,美国政府必须承担由此而产生的一切严重后果。”
鉴于杜勒斯的9月4日声明中仍愿维持中美大使级会谈的表示,周总理在声明中还宣布:“现在,美国政府又表示愿意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中美两国在中国台湾地区的争端。为了再一次进行维护和平的努力,中国政府准备恢复两国大使级会谈。”9月7日,美国军舰竟开始为蒋介石军队到金门的船队护航。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炮兵部队当即给予金门蒋军和受美国军舰保护的蒋军舰船以严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为此奉命就美舰侵入中国领海提出第一次严重警告。
作为总导演的毛泽东,亲自指点着炮击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中央军委、周恩来等领导也不时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但最终拍板都要经过毛泽东。例如是否对金、马实施空中轰炸,甚至白天打,黑夜打 不打;是打排炮,还是打零炮等等。--这在已经掌握了全国政权、 经济建设转为主要工作若干年后,毛泽东再度淋漓酣畅地施展了他出类拔萃的军事雄才大略。
然而,只能在战场上克敌制胜的军事家,还不是最高品位的军事家。“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只有政治舞台和战争舞台都游刃自如,牢牢掌握主动权,才称得上是最高品位,毛泽东正属于这一类军事家。进入10月后,炮击行动预期的目标已经一一达到,但美国、蒋介石方面,都还没摸透毛泽东的真实意图。甚至参加炮击的广大指战员,也不清楚最高统帅的整体构思,他们还在摩拳擦掌,以为紧接着炮击的,是渡海作战,收复金、马,然后红旗直指台湾岛。可此时毛泽东与身边人员(包括乔冠华在内)谈论的话题,已经是:“现在我们不拿台湾,可能10年、20年、40年都不去拿台湾。向金门打炮,也不是为了解放金门。”他已经在考虑停止炮击了。
根据已经解密的材料,在征询了乔冠华等人的意见后,10月5日,毛泽东突然要彭德怀、黄克诚转告叶飞和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在10月6、7日两日停止炮击,“偃旗息鼓,观察两天。”第二天,毛泽东又改变了主意,发布了准备推迟几天发的、由他亲自执笔、以彭德怀名义发的《告台湾同胞书》。书中开篇的文字是:“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
将停止炮击的时间延长到一周,并敦促蒋介石同大陆就和平统一问题,进行谈判。至此,以炮击为主的军事斗争,开始向以政治斗争为主的谋求谈判转换。停炮一周期满,毛泽东表示继续停炮两周。美国见此,遂借口金、马地区实际上已“停火”,再次要蒋介石后撤,同中共脱离接触。美国国务卿准备再赴台湾,对蒋紧逼。10月21 日,杜勒斯飞抵台湾。
针对美国的举动,毛泽东订下了将炮击形式固定下来的对策。10月25日,彭德怀发表毛泽东 起草的《告台湾同胞书》,宣告:逢单日打炮,逢双日不打金门的飞机场和料罗湾的码头,以便“使大金门、 小金门、大担、二担的军民同胞都得到充分的供应”。文告特别指出要警惕美国“孤立台湾”和“托 管台湾”的阴谋,提醒台湾同胞“不要屈服于美国人的压力,随人俯仰,丧失主权,最后走到存身无地”。文告最后说,“这些话是好心,非恶意,将来你们 会慢慢理解的”。
10月25日以后的炮战,演变成纯粹政治意义的行动。例如,1 月3 日,毛泽东指示大打一天,“打一万 发以上”,目的是“影响美国选举”和“使蒋军得到拒绝撤兵的口实”。此次行动是对准军事目标的。除此之外,炮只是象征性地打在沙滩上,没有军事意义。就这样,通过金门炮战,海峡两岸形成了一种对付美国人的“默契”。打打停停,停停打打,何时打,何时停,何时象征性地打,何时“动真格”的,完全操之于我。例如,平时我方的炮是不打蒋军阵地和居民住地的,逢年过节一般都停击三日,以后炮弹头里还不装填炸药,而装载宣传品。然而,在 1960年6月18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顽固坚持敌视中国和干涉中国内政的立场,公然对台湾进行了“正式访问”,美台双方还发表了一个“联合公报”,强调双方加强协作,共同抵御“中共”的“挑衅”。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实施了一次“
万炮轰瘟神”行动。福建前线司令部发表了一个告台澎金马军民同胞书,宣布按单日打炮的惯例,在6月17日和19日,艾森豪威尔到达和离开台湾的日子,举行“反美武装示威”,打炮“迎送”。公告特别提醒金、马同胞“务必呆在安全地带,以免危险”。
“炮击金门”,毛泽东把话说透了,“就是帮助蒋介石守好金门”。我方围绕台湾问题的外交斗争,堪称“高屋建瓴,势如破竹”。
而美国“划峡而治”和“两个中国”的蓄谋却遭到彻底的失败。
- 上一篇文章: 杰出的外交家乔冠华
- 下一篇文章: 《才情人生乔冠华》陈毅麾下(1)(罗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