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授陈中凡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文学评论家和进步教授陈中凡(1888——1982),本是建湖县上冈镇北七里庵人。其父陈玉冠(章甫)以教私塾为生,叔父陈玉澍(惕庵)为光绪戊子科举人。他10岁至15岁跟随叔父读《四书》、《五经》,1905年就读于淮安中学。
1917年在北大毕业后,陈中凡被蔡元培校长留校任预科补习班国文教员。“五四”运动前夕,他在北大担任学生救国会出版的《国民杂志》编委,并与邓中夏、黄月葵、高尚德、陈宝锷等一起常请李大钊进行指导,唤醒民众,参加反帝、反军阀、反卖国贼的斗争。此间,他还应聘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国文专修科教员,以及担任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主任兼教员。“五四”运动爆发时,他因在讲坛上激励和支持学生积极投入爱国民主运动,一度被解职。
1921年9月,陈中凡南下,任东南大学国文系主任兼教授。这时,他在研究古文字学中,除作出精深的探索外,还搜索了甲骨二百余件加以考证,先后发表了许多学术论著,包括《从文字学上所见的初民之习性》、《中国文字学上之原始宗教考》、《文字学上之中国人种起源》和《古代绘图文字之异同及其分合》,以及《古书校读法》诸文。在此期间,他反对“学衡派”的复古主义,并且主编《国学丛刊》,提倡用科学方法整理国故。
陈中凡毕生治学不苟,著作甚丰。1925年至1935年,他在这十年里,先后任广东大学文科学长兼教授、上海暨南大学中国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并兼课于大厦大学和广州中山大学教授。此外,在潜心治学中,他也十分关注外国的教育发展状况。1930年6月,他东渡日本考察,回国后发表了《日本教育视察记》、《日本近代文艺思潮》和《日光山游记》等文章,为增进中日文化交流而作出努力。
他在上述十年中,更有许多论著问世,诸如《诸子通谊》、《书目举要补正》、《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韵文通论》、《周秦文学》、《汉魏六朝文学》、《清晖山馆散文集》和《两宋思想述评》,等等。此后,从1937年到新中国成立的十多年中,陈中凡在执教之余,努力开展学术讨论和研究,举凡在哲学、史学、文学、乃至书目学、教育学、艺术史、音乐、美术等方面,都作了深入的探索,除了编撰有《民主与教育》、《中国民主运动史》、《中国民主思想发展史》、《汉魏六朝散文选》等著作外,还先后发表了百余篇学术论文,诗歌和散文的创作十多卷。还对《西厢记》、《牡丹亭》、《水浒传》、《红楼梦》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作了新的探讨,发表了许多研究论文,成绩卓著,不仅丰富了我国的文学宝库,而且在推动我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和教学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时,陈中凡在南京大学任教时年已逾花甲。他在担负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历任全国政协委员、民主同盟中央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省民盟主任委员、省文史馆馆长、省民间文学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等职,团结广大知识分子,一道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智慧和力量。
转自《塘河流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