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陆秀夫研究 > 正文

陆秀夫故里述闻(李世安)

发布日期:2014/4/20 10:29:18  阅读:3665  【字体:
 

 

南宋末年民族英雄陆秀夫,逝世己七百多年,但他的忠烈壮举,不仅彪炳史册,流芳千古,而且在他的故里——建阳镇,至今还听到有关他的动人传说。

 

光显故乡

 

据史料记载,建阳镇始称长建里, 1238年前即形成集镇雏型。明万历年间,推官李春开在此疏浚建港沟。古云“山北为阴,水北为阳”。长建里位于建港沟北,故易名“建阳”。万历四十七年,谥陆秀夫为忠烈公。为了纪念这位为国尽忠的民族英雄,在盐城(建阳原隶属盐城县)建立陆公祠,在建阳竖起“丞相陆公故里”碑,碑上刻有“海国孤忠”四个大字,又建了忠烈堂、景忠堂,并将陆公幼年在酺神殿读书的原址,命名为“陆忠烈公读书处”,立碑纪念,同时新建了景忠书院,复建了景忠桥,加上原“五宝”、“八景”的点缀,使建阳名闻遐迩,成为观光游览的胜地。可惜,古迹多半毁于抗日战争的炮火。然而,民族英雄陆秀夫的丰碑却永远屹立在故里人民心中。

 

御饼

 

传说宋时建阳米饭饼曾被皇帝钦赐为“御饼”,誉满全国。如今,在建阳熟食业中,米饭饼仍被列为饼类之冠,其色、香、味经久不衰,十分畅销。

 

建阳米饭饼制作简单,熟糊拌面,稍一发酵,即可上锅做饼。这种饼,饼面洁白,上有小孔,能卷起两层皮子,松软爽口,饼巴呈焦黄色,脆而香甜,健胃易消化,老幼都爱吃。建阳米饭饼除有上述特色外,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饼史。

 

据传陆秀夫与米饭饼有着不解之缘。秀夫小时候断奶早,喂过好几种糕点,都不服肚,唯喂米饭饼既肯吃又不闹肚泻,便逐渐养成爱吃此饼的习惯。陆公年届入学时,仍喜食米饭饼,甚至吃饼成瘾。幼年的秀夫读书刻苦,为珍惜学习光阴,常常不回家吃饭,爱把米饭饼揣在怀内,饿时以饼充饥。后来他去外地读书,一当返归故里,总要请哥嫂做些米饭饼,晒成饼干,以便带着食用。每次应试,总是备米饭饼为路粮。做官后,每每都用米饭饼作早餐,还常以米饭饼招待高朋贵宾,就连皇帝也亲口品尝过,并赞不绝口,钦赐为“御饼,还将米饭饼列为皇帝每日早膳不可缺少的食品,特聘建阳米饭饼师傅至京传技,从此建阳米饭饼享有“御饼”之称。

 

祥兴二年二月,陆秀夫负帝投海,为国献身。为了永远不忘这位民族英雄,故里根据陆公生前嗜好,择二月十五这天为祭奠日。每年逢此日,家家都做饼以祀,并形成地方风俗,沿袭至今天。

 

酺殿书灯

 

南宋淳祐年间,陆氏择清静幽雅一地,即酺神殿北侧(今建阳医院处)设一读书处,供幼年的陆秀夫攻读四书。

 

传说有一年除夕晚上,陆氏一家在分“年彩”和“压岁钱”,秀夫父亲把秀夫从读书处叫来,问他要什么。秀夫不加思索地回答:  “我什么都不希罕,就爱读书。能给我一盏好油灯伴读,我就心满意足了。”父亲听了感到十分高兴,认为秀夫少怀大志,长大必定是个有抱负,有作为的人,便随即请来铜匠,为秀夫特制了—盏小巧玲珑的铜灯。

 

秀夫天资聪敏,酷爱读书,寒暑不避,日夜不息,经常读得废寝忘食。有一次,哥嫂送午餐至读书处时,他手不释卷地说:“午餐吾已用过。语毕又继续埋头攻读。哥嫂见他怀内鼓鼓的,方知秀夫尚未进食,便悄悄地从他怀内把饼取出,秀夫才知肚饥。由此可见,秀夫幼年好学已达到如痴如迷的程度。后来,秀夫学识大有长进,“四书五经”竞能倒背如流。原先,父亲让哥嫂伴导他读书,不久他的学问超过了哥嫂,反成了哥嫂的“老师”。

 

这盏铜灯,伴随着童年时代的陆秀夫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照亮他那颗为报效祖国而求知若渴的拳拳之心。后来,秀夫随父到外地求学,每次回故里,都要钻进读书处,在油灯下苦读一番。宝祐四年,陆秀夫应试得中,官封枢密使,与民族英雄文天祥同朝为官。陆公曾在应试前夕,到故里其兄清夫家省亲,看到乡童无所入学,自愿将读书处献给乡里为书房,并将原书灯捐出,又备豆油数桶,供乡童夜读之需。

 

明万历年间陆秀夫谥为忠烈公后,原读书处被命名“宋陆忠烈公读书处”,立碑传世,并新建了景忠书院。陆公幼年用的那盏铜灯,亦被命名为“酺殿书灯”,收藏在景忠书院内。所憾者日寇侵华,古迹尽遭破坏,“酺殿书灯”被日寇抢走,仅存“宋陆忠烈公读书处”石碑一块,供后人瞻仰、凭吊。

 

景忠桥

 

镇西建阳医院北侧,有一座三孔水泥结构的大桥,横跨在建港沟南北。说到此桥,也有一段史话。

 

此桥原是一座大木桥,始建于南宋景炎年间。那时陆秀夫被谪到潮州讲学,在回故里为其兄陆清夫迁居时,看到酺神殿读书处三面环水,只有一小舟摆渡,入学乡童诸多不便,即与哥嫂共议,捐出积资,花工百余,兴建木桥一座。据传此桥原名“墨水桥”,其意是过桥即进书房,可以“喝墨水、长学问”了。

 

“墨水桥”建成不久,陆秀夫被召回朝廷。明万历年间又重修此桥,因陆氏系景忠堂谱,故将“墨水桥改为“景忠桥”,以资纪念。重修的景忠桥,上边有八角飞檐桥楼,两侧是红漆雕花栏杆,桥宽丈许,中间篆书“景忠桥”三字,桥两头有八级石阶,两旁各卧立石狮,势甚壮丽。

 

由于南北建港沟的疏浚和开凿,使酺神殿独立于四河(走马沟、洗泥沟、南建港沟、北建港沟)环抱的龙角上。后人继“景忠桥”后,又相继修建了“双虹桥”、“向阳桥”,三桥成鼎立之势,使龙角增添了风采,三桥鼎立系建阳八景之一。由于四河环绕,形成水流改向,  “景忠桥”下出现出了“双涧倒流”之水景奇观。至此,景忠桥畔游客云集。古时,曾有人赋诗抒怀:

 

景忠桥下夕阳低,

流水潺潺似马蹄,

人影霞飞天共涌,

渔舟斜泊绿杨西。

 

 

土地庙门朝北

 

一般土地庙门都朝南,唯独建阳的土地庙门朝北。这里有一段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

 

传说陆公殉国后,乡亲们无不日夜思念。屠夫巷有位九旬的周姓老人,在一天睡梦中见到陆公回故里。丞相嘱咐老人,如今北方元军野心勃勃,妄图霸占中原,闹得国无宁日。他已拜会过土地神,要诸位正神把土地庙门朝北一多管一方,监视北方入侵之敌,同仇敌忾,共济国难。丞相告别时,还嘱托乡亲父老,相助土地神,把土地庙门改成朝北。

 

第二天一早,老人把梦中会见陆丞相的情景和丞相对乡亲们的嘱托传出后,乡亲父老无不为忠烈公忠心保国,死而后已的精神由衷敬佩。一致认为,只有按丞相嘱咐去做,才能告慰丞相在天之灵。当天,乡亲们纷纷捐资献物,把建阳座土地庙的庙门全部改成朝北。

 

解放后,土地庙已拆毁,但建阳一带至今还流传着“土地老爷门朝北一多管一方”的歇后语。

 

金狮盘龙

 

建阳亦称“灯镇”。每当逢年过节,这里都举办灯会。《金狮盘龙》是建阳灯会的一大特色。

 

据传古代玩龙是为了求助于天,玩狮是为了避邪,都带有迷信色彩,唯有建阳把龙狮融为一体,创造了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舞蹈式的彩灯。建阳人说,把《金狮盘龙》引进灯会,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陆秀夫。

 

南宋末年,陆丞相为国捐躯的消息传到故里,乡亲为了遥祭这位民族英雄,特扎了—条金龙,—只金狮,供祭在海边。其寓意:龙比着天子、国家,象征着尊贵、伟大,狮比陆丞相,紧紧守卫在龙的身旁,象征着不畏强暴,与国共存亡的英雄气概。

 

明万历年间,建阳人用自已的智慧,把龙狮引进灯会,塑造了《金狮盘龙》的形象。嘉靖十年,于盐城首次创建陆公祠。在陆公祠落成那天,建阳人扎了二条十八节长龙和四只金狮(象征着投海的陆丞相、陆夫人与其二子),赶去舞了《四狮盘龙》节目,以示庆典。后来为了便于舞蹈,发展成《九狮盘龙》。从此,建阳灯技蜚声盐阜,誉为“灯镇”。

 

具有民族特色、技术精湛、绚丽多彩的建阳灯会,尤其是《金狮盘龙》,抗战期间受到陈毅同志的赞赏,在艺术上给予较高的评价。

 

文化大革命期间,建阳传统灯会横遭扼杀。那时,虽然出过几次灯,但全是所谓“语录灯”、 “宝书灯”、 “舵手灯”,“旗手灯”……人们喜爱的《金狮盘龙》等民间彩灯,都被一一砍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了建阳传统灯会,《金狮盘龙》又重新出现在民间传统的灯会上,还被应邀到县市表演。由《九狮盘龙》派生出来的《九狮图》,已被中央电视台录相,编进了《民间民族舞蹈集成》一书。

录自《建湖文史选辑》第二辑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