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乔冠华研究 > 正文

新中国最杰出的外交家乔冠华(连载十)(张容)

发布日期:2014/6/18 15:26:01  阅读:2917  【字体:
 

历史的转折·乔冠华的沉默·喜爱的古诗是遗言

 

    1975年,经过邓小平的大力整顿,全国形势有所好转,可是到年底,形势忽又逆转,“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接蹈而来,人民与“四人帮”的斗争再度白热化。恰在此时,197618,身心憔悴的周恩来病逝。对总理的病逝,乔冠华是悲痛的,自1942年到重庆,他就长期在周身边工作,总理的言传身教使他成为一个世人皆知的外交家。

 

    仅仅过了8个月,197699,毛泽东主席与世长辞,在悲痛之际,乔冠华感到全国形势将有一个大的变化,但究竟怎样变,他似乎没有把握。

 

    197610月初,乔冠华如期率团参加第31届联合国大会,这是他第六次率团前往,也是最后一次出席联大。在联大期间,他从国内发来的电讯中得知,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

 

    乔冠华匆匆赶回国内,他看到天安门广场红旗如海、鲜花如潮,人民群众欢欣鼓舞,这是多年未曾有过的场面……

 

    粉碎“四人帮”仅仅半个月,乔冠华的老友,龚澎的同学韩素音,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再一次来到了中国,她的到来与乔冠华回国,也就相差几天时间,关于她当时的心情、见闻以及对“老乔”的关心,韩素音这样写道:

 

    10月20我申请去中国。大使馆内人人笑逐颜开,所有的阴霾都烟消云散了。

 

    但我心里仍有一件事放心不下,烦恼不已。这就是,乔冠华怎么样了。他怎么会迷了心窍在4月份参加“反击右倾翻案风”的示威游行呢?也许他是被迫的,这种一时的闪失一定可以得到宽恕。每一个新政权建立之初,都会实行“大赦”。

 

    我到中国后,发现乔冠华情况很不妙……

 

    乔冠华沉默了。

 

    多年来,常在各大报显要位置上出现的乔冠华三个字不见了。对于乔冠华的 “沉默”,人们自然有所议论。

 

    有人说:“乔冠华聪明过人,但他有时‘聪明反被聪明误’……”

 

    也有人说:“乔冠华是‘洋秀才’出身,从没有在艰苦的部队生活和根据地生活中锻炼过,也没有经历过复杂的党内斗争,原则性锻炼不够,因此在处处漩涡的‘文化大革命’里犯错误,不是偶然的。”

 

    真理是朴素的,也是残酷的……

 

    乔冠华沉默了,他在沉默中是痛苦的。

 

    他沉默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长期烟酒过度,用脑过度,冠心病、高血压、及早年的肺结核,一齐向他隐隐袭来。19773月,乔冠华又突发心肌梗塞,住了一个时期的医院。

 

    更大的打击接蹈而来,19788月,他被确诊为肺癌,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乔冠华由震惊慢慢地转为达观,“既来之则安之”,反复的咳喘、咯血,已使他深知过量吸烟的恶果,他住进了北京医院。

 

    在乔冠华的一生中,从来没有这样长期的在医院中度过。在住院治疗期间,他常常在医院的走廊里和阳台上散步。他喜欢散步,这大概是最适合于脑力劳动的体弱者的一种习惯性锻炼吧。他每天早、中、晚散步三次,极有规律,当年“秀才们”集中在钓鱼台写文章,“老乔”的这个“嗜好”,就引起关注,熊复等人曾戏称他为“散步会长”。而今,他有病在身而无工作在身,散步就更勤了。他喜好中国古典文学,中文底子极好,而在古典文学中,尤喜好宋词,几百首宋代名词佳句,他可以倒背如流,散步之间,总要哼几句。回首往昔意气风发之时,苏轼那首《赤壁怀古》跃然嘴上: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如今,他还有“雄姿英发”的时候吗?

 

    真是“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他想开怀畅饮,一醉方休,用那布满绉纹的手习惯的去拿酒杯,可酒没有了,猛然想起,医生要他力戒饮酒,有病在身啊……

 

    也是那一年的夏天,笔者去北京医院看一位病号,常见乔冠华昂头背手在散步,他修长的身材,穿一件披风似的睡衣,略有所思地踱来踱去,依然是外交家风度;只是他表情严峻,眼神冰冷,显得有些悲怆肃穆。

 

    一次,笔者经过乔冠华的病室,看见他在对两位医护人员讲天下大势,仿佛当年在做“形势报告”:“粉碎‘四人帮’是个转折点,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时期……”但他的声调,却不似从前那般洪亮,这大概是因他有无法摆脱的病魔吧……

 

    那次住院,乔冠华做了肺癌切除手术,大伤元气。

 

    1980年秋季,乔冠华“化疗”后在家休养,这时他已处于“蹇蹇之境”,由大忙人变为清闲之人。老友去他家探望,惊讶地见他瘦削、苍白、嗓音沙哑,豪气已非当年可比,常与他相对默然……这时期的“老乔”对住宅院内的花草树木也分外怜惜。有时,一些新闻单位开纪念会,他也去参加助兴,仍是笑嘻嘻的老样子,实则“老乔”内心是有隐痛的。其时,他已安排在对外友协工作,虽然清闲,他在家中仍勤奋读书,看材料,他说过“我是搞外交的,国际上风云变幻,如果忽略了一些情况,我是有责任的。”

 

    乔冠华当时最大的心愿是在晚年写一本回忆录,同时,他也在编辑旧作,准备成集出版。但旧作散失零乱,收集不易,乔冠华颇为懊丧,后来,1983年夏,当冯亦代把他二十七岁时出版的第一部文集《争民主的浪潮》找到,并送到他家时, “老乔”热泪盈眶,欣喜异常,说这样他“写回忆录时便可有所索骥了”。

 

    1982年春季,乔冠华肺癌复发,转移,他再度长期住院治疗。由于多次“化疗”,他的头发大把脱落,稀疏的余发,也渐渐变成无情的铁灰色,他的面容憔悴,脸颊和眼窝深陷,日见萎缩,每到黄昏时节,面对窗外如血残阳,在暗沉的暮色中,他知道来日无多了。

 

    他怀念起周恩来总理,不知有多少珍贵的回忆。那一次是1965年夏天,周总理成功地访问了坦桑尼亚,同时,中国民航也创下第一次飞向世界的纪录。总理回国那天,晴空万里,大家兴高采烈,他想和总理开个玩笑,于是就和韩叙组织外交部的同事提前来到机场,并按高矮次序分几排列队,他站在排头第一个,当总理一钻出汽车,他领着大家喊“欢迎周总理”,总理边走边笑,点着他的鼻子说:“你这个乔老爷,总有出不完的洋相。”

 

    乔冠华也怀念昔日的老友,当听说符浩等人住在同一医院治病,他就要说一句 “为什么老符不来看我啊”,对在医院的其他老友也是这样说。

 

    尽管有人来看他,但人去楼空,在病室里总有一人独处之时,向来风趣、活泼的乔冠华倍感孤独、寂寞。上岁数的人特别是老病号,在孤独、寂寞中最易回首往事,童年的烂漫,青春的憧憬……

 

    那时1942年在重庆,他29岁,一天上午刚写完下一期的国际述评,他便和龚澎手挽手自上清寺进城,那天太阳分外灿烂,南风分外清爽,路上他们发现有人盯梢,于是他和龚澎相约突然同时转身面对特务,怒斥他意欲何为,那厮大吃一惊,鼠窜而去,引得乔、澎俩一路欢声笑语,何等甜蜜。

 

    还有,1972年,他坐在二十七届联大富丽堂皇的大会议厅内,高举起美、苏泡制的关于中东问题的提案文本,大声疾呼:“这是一纸空文!”在数十国代表众目瞪睽之下,如入无人之境,又是何等潇洒。

 

    似水流年,弹指一挥间,他已由一个风流倜傥的英俊少年变成腰背伺偻的残年老头。而今,面对这阴湿、郁闷、毫无生气的病室,一股悲怆之情陡然爬上他的心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他长叹一声。

 

    物极必反,回首平生,乔冠华认为自己还是做了一些得意的事情,现代外交史上总会有他的名字,光荣与梦想,成功与荣誉,他都品尝过,于是,他感到一些慰籍,甚至自豪。他轻松了,他想再听听最喜爱的贝多芬乐曲,那跳跃的音符,似乎时时闪现出他如诗年华的片断,毕竟,浪漫潇洒是他的天性。

 

    1982年秋季,乔冠华拖着疲倦的身躯出院了。在这一年岁末的最后几天,1227,他为《乔冠华国际述评集》写了一篇一千多字的序言。第二年,198377,乔冠华又为他早年的国际评论集《从幕尼黑到敦刻尔克》写了一篇短序,他在第二篇文章中回顾了三、四十年代写国际评论文的甘苦和愉悦,再一次沉浸在金色的回忆中,同时,他撰写回忆录的工作已准备就绪。可惜,他没来得及看到文集的出版。他的回忆录也终究没有写成,乔冠华没料到他写完那篇短序两个月后,自己的病情迅速发展……

 

    19839月,万物萧瑟,凉风袭人,乔冠华病情急剧恶化,入院不久,就处于昏迷状态,无力的胸膛,微弱的反复的咳喘,咯血,老友闻讯匆匆赶来……

 

    9月21,夏衍来了,那是乔冠华相交近半个世纪又十分敬重的老友,一声压低的呼唤使“老乔”睁开了眼睛,夏公问他有何话说,乔冠华只说了一句,最后的一句话,又是他喜欢的古诗,充满爱国主义情调,文天祥《过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第二天,1983922上午,乔冠华静静地停止了呼吸,冷漠的白色单子罩住了他的全身。

 

    9月23,《人民日报》第四版中间的位置上,登出了一条简短的讣告:

 

    新华社北京922电,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顾问乔冠华同志因患肺癌,于今日上午1040分在北京逝世,终年70岁。

 

这短短的讣告,没有任何评论,没有任何褒贬,相比这位“才子”风云滚滚又大起大落的人生,这讣告显得那样简洁,又那样深邃,似乎留下许多空间,许多思绪……(完)

 

 

录自《建湖文史选辑》(第五辑)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