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乔冠华研究 > 正文

新中国最杰出的外交家乔冠华(连载九)(张容)

发布日期:2014/6/16 16:37:20  阅读:3636  【字体:
 

“基乔会谈”·“历史游涡中的婚姻”·“戳穿迷人口号的大师”

 

    联合国的外交活动结束不到两个月,1972221,中国外交又迎来了尼克松访华这一重大事件。尼克松访华进程中的会谈分三个层次进行。乔冠华与基辛格起草联合公报的会谈,是最为艰巨的会谈。

 

    毛泽东主席自始至终密切掌握着谈判的整个进程。

 

    那些天,乔冠华无暇陪伴尼克松参加丰富多采的活动,他与基辛格躲在钓鱼台的国宾馆细细地推敲公报里的每一个字。

 

    乔冠华对于同美国人打交道并不陌生,四十年代他在重庆和美国人周旋过;朝鲜战争期间他是板门店谈判的高级顾问;两个多月前他又在联合国面对美国人大显身手……

 

    在联合公报的会谈中台湾问题又是最困难的问题。虽然公报的框架在去年十月已由周恩来和基辛格肯定,许多有争议的问题的措词也在那次会谈中大部分解决,但是双方在台湾问题上的措辞都是针锋相对的。当时,基辛格与乔冠华的会谈被称为“基乔会谈”。

 

    2月22,基乔会谈的第一天,他两人逐句审查公报草案,首先肯定已经达成协议的部分;然后双方各自阐述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第三天,2月24,双方开始了关于台湾问题的实质性谈判。两人唇枪舌剑,各不相让。两人都具学者风范,旁证博引,据理力争……

 

    而每到相持时刻,双方都会把绷紧的弦放松,说两句俏皮话缓和紧张气氛,用轻松、友善的态度把各自的坚定立场掩盖起来。他俩都是炉火纯青的外交家,谙熟谈判艺术。

 

    还是风趣外向的乔冠华先打破僵局:

 

    “博士,你是在德国出生的,我是在德国获得博士学位的,我们应该有共同点。但在德国哲学里,我喜欢黑格尔的辨证法,您喜欢康德的‘自在之物’,这大概是我们不能取得一致的原因吧……”

 

    基辛格哈哈一笑,会谈气氛活泼、轻松起来。

 

    但双方在实质问题上仍然各执己见,漫漫泛谈不紧不慢,似乎谈判没有最后时限,后天也无须发表公报。实际上,这都是用共同的办法向对方施行“心理战”。下午,在乔冠华向周恩来汇报,基辛格向尼克松汇报后,双方都做了让步,提出了新方案。

 

    其中,在具体的一个措辞上,乔冠华提出最好用和平解决台湾的“前景”,不用“前提”,他眨眨眼说:“用‘前景’,含义积极些,显示出是双方的意见;而用‘前提’仿佛是华盛顿单方面强加的东西。”

 

    基辛格同意了,笑嘻嘻地说:“我看台湾的命运并不取决于如此微妙的词汇上的差别吧。”

 

    基乔会谈已取得突破,这时周恩来进来参加最后定稿的谈判。到第五天凌晨两点,公报文本基本落实了。后来,周将文本报请毛泽东和政治局批准,这就是引起强烈反响意义深远的上海中美联合公报。

 

    那些天,“老乔”几乎夜夜不眠,劳累不堪,但他心情格外愉快,多喝了几瓶茅台酒。

 

    在紧张的联合国外交活动和尼克松访华后,乔冠华松弛下来,在这四个月内发生的两件大事,使毛泽东、周恩来主持的中国外交取得了自建国以来的重大突破, “老乔”为自己在其中贡献了力量而得意,过度的紧张和劳累使他当时无暇顾及自己,而这一切过后,他在倾听舒伯特小夜曲之余,又有某种失落感——他没有个家。这位感情丰富的“才子”,感到情感上的孤寂,再加上“文化革命”无休止的政治运动,更增添了他的无名烦恼。

 

    1972年,当时在大陆的韩素音曾与“老乔”讨论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以及 “文化革命”以来的国内问题。

 

    “是的,是有很大差距。”熟悉国外情况的乔冠华对韩说,“快6年了,很少学习……这意味着我们几乎失去了一代大学生。而我们需要那么多工程技术人员,那么多医生和科学家……都失去了。现在青年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老乔”满脸愁容。

 

    在压抑的政治气氛下,乔冠华需要新鲜空气,需要感情上的慰籍,他多么希望龚澎在身边,能讲几句对外人不敢露的心里话,但这已是不会有的事了。

 

    这期间,他结识章含之女士有一阵了。章含之的聪明以及她的英文之好,甚得 “老乔”的欢心。人们常说“爱情是盲目的”。但“老乔”心里甜丝丝的,他和章含之频繁地联系着……

 

    1973年,江青标榜自己并且不许有任何改动的“样板戏”频频上演,剧中的幽默和有人情味的情节全被砍掉,剩下的都是“革命的怒火”,紧跟江青的文艺“新贵”趾高气扬的。那时盛传一首尖酸的打油诗:“吃尽长征苦,不如跳个芭蕾舞,满身弹痕记,不如唱出样板戏”。也是这一年的秋季,党的“十大”召开了,38岁的上海“造反派”王洪文当上了中央副主席,这届大会本应批判林彪的“极左”路线,他却在报告中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反潮流”。“四人帮”阴谋酝酿着一场新的大动乱……

 

    也许是动乱的无情和乏味,“老乔”的恋爱更显其珍贵,1973年的最后一天, 1231乔冠华与章含之结合,不久就搬到“新居”住去了。

 

    乔冠华的老熟人韩素音根据当时的见闻这样写道:

 

    乔冠华又结婚了。作为他的朋友,我们都为他高兴。章含之非常漂亮。

 

    就在“老乔”新婚后的第一年,1974年,华夏大地掀起了一场铺天盖地的“批林批孔”运动。“四人帮”的写作组以“梁效”的名义连篇累牍地宣传,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就是“法家”与反动的“儒家”之间“两条路线的斗争史”。林彪成了典型的儒家,由斥为“极左”忽而变成“极右”,并且,今天还有现代大儒“周公”,所以这场运动名之曰“批林批孔”;同时,“宁要社会主义的晚点,不要资本主义的正点”;以及张铁生、黄帅两个“小英雄”的出现,更加剧了全国各条战线的混乱。

 

    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四人帮”策动的矛头直指周恩来总理的一场运动。就在这一年,周恩来因重病住进了医院。

 

    也在这动乱的一年,乔冠华就任外交部部长。可能是由于国内“大气候”的作用,昔日热情奔放、谈笑风生的乔冠华,这期间显得少了点人情味。

 

    乔冠华好喝酒,他高兴时喝,苦闷时也喝,酒瓶就放在沙发边,随手可得。在那“高气压”的几天,老同志晚上去他家串门,发现“老乔”只一人在低头喝酒,也没有菜肴,沙发边还有个把空酒瓶,那是在喝闷酒,“你怎么了”,乔冠华满面泪痕的,摇摇头……

 

    国内风云变幻,乔冠华处于历史的漩涡中。尽管这期间他人情味淡薄,但他在 “专业”领域—外交工作方面,仍不减本色,威风凛凛的。1975年,时年62岁的乔冠华第五次率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大会。在会议期间,面对霸权主义行径,他口诛笔伐,精彩纷呈,那几乎是“即兴式”的讲演,再次震动了联合国大厦。

 

    这是乔冠华生平最精彩的演说之一,这次演说的效果,有当年的外电评论为证:

 

    乔冠华外长是一位擅长暴露的艺术、批评的艺术,善于揭露内在的谬误,戳穿根据错误的假设提出的迷人口号的大师……结果,本来是到联合国来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美国大使莫伊尼汉也排着队去同乔握手。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