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历史人物 > 正文

华章满腹著春秋

——散记文化名人、建湖县政协委员王学言

发布日期:2014/6/24 15:08:59  阅读:7826  【字体:
 

 

王学言,喜欢看书读报和上网的人,总会隔三岔五邂逅这个名字,因为他是一位多产的写手。他的文章大致分为三类:人物传记,新闻报道,史料钩沉。

 

不知情的人总以为王学言是哪家大媒体的“老记”,其实,他长期蜗居在县城水利局、计经委、建工局等机关里耍笔杆子。年届花甲的王学言,刚刚离开江苏省建湖县拆迁办公室副主任的位置,现在是政协建湖县委员会的一名文史委员。

 

回顾王学言的人生道路,其主要生活内容就是无休无止地写、写、写!四十多年来,他写过数千篇的人物传记、新闻报道和文史资料,先后获得过县、市、省、国家的各类奖项百余次,那些荣誉证书摞起来比人还高呢!

 

王学言,握着那支如椽大笔,饱蘸他那旺盛的精力和满腔的心血,书写人间真情,书写时代颂歌,书写心中不平,书写天下大事,同时也在书写他自己的壮丽人生。

 

                     (一)

乔冠华的夫人、举世才女章含之,给毛泽东当了整

12年的管家吴连登,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人、原凤阳县

委书记陈庭元,著名作家陈登科和他的夫人梁寿淦……

在王学言的笔下无不精彩纷呈,栩栩如生。王学言写过上

百篇的人物传记和报告文学,可以说字字玑珠,篇篇佳作,

炉火纯青。王学言,不愧是一位著名的传记作家。

 

在王学言的写作生涯中,浓墨重彩的当数人物传记,上至社会名流,下至黎民百姓,无一不在他的笔下精彩纷呈。

 

为了采写前外交部长乔冠华夫人——女外交家章含之的传奇人生,王学言十年九访章含之,使这位小城文员与这位举世才女结下了深厚的友情。19977月的一个下午,王学言来到北京史家胡同51号,这里曾是章士钊故居,后被章含之居住。叩开大门,工作人员告知采访不得超过半小时,因为章老刚刚住院换肾回家,身体十分虚弱。可随着采访的深入,章老深情无限,感慨万千,不知不觉谈了两个多钟头,仍意犹未尽。王学言回家后写了题为《丹心一片情无限》的人物传记。章含之读后热泪盈眶,深情地告诉学言:“文章写出了我和冠华的情感,写出了我们肝胆相照、心心相映的夫妻情份……”后来,王学言又续写了《一代名媛——章含之的传奇人生》等长篇传记文学,并被多家报刊连载。

 

2009年,王学言把握中国农村改革30年这个契机,采写了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已故凤阳县委书记(后曾任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庭元的事迹,以《建湖骄子陈庭元——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人》为题,作了全方位的报道。采写过程中,他两到合肥,三去凤阳,深入小岗村,找到了当年带头承包的、18位按手印的农民代表严立坤,真实地再现了凤阳这个曾被称为“讨饭县”的县委书记陈庭元与这18位穷困潦倒的农民心心相映、瞒上不瞒下地暗箱操作“大包干”的故事。该文后来被安徽人民出版社收入了关于陈庭元的专辑——《土地之子》一书。

 

2010年王学言采写了《文星伴侣人生路》,介绍了著名作家陈登科的夫人、原安徽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建湖籍新四军老战士——梁寿淦。王学言这位家乡政协领导派来的客人,受到了86岁梁老的热情接待,她招回了在合肥的儿子、媳妇、女儿、女婿,陪“娘家”来的客人吃饭,并回忆起她和老作家陈登科从相识、相知到相爱,再到“文革”期间夫妻相继受迫害的情况以及一直到老相濡以沫风雨曲折的一生。在王学言的笔下,这对大文人的一生遭遇真切感人,细致入微,使人们看到了这对革命伴侣艰难的历程、光辉的一生,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这对老一辈文化人无比热爱、无比崇敬的心情。

 

王学言的另一篇传记《巾帼神韵》,传主是建湖县建政以来的第一任女县长魏福宝,文章把女县长在建湖的一事一例、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写得朴实无华,生动传奇,感人至深,让人感受到女县长崇高美丽的人格魅力,特别是亲自登上小渔船,了解渔民疾苦,慷慨解囊救助,并立即果断地交待专门解决渔民的困难,让人感觉到“党和人民心连心,主人公仆鱼水情”的亲民和爱民的赤诚之心,对魏福宝“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官为民”的在建湖民间传颂了三十年的“魏青天”由来写得清清楚楚,把“魏青天”形象展示得淋漓尽致,把一位很有政声、为民仗义、群众口碑很好的县长,表现得清清楚楚,在人们的眼前树立了一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县级领导的历史丰碑。为采写这篇通讯,王学言先后五次自费去南京,并在魏福宝家人的陪同下,专程到魏福宝墓地祭扫。他的精神不仅感动着魏福宝家人,更感动社会!当年,这位县长为了农民的利益,居然不顾官场规则,向省里告了市里的“御状”,结果赢了官司,输了前程。江苏省老干部顾秀莲、韩培信、王俊、吴连登、王春瑜相继为该文题词。

 

有人认为,身在小县城只能小打小闹写写“豆腐干,而王学言凭着他少有的人脉关系、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锲而不舍的攻关方略,采写了大量的重量级的作品。王学言曾追踪采访了为毛主席管家12年的吴连登,撰写了六万多字的长篇纪实文学《吴连登回忆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和《沧桑岁月人生路》。成为王学言报告文学传主的还有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杨澜,中国社科院明史专家王春瑜,《人民日报》著名记者颜世贵,离而不休的老游击队员唐光真,当代大禹、原江苏省副省长陈克天,盐阜文化的守望者王荫,上海市南市区公安局原任局长程立斌,原国家计委三线办主任王春才,上海瑞金医院著名教授王冠庭,赴京接受孔繁森援藏的西藏日喀则地委纪委副书记何绍三,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筱文艳、马秀英……。几十年来,王学言在各大报刊发表过上百篇人物传记,《中华魂》《作家文摘》《华人时刊》等刊物曾大篇幅连载或转载过他的作品,作为一名小城写手,真正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

 

(二)

一位企业老总去世,是他引起了海内外关注,建设部

部长批示树为行业榜样;农民被逼向干部下跪,是他“逼

着”干部向农民道歉;一条小白蛇是他吸引了200多家媒

体的眼球;建湖送奶工,又因为他而感动了大上海!王学

言写过数以千计的新闻报道,他总能以独特的视角,发聋

振聩,轰动社会。王学言,不愧为受人尊敬的“编外记者”。

 

《一位建筑骄子的人生壮歌》,是王学言众多新闻报道中的一篇力作。它报道了青年企业家缪书祥以短暂而壮丽的人生为经济建设而呕心沥血的生动事迹,刚刚过完37岁生日的缪书祥,不幸撒手人寰,留下了未竞的事业和不尽的遗憾……。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令人心灵震颤,令人扼腕落泪!当时正时值全国防非典的特殊时期,为深入采访相关人员,王学言两到苏州,三去无锡,四进上海,深深感动着每一位被采访者。这篇文章后来被全国多家报刊转载,美籍华人、台湾著名建筑大师杨锡文为之感言;世界著名文化学者夏正亚为之电唁;原南京大学党委书记韩星臣为之题词,还引起共和国建设部部长汪光涛批示,他号召全国建设行业学习缪书祥,使缪书祥这位建湖水乡的建筑骄子,感动全行业,感动全社会!

 

写社会新闻也是王学言的拿手好戏,他总能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眼光,发现新闻,采写新闻,他写的社会新闻趣味性极强,引人入胜,夺人眼球。某天下午,一位刚学会骑自行车的青年农民,在县政府门前不小心碰着了一位干部,虽无大碍,可这名干部蛮不讲理,光天化日之下当着围观的众人,要这个农民向他下跪赔礼,这个乡下青年吓得直打哆嗦,立即跪地求饶。此事正好被路过的王学言目睹,出于新闻的敏感与良知,王学言随即采写一篇社会新闻,题为《怪事,仆人叫主人下跪——发生在建湖县政府门前一件令人心寒的事》,《农民日报》、《新华日报》、江苏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相继作了报道。《扬子晚报》还在头版头条配发评论报道了此事,这位干部迫于媒体的压力向这位农民道了歉。那年秋天,九龙口的一位渔民捕获了一条小白蛇。王学言闻此消息后,立即前往采访了这位渔民。端详着眼前这条普通的小白蛇,王学言敏锐地想起了神话故事《白蛇传》。他果断促成镇江金山公园来人将这条白蛇购走,同时采写了一条社会新闻:《金山公园添奇景,白娘娘原形现人间》,全国200多家报刊争相转载,连香港《大公报》和台湾《中央日报》等大报也都转载了这一消息,引起了亿万人的关注,从而使新闻效应无限放大、新闻价值迅速攀升!

 

2009年夏天,正在上海家中休假的王学言,获得一条新闻线索:

当日清晨,上海街头发现一个农民倒在血泊中昏迷不醒,当看到一个个血脚印时,人们误以为发生了杀人凶案立即报了警。可伤者被医院抢救苏醒后方知实情:伤者叫金有生,是建湖来上海送奶的打工仔,在送奶途中脚被玻璃扎破后,他强忍疼痛赶着按规定时间送奶,终因流血过多、体力不支而倒下。久经考验的新闻感官告诉王学言:这是绝好的新闻!他立马冒着40度的高温,火速赶赴华山医院采访金有生,他还自己给伤者掏了五百元慰问金,回家后,他一边说一边让儿子打字,题目就叫《建湖送奶工  感动大上海》,随即用电子邮件发出,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等100多家新闻媒体和网站纷纷在第一时间做了报道。使金有生在一夜之间成了上海的新闻人物,后来又成了当年重大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不但感动大上海,而且感动全中国。许许多多的劳模、作家、领导、企业家、市民看了王学言的报道后,纷纷向金有生伸出援助之手。事后,《盐阜大众报》还发表署名文章,述评该新闻的社会效应,希望专业记者学习王学言的新闻敬业精神。

 

1991年秋天,在水利局工作的王学言撰写的《大灾后反思  反思后大干》的文章被《人民日报》加编者按刊用,县委书记高度重视,立即批转全县作为冬春水利建设的学习材料。王学言在水利局工作期间,建湖水利工作一度成为国家水利部和江苏省水利厅的典型。《中国水利报》《治淮》杂志时常刊发建湖的水利新闻,曾有多篇基层水利员的事迹被登上《中国水利报》的头条,有三个水利工程员成为部表彰的先进人物和省劳模,这里饱含了王学言所付出的艰辛。1995年,王学言被共和国水利部授予“全国水利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建湖水利职工编剧的电视剧《悠悠绿水情》剧本,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反映基层水利事业的电视片,省水利厅决定投拍,担任剧务主任的王学言先后三去上海联系拍摄单位,聘请名牌演员,他不顾自己生病,不顾儿子被烫,冒着40°高温驱车奔波,下车后几乎晕倒在南京路口,他稍事休息,又强撑着身子按约赶去拜访曹禺的女儿李莉和李晓佳等著名导演,几经周折,他从上海领回了一套拍摄班子,驻湖一个半月,终使电视剧拍摄成功,并在13个省、市播放。

 

 

(三)

他牵头筹建了建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纪念馆,并

统筹了全馆所有的文案;他一人创办了纪念馆的馆报

——《薪火西北乡》报;他独自撑起了建湖文史网人物

专栏的半壁江山……王学言不但人物传记写得俏,新闻

报道写得好,对史料钩沉的文章也是驾轻就熟,如鱼得

水。王学言,不愧是一位称职的政协文史委员。

 

建湖县人民政府的前身是建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就在当年的西北乡王家祠堂,年久失修,早已荡然无存。作为县政协的一名文史委员,王学言深深觉得重建建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纪念馆(以下简称纪念馆),回忆水乡人民四十年代的那段烽火岁月,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王学言一边向政协提交议案,一边征询原祠堂王氏家族的意见。他奔走呼号,向方方面面阐明重建抗日纪念馆的重要性,首先在王氏大家族中引燃了热情,人们纷纷捐资助建,群众的义举深深感动了决策层,随即批准实施纪念馆工程项目,北京振兴盐城咨询委员会委执行主任王俊老人担任顾问,王学言全面负责,在市、县、镇三级政府的帮助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苦战,纪念馆终于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并经申报成为盐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湖县文物保护单位。

 

纪念馆建设一开工,王学言就四面出击,去盐城新四军纪念馆、盐城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纪念馆等地去寻觅这段历史的踪迹,走访了数以百计的老人,翻阅了数以千计的资料,挖掘当年的记忆,撰写和整理纪念馆的展览文案,邀请这方面的专家指导、审查、把关。为了确保纪念馆每张图片资料的真实性,王学言一丝不苟,认真筛选,先后三次专程赴京,十多次去盐城。如为了搜集王俊当年在旧址入党的珍贵照片,他专门与王俊电话联系几十次,为了慎重起见,他专门到北京王老家中当面核实,直到王老认定照片就是自己当年和战友们的合影,他才放心。2012年夏天,正当纪念馆文化打造的关键时刻,王学言因劳累过度,患上了带状疱疹,疼痛难忍,住进了医院,在极度疼痛中,他还坚持在病榻上修改纪念馆的史料文案,医务人员十分感动。他以极端负责的忘我工作精神,拿出了翔实而厚重的史料,将当年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画面重新展示在民众面前,充分发挥了文史为现实服务的作用。

 

纪念馆落成后,王学言一边忙着布展,一边投入了一项新的工作——为纪念馆的名义精心编排了一份馆报《薪火西北乡》,四开四版,作为教育基地的一份刊物,王学言既要组稿,又要撰稿,既当记者,又当编辑,报纸已发行五期,深受读者欢迎。如该报的主打文章《农救会长曹效华》、《百岁母亲人生路》、《我的父亲王达夫》《尽智给力“西北乡”》等等,深入浅出地写出了老一辈人为了抗日战争胜利、为了新中国的建立而艰苦卓绝、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

 

纪念馆虽然坐落在偏僻的乡村,离县城还有近20多公里路程,但是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县诗词协会组织诗人们参观了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以后,留下了一首首充满激情的诗篇:“抗日烽火燎原烈,唤起工农鏖战急。王氏宗祠作据点,八方群英云相集。运筹帷幄雄才展,盐淮战场频奏捷。浴血八年酬壮志,扫尽阴霾强虏灭!”

 

纪念馆及其全套史料文案和馆报,无不闪耀着时代的光辉,无不展示出史学文化的厚重与深刻,无不印上了王学言为之奉献的足迹和烙印,无不浸透着王学言为文史事业呕心沥血所付出的心血!然而,当他看到“西北乡”的“薪火”如今从他的手中往下传递,老人家欣慰地笑了。

 

2010年,建湖县政协开办了建湖文史网,王学言作为一名文史委员,义不容辞地担起了《人物春秋》专栏的主笔,从而撑起了文史人物栏目的半壁江山。县政协领导称赞他是“为时代讴歌的人”。在最近的短短几年时间内,王学言一气呵成写出了数十篇脍炙人口的好文章,篇篇佳作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在文史网站上或被收集到文史书籍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建阳县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建阳县更名“建湖”县纪实》《丁渡大队分田记》《烽火岁月老王庄》《海南战役中的英雄傅涛》《传奇英雄姜祝山》等文章,娓娓道来,史料翔实,充分反映了从抗日战争到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历史史实,反映那个时代的人们为抗日胜利、为民族解放而献身的革命精神,特别是重现了建阳县抗日民主政府领导全县人民的浴血奋战团结抗日的那段历史。《盐城晚报》曾特约刊登过王学言采写的反映建湖人民抗战期间英勇斗争的系列人物通讯。

王学言深深懂得,文史文史,以文写史,文史在文化领域里有着独特的作用。人物传记是靠每个传主的人格魅力和情感来感染别人,新闻报道是用正在发生的事实来引领当前中心工作,而史料钩沉的作用则是“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理论上拎得清,下笔才能如有神。所以,你想了解昨天如何逝去、今天从何而来?什么是民族精神?什么是革命传统?什么是革命胜利的根本?什么是党和群众的鱼水关系?读一读王学言撰写的史料文章,都能一一找到准确的答案。

 

 

几十年来,王学言无论是当文员还是做秘书,无论是当办公室主任还是做拆迁办领导,他都对本职工作兢兢业业,获得上级无数次的表彰奖励,获得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

 

几十年来,王学言无论是写新闻还是发消息,无论是写传记还是撰文史,他都能以“文责自负”精神严于律己,获得众多新闻媒体的认可,获得主管部门、主管领导的首肯。

 

几十年来,王学言无论是被美好感动,还是被时弊激怒,无论是宣传真善美,还是揭露假丑恶,他都始终如一地秉承宗旨:不为当政唱赞歌,只为名去留政声。在王学言人物专访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一位位往日政坛英杰的人生业绩,他的人物传记烧的全是“冷锅膛”,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历史学家王春瑜深深为王学言的文风精神所感动,挥笔为他题写了“笔墨不求今绅喜,名声毋得狗真知”张颔的名句。

 

几十年来,王学言的写作生涯因为与正义相伴相随,所以赢得了民心,博得了喝彩,得到了人们的尊重与爱戴。因为任何作品要想感动读者,一定要感动作者,所以王学言在漫长的采写生涯中,每每要事先受到美好的熏陶和心灵的洗涤!他作为一位文化名人,行事低调,为人谦逊,帮人热心,彰显出了他那骨子里的崇高而又美好的人格魅力。

 

王学言,把几十年的业余时间“零存整取”,华章满腹著春秋:勾勒出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社会画图,书写出了一篇篇催人泪下的华丽篇章,也描绘出了一段段他自己那美好的人生轨迹!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