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乔冠华研究 > 正文

乔冠华的香港岁月(连载一)(茆贵鸣)

发布日期:2014/8/24 11:33:50  阅读:3290  【字体:
 

 

○“《时事晚报》发表社论之日,即是香港读者奔走相告之时”。一时间,主笔乔木成了港人关注之焦点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的全球世界,可谓风云翻滚、变幻莫测。貌似平静的香港,在战争阴影的笼罩下自然亦成不了“世外桃源”。随着时局的急剧变化,惶惑、迷茫、慌乱的港民们,时刻在企盼着能够了解世界战局的走向和演变。

 

众望之中,以剖析时局而独树一帜的《时事晚报》终于突然出现,其论点鲜明,文笔优美的国际述评文章,恰似“给蒸闷湿热的南国带来一阵清风,使人对阴暗的时局看到一丝希望的光芒”。

 

于是,“《时事晚报》发表社论之日,即是香港读者奔走相告之时”  一时间,主笔乔木成了港人关注之焦点。

 

——此时的“乔木”,即是后来被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视为外交才子,被邓小平同志戏称为“乔老爷”的前外交部部长乔冠华同志。

 

乔冠华,这位令当今国际外交舞台为之而倾倒的世界一流外交家,191338日生于江苏盐城东乔庄(今属建湖县庆丰镇)。他自幼聪颖,人称“苏北神童”。还是在少年时代,他即日出惊人之语——“天下文章李杜乔(李白、杜甫、乔冠华)”!据说,当年他的父亲乔守恒在读到这一诗句时,虽然批评他过于狂妄,内心却十分赏识,认为小小冠华,志向远大,抱负不凡。即使现在看来,当年乔冠华自诩文章能敢于与千古诗人李白、杜甫相媲美,已足见其少时的豪情壮志,他那恃才傲物、狂放不羁的豪放性格,亦由此可窥见一斑!

 

乔冠华天资过人,过目成诵。早年读书时,他曾数次跳级插班,16岁即成了清华大学哲学系的高材生,到23岁时已分别留学过日本、德国,并获图宾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虽然,他学的是哲学,但他熟悉天文地理,纵横古今中外,博采诸子百家,精通诗词歌赋。因此,即使后来从政进入了职业外交官的政治生涯,仍然始终不失为大家才子。

 

其实,乔冠华那少年老成的逼人才气,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他如痴如醉的业余收藏。他自幼读书藏书,读报集报,尤其喜爱收集珍藏地图。他的这种业余收藏,几乎与他的学识水平的日积月累同步进行。到了青少年时期,他已将收集各国出版的各种类型地图的习惯养成了一种独特的业余收藏癖好。一张满布数十万个地名的世界地图,对于乔冠华而言,他能象天文学家熟悉星座图那样地了如指掌。他自己后来曾直言不讳地说过,青少年时期所养成的这个习惯和癖好,对于后来研究国际问题,特别是评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各个战场局势的演变,以及后来所从事的职业外交官的活动,是大有裨益的。

 

还是在1936年留学于德国图宾根大学时,踌躇满志的乔冠华即已不甘做“百分之百的书生”了。他一方面与国民党将领赵一肩(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的师长,并参加过“松沪战役”)等进步同学频繁往来于图宾根与柏林之间,积极参加柏林中国留学生组织的各种抗战活动,并曾几次与国民党驻德大使馆发生冲突;一方面开始“不务正业”地钻研起军事科学,并认真研读起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三卷本《战争论》。后来,他甚至干脆自开新课,广泛地研读欧洲的战争史和军事地理等方面的书籍,并且面对着欧洲地图和世界地图,反复地思考起了当时乃至日后整个世界的战争局势。是年12月,国内“西安事变”消息传到德国后,乔冠华、赵一肩等进步学生欣喜若狂,奔走相告,他们甚至还创办了一个名叫《抗战时报》的油印刊物,日出一期,及时向留学生们传播国内抗战的消息,乔冠华后来还结识了被迫来到德国的杨虎诚将军和随行的杨明轩先生。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内如火如茶的抗日烽火,吸引了身居海外的每一位炎黄子孙。此时,风华正茂的乔冠华亦已彻底打消了在哲学这方“纯学术”领域里进行深造的念头,果断决定,立即回国投身于国内抗日救亡运动的时代洪流。是年底,他即由柏林来到巴黎,并很快与留法学生会接上了关系。

 

1938年春,归心似箭的乔冠华乘坐“霞飞”号游轮,由法国回到香港,再由香港坐火车来到了广州。

 

此时,乔冠华的留德同学赵一肩已先他一年回到广州,并在国民党余汉谋部就任参谋长。乔冠华来穗后,赵一肩立即邀其于余部一起工作。这样,乔冠华便在赵一肩的引荐下结识了余汉谋,并在赵主管的一个参谋处就任起上校参谋,主要负责收集外国的军事情报和当时的国际动态;同时,还主办一个内部刊物。如此简单的差事,驾轻就熟的乔冠华干得自然是十分出色。他在那份内部刊物上陆续发表了自己早期的国际评论文章,其磅礴的气势、严密的逻辑和犀利的文笔,深得余汉谋的赏识。

 

广州沦陷后,鉴于广东与海外的联系已完全中断,余汉谋决定委派其亲信黄范毅赴香港创办一个晚报社,试图以此作为广东与海外的联系,同时收集世界各国的军事情报。

 

这样,显山露水的乔冠华很自然地又被点将赴港,以协同办报。

 

香港的环境,对于乔冠华来说已不再陌生。因此,再次抵港后,他轻车熟路,租房,申请、登记……一切都是那么地井然有序,水到渠成。

 

经过一番紧张的筹措和准备,报社终于在香港登记落户。黄范毅自任社长,乔冠华担任主笔,并具体承担每天社论的撰稿任务,其余人马,多为原参谋处中从事军事情报收集的随乔赴港人员。

 

193931,四开四版的《时事晚报》在香港白花街正式创刊。它的面世,立刻引起巨大反响。尤其是那以剖析时局而独树一帜的扣人心弦的国际述评文章,令你非读不可,不读不足以使你有心茶食。它将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梳理得是那样清楚了然,笔之所触,入木三分,剔透清晰!

 

其实,乔冠华那差不多每天一篇的社论,无一不是追踪复杂的世界局势而进行综合述评的绝妙文章——

 

34,他谈论英、苏接近战争问题,

35,评说西班牙战爭,

313,又开始分析马德里保卫战的内部危机,

……

乔冠华就是这样,将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立体地图推到你的面前,并以他那天才的先见之明来引导你去透视当今乃至日后那亦真亦幻、错综复杂的国际时局,似乎整个国际舞台上所发生的一切,无不是在经他手中的那支风雷之笔、神来之笔来点拨和评说!

 

当年,与乔冠华同在港岛的已故文学家徐迟赞说道,“它(指《时事晚报》)的第一天的社论就便我大吃一惊。我感到它文笔之优美,论点之鲜明,不仅是一般的精采,而竟是非常非常的精采。这样我就每天读这家报纸,到时候如果还没有读到,就茶饭无心”。香港著名的国际评论专栏作家罗吟圃,对此更是赞叹不绝。

 

由于乔冠华的社论文章反响强烈,并拥有许多读者,经梁路晨建议,《时事晚报》后来干脆通过中国新闻社,将每期署以“乔木”(当时,乔冠华戏称自己身长瘦削类乔木,故名“乔木”)笔名的国际述评文章发往世界各地的华侨报社。

 

于是,“乔木”的文章不仅仅在香港,同时,在华侨最为集中的东南亚地区亦广为流传开来……

 

录自《建湖文史选辑》(第八辑)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