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乔冠华研究 > 正文

乔冠华的香港岁月(连载四)(茆贵鸣)

发布日期:2014/8/27 13:00:31  阅读:2286  【字体:
 

 

 

 

○冯亦代以其亲身的经历和体会,赞说当年乔冠华的演说是“鼓舞并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乔冠华不仅有一支如椽巨笔,文采斐然,而且还有一张雄辩之口,滔滔不绝。因此,他既是一位学富五车的大手笔,又是一位出色的宣传家,天才的演说家。他那外向的性格使他到处谈笑风生,他那满腹的经纶令他随时出口成章,而他那雄辩的口才更让他舌底生风,口卷蛟龙。

 

20年代末,乔冠华在香港期间经常组织党内的一些同志以及文化舆论界的进步人士,以读书会的形式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研究马克思主义。在每次活动的时候,他们往往总是要留下些时间讨论国际与国内的形势。这样,每次的结论便约定俗成地留给了乔冠华。

 

当时,内地的抗战正处于低潮时期,相当一部分的正义青年都处于苦闷之中,他们迫切希望了解形势,急于寻找出路,因此各种形式的读书会纷纷组织起来。仅上海南迁香港的金融、商业机构,就有不少青年从业人员结成了一个香港业余联社。一些爱好文学的青年也纷纷团聚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的文艺通讯部周围。乔冠华便凭着他在香港舆论界的声誉,通过他那光彩夺目的文章和炉火纯青的演讲,及时向这些青年传播党的声音。

 

在各种读书会,时事报告会乃至各类茶座上,乔冠华总是一位中心人物。他纵横世界局势和国内形势,其剖析之精细,往往见人之所未见,一语惊四座,他的演说往往在那恢宏的气势中夹着诙谐与幽默,活泼明快,有时又似在纵情朗诵那意蕴情真的散文诗一般,抑扬顿挫,滔滔不绝。从政治、军事、经济,到地理、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他是无所不论又无所不胜,听者如荡舟其中又陶醉其中,尽数折服。

 

19399月底的一个晚上,香港德辅道一座楼房的三楼显眼处,贴出了一张海报——

 

今晚联谊社举行时事讲座

讲题:哀华沙

讲演:乔 

 

事先,联谊社的许多社员还得到了口头通知。那时,人们对时事本来兴趣就浓,听说演讲的又是乔木先生,更是欣喜若狂,唯恐坐失良机。于是消息不胫而走。

 

联谊社的社员们陆续来了;

一些读书会的会员闻讯后也来了;

就连在一些交易所做投资生意的也跑来了;

……

 

确实,国际风云的变幻莫测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时间快要到了。主持人沈镛仍然在门口耐心地等待着乔冠华的到来。

 

乔冠华也实在是太忙了。那接连不断的邀约,那此息彼起的演讲,使他应接不暇,马不停蹄。这不,8月下旬以来,国际局势的迅速发展和急剧变化更加大了他的工作量。看来,今天他要迟到了。

 

“来了,来了!”几位来得稍迟的听众从楼梯下边爬边气喘地嚷嚷着。

 

楼梯边的电梯门也开了。只见颀长而瘦削的乔冠华,微弯着后背匆匆步出电梯。他戴着一副黑边跟镜,夹着一只黑色皮包。他那双深沉的眼睛此时显得尤其严肃,面容十分冷峻。是的,他心情沉重,今天是慕尼黑协定签字一周年,他一直在思索并预测着整个欧洲的局势……

 

28日路透社电,“经过二十二天的英勇的保卫,华沙终于在昨日927投降了。”

 

开门见山。掌声之后,乔冠华站在挤满人群的屋子的唯一空隙中间,首先沉重地背诵这一条电讯。

 

乔冠华又背诵起另一条电讯一一

 

28日美联社伦敦电,三千四百万人口的国家的一个骄傲的首都华沙,在英勇地抵抗了全世界闻所未闻的围城以后,已经无条件地投降了。巨大的火焰到处廷烧,二十一天当中,华沙遭受了两万枚炸弹和十万发炮弹。市内的公园已经变成了坟场。

 

灯光灰暗,气氛显得沉闷。年轻人受不住了。整个屋子都在呻吟了。

 

乔冠华停顿了一会儿后,突然接着说:

 

“波政府16日逃亡,保卫华沙的责任16日起落到了市民身上,这也是为什么华沙还能支持到今天的缘故,这也是它只能支持到今天的缘故。16日到27日这10天中,华沙的城防战中充满了多少可泣可歌的英雄史诗,然而历史的命运是不能在10天之内可以挽回的。华沙终于投降了!”

 

短暂的停顿,可以清楚地听到德辅道上传来的声声车鸣。大家似乎感到,举世皆在为华沙哀悼了。但被哀悼的绝不是一次战斗,不是一座流血殆尽的城市,甚至不是哪一个屈服了的国家,而是一个象征。是这一整个世界。

 

乔冠华进一步指出,如果一个国家在内政上怕民主,不民主,那么,就不可能执行以民族利益为前题的外交政策。波兰是一个半封建的国家,其上层阶级对平民的畏惧,削弱了他们对共同敌人的有效抵抗。这也是东南欧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所共有的一种危机。华沙的陷落是对于那些惧怕民主,半封建半法西斯国家的一声警钟。他说:

 

“那警钟的声音将从维斯河传到布达佩斯,从布达佩斯传到贝尔格莱德,到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到保加利亚的索菲亚,渡洋越海,到更远的地方。”

 

室内那盏原本灰暗的灯光,随着乔冠华愈显激昂的声音似乎又明亮了许多。听众受到了感染,气氛又一下子活跃起来,像似有一股巨大的热浪扑面而来——

 

“华沙陷落了。华沙街上充满了那些历史的血腥,尸骸和寂寞。但是我们并不失望。让死者埋葬死者,华沙一定会再生的!它将和被解放了的柏林一道,英雄地站立起来!”乔冠华的讲演,就是这样地吸引、感染并激励着他的每一位虔诚的听众。

 

有人如是评价乔冠华:“他慷慨激昂、放言高论之时,绝无装腔作势,虚情假意之态。他举止潇洒,言谈幽默,还有他那特有的爽朗的笑声,似乎把周围的空气都电离化了,产生了大量清新的负离子,使人振奋……”

 

徐迟感叹遭:“他的国际述评,惊心动魄的报告,几乎就把我们带到了欧洲的战场上,或者带到了法国、英国的议会大厅上。他讲得振振有辞,热情洋溢,听得我们回肠荡气,膛目结舌……”

 

冯亦代以其亲身的经历和体会,赞说当年乔冠华的演说是“鼓舞并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他说——

 

老乔像个播种人,每到一处,除了文章而外,就是组织读书会、座谈会,指导青年人学习经典著作,传播正确的坚持抗战、反对分裂的思想和行动,许多人特别是青年,因他的启发帮助而走上进步的道路,而且成为高尚品质和对人世有用的人。我们这些当年受到老乔教诲的人,除了自己感到幸福而九死不悔,而且尝到了做新的有用的人的愉快……

 

录自《建湖文史选辑》(第八辑)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