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乔冠华研究 > 正文

乔冠华的香港岁月(连载七)(茆贵鸣)

发布日期:2014/8/30 18:09:40  阅读:4934  【字体:
 

 

 

 

○在一片经久不息的掌声中,乔冠华和姚锦新几乎是同时向对方伸出了右手——

 

1940年的春暖花香时节,一场将要轰动香港乐坛的个人音乐会如期在香港九龙豪华的半岛酒店举行。这天,由杨刚主编的《大公报》文艺副刊、金仲华主编的《星岛日报》娱乐版等香港报纸,都分别发表了著名作家徐迟的介绍评论性文章。无疑,这更引起了香港文化人尤其是音乐爱好者的极大兴趣。

 

这场音乐会的演奏者不是别人,就是后来曾叱咤于中国乐坛的女钢琴家姚锦新女士。

 

姚锦新,安徽贵池人,生于上海,父亲姚健勋是晚清的一名海军军官,弟弟姚依林后来则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姚锦新自幼聪颖好学,音乐天赋极好。她7岁丧父后,随母亲寄居于江苏常州二伯父家。那个时候的姚锦新,即开始在一家美国人办的学琴房内,由那位和蔼可亲的美籍校长搂抱着学弹钢琴。从此,能歌善舞的小小姚锦新便与钢琴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她再回上海就学于中西女中时,又幸遇“伯乐”,深得琴艺精深的华侨钢琴家邱真霭女士的器重。这位邱女士的悉心指导,为她日后的钢琴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姚锦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后,先入政治系,第二年转入外文系。因此,她的英文水平几乎与中文水平一样,令人无可挑剔。在此期间,她一面完成学业,一面又跟随古卡布先生继续学习钢琴。那激越悠扬、令人陶醉的琴声,常常使她长时间地沉浸在一个忘我的境界之中。她感到,在她的生活中已不能没有音乐,不能没有琴声了,她的生命已与钢琴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日后能够走进艺术的殿堂,这位自幼迷恋于音乐的姚锦新,终于于1934年忍痛中断了清华大学的学业,毅然来到了她向往已久的音乐之乡——曾经哺育了一批如巴赫、亨德尔、舒曼、贝多芬、门德尔松等世界著名艺术大师的德国进行专业深造。经过五年的寒窗之苦,最终她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柏林音乐学院而返回故乡。然而,由于她自感国内那如火如茶的时局无法使她施展自己的音乐才华,于是很快又来到香港。抵港后,她首先做的便是精心准备这场对于她个人发展有着至关重要影响的个人钢琴独奏会。

 

为了这次演出的一举成功,姚锦新女土曾邀请过一批在香港的知名人士,先行在寄居舶姨母家那豪华的客厅中举办了一个茶会。从小就热爱西洋音乐,并在贫儿腕的钢管乐声中走出来的作家徐迟,在看了她的“彩排”后,大为惊讶,认为姚女士的“演凑风格确实是粗犷有力,触键之强劲,展出很大的气派,是大艺术家风度”。

 

音乐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姚锦新女士那高水平的临场发挥,如行云流水般的演奏和撼人肺腑的感染力,使整个玫瑰大厅内不时地响起阵阵而持久的掌声。

 

在向观众谢礼致意时,姚锦新突然注意到了最前排靠近徐迟身边的那位高大挺拔、英俊潇洒的青年。姚女士从这位青年那副善于欣赏的面部表情中,领悟到了他对古典音乐的高深的造诣和准确的理解,同时,又从他那双富于表现的炯炯眼神中,看出了他对自己的无比的欣赏和由衷的倾慕。此时的姚女士并不知道,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国际问题专家乔木(即乔冠华)先生,更不知道他的古典音乐造诣还远在徐迟的好友之上。但她确信,眼前这位鹤立鸡群的英俊青年肯定是徐迟的好朋友,这不仅因为这第一排的全部座位都是她送予徐的赠券,还因为她已注意到他们两人正在内行地评头论足于她的现场演奏。姚锦新为之一阵心动,不觉脸颊绯红……

 

命运似乎就是这样地故意安排的。按理,无论是在北京清华,还是在德国柏林,乔冠华与姚锦新都应该相识相知,因为他俩无论在哪都是出类拔萃的。然而,他们却是每每擦肩而过,失之交臂。没想到这一次靠着好友徐迟的赠券,竟然意外地结识了这位美丽的才女。

 

乔冠华暗自为之庆幸。

 

“哗……”

 

在一片经久不息的掌声中,乔冠华和姚锦新几乎是同时向对方伸出了右手——

 

一对早该相识的才子与才女终于在这次音乐会上握手相识了。

 

两人的相处是令人愉快的。乔冠华对才貌双全的姚锦新可谓是一见钟情,而姚锦新对才华横溢、潇洒倜傥的乔冠华亦是由衷地钦慕。然而,虽然相见恨晚的乔、姚双方在短暂的交往之中都已萌发了互相倾慕的情愫,但这种情感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对中外音乐所引起的共鸣和对各自外表所表现出的好感上,并没有也没来得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升华,从而使双方真正地走进各自的内心世界。因此,这种尚未形成同步或引起共振的情爱还只是飘忽不定的爱,它往往还经受不住哪怕是一点点的迂回或曲折。

 

也许,乔冠华与姚锦新仅只是有缘相识而无缘相爱?就在他俩的交往正令人愉快地渐入佳境的非常时刻,深深痴恋着钢琴的姚锦新女士因急于出国深造而随赴美留学的姨母只身去了美国,进入了耶鲁大学继续学习音乐。于是,她与乔冠华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恋情只能依赖于飞越太平洋的鸿雁传书了。

 

数月后,赴美留学深造的姚锦新因突然失去了姨母为其提供生活保障的依靠,加之耶鲁大学的学习氛围亦并非她想象的那么理想,她决定立即起程回国。然而,此时太平洋战争却英然爆发,接着香港又很快沦陷。于是,她不得不临时暂居于一位要好的中国女友家,以等侯回国的船票。偏偏就在这个时候,姚锦新意外地结识了几乎与她是同时赴美留学的陈其骧先生。这位原北京大学、湖南大学讲师,虽小她一岁,却是一表人才。她对这位自认为是自己心目中的“白马王子”,真可谓是一见钟情。双双坠入爱河不过数月,姚锦新便决定与陈其骧在华盛顿举行婚礼。

 

消息传来,乔冠华后悔不迭,伤感不已。他曾几次给姚锦新写信痛诉衷肠,并一再责问这是为什么?及至1942年秋抵达重庆以后,乔冠牵仍然还处于那种“留守男士”的失恋痛苦之中。

 

后来,乔冠华在重庆幸与才气卓绝的“佳人”龚澎女士喜结连理。其婚姻甚是美满幸福。尽管如此,姚锦新在乔冠华情感世界中所留下的这一初恋,却始终是那么地铭心刻骨!

 

有人在谈及当年乔冠华与姚锦新的这段初恋时,曾不无感慨地说,倘若不是姚锦新在赴美后新的生活发生变故,或者姚能较迟地发现乔的书卷气而较早地认识陈的狭隘与自私,那么,姚或许即会成为日后的中国第一外交官夫人。

 

半个多世纪后的九十年代初,年过八旬的姚锦新老人,生前在静静安度晚年的北京城南一个偏僻胡同小院内接受浙江传记作家宗道一先生采访时,曾坦诚地向宗先生打开心扉:当初与乔冠华的那段感情纠葛是难以忘怀的“在与陈其骧离异后的最初日子里,对未能与乔结缡似有情意”,但“回国后却从未给乔冠华写过一封信,也没有见过在传媒界频频出现的乔冠华”,只是“把过去的一切都尘封起来,凝固在已消失的历史里”。实在地说,也在“为乔冠华幸福美满的婚姻而由衷地感到高兴”!

 

 

录自《建湖文史选辑》(第八辑)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