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历史人物 > 正文

建湖革命故事:刘少奇移停十顷荡

发布日期:2014/11/8 14:01:42  阅读:3862  【字体:
 

 

      建湖的内圩地区多荡名,起因是古东塘河两岸为沼泽地,自然港汊纷岐,苇荡草滩毗连,兽鸟出没,鱼虾栖息。后经垦发,高者曰垛,低者曰荡,可耕可牧,可渔可猎。十八团(今庆丰镇)境内形成600多亩的“十顷荡”亦源于此。70年前,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胡服(刘少奇)在西撤转移途中,曾停留在十顷荡,同地方干部一起研究部署反扫荡斗争的故事,一直成为民间广为传颂的佳话。

     旧址印象 十顷荡位于庆丰马庄集镇的东南方,地跨庆丰、高峰、庆东三个村(居),四周与沟河相通。旧时的十顷荡水质清晰,水生动植物繁多,苇草茂盛。数十个高出水面的滩垛地,蒲柴稠密,便于人员隐蔽活动,若进出这些滩垛地,需舟船送接。当年刘少奇停居十顷荡,就是在荡心的柴滩上,召集区、乡干部开会,商讨对敌斗争策略,部署反扫荡斗争。二十世纪60年代初大办农业,十顷荡被开发成沟河农田,后又建起了工厂和居民住宅。现被庆丰镇列为红色旅游景区,加以开发和利用。

     史事经纬 1941年7月中旬,日伪军发动对盐阜区第一次大扫荡,为避敌锋芒,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先期撤离盐城,向北左庄转移。时任新四军政委、华中局书记的刘少奇(化名胡服)同志,亲率华中局机关一部到达县境内马庄,特地召见了盐城县五区(今庆丰镇)农救会会长马玉甫,告诉他敌情紧迫,有一些重要文件不能随行带走,要其妥善保管,伺机再转移到指定地点。马玉甫欣然接受了任务,遂同两名党员,将文件装进一只空棺材内,运到十顷荡内隐藏起来。并当下将刘少奇一行安排在荡心的一个柴滩上吃中饭。为了不引起敌人的注意,由他11岁的过继侄子马从爱,以放鸭为名,撑着鸭船将饭菜送进荡。从爱很聪明,把饭菜放在鸭食的下面,用东西隔垫好,到了荡心,以三声“吆喝”放鸭声为信号,马玉甫即同五区区长魏心一出来接应小从爱。下午,刘少奇召集了部分区、乡干部,一起商讨了坚壁清野反扫荡工作。时至夜晚,远处的炮声隐约可闻,马玉甫亲撑小船,摸黑将刘少奇一行护送出十顷荡、夏家荡,向西北方向安全地转移。半个月后,日伪军对五区进行“梳蓖式”扫荡,为确保文件安全,马玉甫同另外两名党员趁黑夜将掩藏文件的棺材装上小船,自己披麻戴孝,佯装送葬,闯过日伪军封锁线北沿河,安全地把文件送到新四军军部阜宁县停翅港。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