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宗鲁传
吴宗鲁(1904~1928),又名吴钟鲁,字绍连(一作如连)。原盐城县14区吴家桥(今属建湖县草堰口永丰村)人,后迁居上冈镇。父为儒医(塾师兼乡医),外祖父刘铎为盐城著名学人。吴宗鲁自幼秉承家教,学业日进。在盐城县立第5高小(上冈小学)读书时,作文一直名列前茅。
民国7年(1918)秋,吴宗鲁入江苏省立第九中学(淮安中学)。“五四”运动爆发后,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信给亲友宣传科学民主思想,又劝父亲不要把雇工当牛马,要自食其力。民国10年,吴宗鲁在家乡县立李村小学任教,与他相处密切的人中,有盐阜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仇一民和进步青年学生宋我真等。次年,他参加上冈进步青年臧循为社长的“同志共进社”,负责宣传工作,他经常慷慨陈辞,抨击时弊,宣传反帝反封建。
民国12年(1923),他抱着“实业救国”的理想,考入武昌商科大学(《江苏革命史词典》记为武昌中山大学)。在武汉,他广泛接触进步青年,研读中共创办的《响导》、《中国青年》等进步书刊,开始看到中国的希望在于劳苦大众的团结奋斗,在于工农革命。他两次写信给友人邵华,指出邵想用复古的办法来改变现实是没有出路的,革命才是改造社会的唯一途径。吴宗鲁假期回乡时,经常与亲友谈论中国的前途问题。他善于用通俗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革命道理,给人启迪颇多。他反复宣传,我国革命孙总理虽倡其首,但如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很难获得成功。
民国15年(1926)夏,吴宗鲁奉父命与邻村陈鹤桥先生之女成婚。次年春,北伐军节节胜利,吴宗鲁毅然再去武汉,他对担心自己安全的父亲和妻子说:“如今外有强寇逞凶肆虐,内有军阀专制割据,国家正值兴亡之际,正是我辈青年为国效力之时,我怎能安心闲居家中而不顾国家兴亡呢!”其时武昌商科等校已并入武昌中山大学,吴宗鲁被编入中大二院经济系三年级,在中大任教的李达、沈雁冰对他的影响很深,坚定了他为劳苦大众献身的信念。同年暑假,吴宗鲁利用休假之机,应聘到第6军军官团当政治教官,被授予少校军衔。他自编《三民主义讲义》,宣讲“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发生后,吴宗鲁愤然辞职,仍返回武昌中大读书。
10月,反动派拼湊的“学生改组委员会”进驻中大,宣布解散原学生会组织,以期达到控制学生的目的。在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下,广大师生驱逐了“学生改组委员会”,新选了自己的学生组织,吴宗鲁当选为执行委员兼组织部长。
11月,武昌震寰纱厂工人为反抗工厂改组委员会借“清共”之名,无理开除4名剪掉发辫的女工,举行罢工游行。中大学生会联合武昌各校师生,鼓动武昌各厂工友声援震寰工人的正义斗争,吴宗鲁负责组织和联络工人。同月底,近万名工人聚集在震寰纱厂示威,当场抓获和处决了迫害工人的罪魁祸首。工人、学生的革命行动,使反动当局惊恐万分。
12月16日凌晨3时,反动派的军队突然包围中大,逮捕有“共党嫌疑”的师生15人。吴宗鲁在同学的帮助下,本已越墙出校,但他想到自己是学生会负责人,不能丢下被围禁的师生不管,毅然返回校园,组织他们秘密转移,以至遭到逮捕。吴宗鲁被捕的消息见报后,其表弟王慕尊(上冈镇人)时任第6军少校政训员,通过同乡人武汉卫戍司令部团长邵迭之,到狱中探望时,劝其登报声明脱离共产党。吴宗鲁断然拒绝,说:“共产党人革命何罪,无罪人又何责之有!”
民国17年(1928)1月4日,武汉反动当局将其列为“共党要犯”,以“鼓吹共产,阴谋暴动”的罪名,将吴宗鲁杀害于汉口济生路阅马场,并抛尸江边。同时遇害的还有原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常委胡文卿(真名何羽道)、武昌中山大学教授林可彝等。当夜其同学刘文(湖南长沙人)、魏克安(江苏涟水人)等冒着风险,将吴宗鲁烈士的遗体收敛。时隔两月,其岳父陈鹤桥亲赴武汉,将烈士移葬于家乡吴家桥的大松林中(《建湖英烈(第二辑)》)。199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追认吴宗鲁为革命烈士。
按,《老区建湖》以吴宗鲁生年为1902年,与《建湖县志》、夏瑞庭《故乡云》、《建湖英烈(第二辑)》异,未知何据。吴宗鲁的字,《盐城县志》、《建湖县志》作如连,《盐阜革命烈士传(第一辑)》、《碧血前驱》、《建湖英烈(第二辑)》、《建湖教育志》作绍连。
又按,与吴宗鲁同时遇害的何羽道多记为华中工学院附中学生,据羽翼人道向《建湖文史网》所提供的1928年1月16日北京《晨报》的有关报道,何羽道为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常委。另,该报道记吴宗鲁作吴钟鲁,死时22岁。
录自《民族英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