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少友传
唐少友(1880~1937),字维儒,盐阜地区最早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的会员,是参加辛亥革命的革命党人。出生于今建湖县草堰口地区唐氏大族,3岁时母亲去世,由大姐抚养成人。
年轻时,就读于淮安府中学堂,他同情革命,主张反满反帝,后因参加革命活动被学校开除。不久,考入上海东亚法政专门学堂,并继续参加革命活动,结识钮永建(后曾被孙中山委任为江苏省省长)等人,遂参加同盟会。毕业后,投笔从戎,在清军统领杨达九、徐绍祯(后曾被孙中山委任为广东省省长)属下,任新军盐城县管带,是全县军事长官。根据同盟会的部署,他利用自己的位置秘密开展反清准备。辛亥革命爆发,唐少友参加江苏第2军攻打南京等战役,是攻克雨花台的指挥官之一。
辛亥革命胜利后,唐少友在首都警卫部队任营长。民国2年(1913),袁世凯称帝,唐少友参加“二次革命”,在黄兴、徐绍祯领导的江苏讨袁军中任陆军上校,在史称“癸丑战役”中与袁军张勋部进行过殊死血战。“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黄兴流亡日本,部队被遣散,唐少友即回家乡,不久任徐淮海游击统部副官长,率部在盐城一带活动。民国8年(1919),被盐城地方士绅推举为县警备队长,后因掩护国民党员汪胡子(名不详),为师兄马玉仁构陷,几遭不测,幸得地方人士竭力开脱,仅去职了事,至马玉仁失势后复职。
民国14年(1925)底,仇一民从上海回盐城、草堰口,与唐秉钧等开展革命活动,经常在唐少友家出入,得到唐少友支持与保护。民国16年(1927),军阀孙传芳军过境盐城,仇一民等人在孙部开展革命宣传,并进行策反,为此盐城驻军某师师长马保衡对唐少友产生怀疑,认为他这个县警备队长包庇共产党。唐少友一面与之周旋,一面立即通知仇一民转移至西荡地区参加剿匪的警备部队。“九一八”事变后,唐少友对唐君鄂、唐君照、唐小什、赵敬之、陈宗泽等青年的抗日救亡活动积极支持,在他的支持下,盐城、上冈的警备队部几乎成为这些革命青年的藏身之地与工作场所。西安事变后,他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主张。民国26年(1937)5月,唐少友临终之时,郑重写下遗嘱,要求子孙要抗日,要爱国,至死不当亡国奴,枪口对内即为不孝子孙。
唐少友是当时少有的清廉正直之士,他不参加青红帮会,不参与盐城中央派、西南派的派系纷争。他不计前嫌,在马玉仁落难之时,与师母姜氏老太一起劝马玉仁痛改前非,不要再做坏事,多做善事,并促其开挖黄沙港等工作,特别是在“九一八”事变后,力劝马玉仁带头抗日打鬼子,对其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唐少友从不倚权势谋财,相反经常仗义疏财,50岁时家境几临破产。他思想进步,追随拥护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三大政策”,并且身体力行,唐氏兄弟与亲属中不少人能走上革命道路,与唐少友的人品风范的影响和潜移默化的爱国熏陶是直接相关的。
按,本传主要依据陈克天《忆唐少友先生》、艾毅夫《唐公少友的轶事点滴》、史苑《草堰口唐氏五兄弟》等。
录自《民族英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