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历史人物 > 正文

胡 畏 同 志 二 三 事

胡 畏 同 志 二 三 事

发布日期:2018/3/9 10:09:00  阅读:6652  【字体:
 

 

编者按:胡畏与胡叔度先生为亲兄弟,他们的爱人也是姐妹。胡畏19437月任组织部长,19442月任宣传部长至19447月,胡畏的爱人方非也在建湖工作过,做过建阳二区区委书记,1941年民主建政时,胡叔度任县政府秘书室秘书,后在区里工作。

胡 畏 同 志 二 三 事———谨以此文纪念华东水利学院党委书记胡畏同志诞辰100周年

来源:《河海大学报》      发布时间:2013-03-15 00:00    浏览量:183


 



青年伉俪(妻子方菲曾任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


晚年,夫妻二人在都江堰合影


! 胡畏(右)与弟弟胡叔度合影,胡叔度1958年至1965年曾任华东水利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风雨砥砺,岁月有声。在河海的百年历史发展中,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河海人的辛勤耕耘与建设。2013年是华东水利学院党委书记胡畏同志的百年诞辰,为了纪念胡畏同志对华水建设所做出的贡献,本报记者专门采访了与胡畏同志有着深厚情谊的多名同事和好友,用他们的记忆来向当代的河海学子勾勒出胡畏同志当年的风范,也以此来纪念他百年诞辰。
  起于革命,结缘教育1913年的早春,一个内忧外患的美丽春天,胡畏同志出生在千年历史名城长沙。他的祖籍在人杰地灵的洞庭之滨,一个叫湘潭的小地方。父亲时任湖南省民政厅的局长之职,母亲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这是一个典型的开明官人家庭。
  少年之前的胡畏一直过着较为优越的生活,幸而父亲民政方面的工作才使得他对底层社会的真实生活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而母亲对他做人方面朴素正直的教育,也使他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民众的遭遇产生了深深的疑惑、同情和最初的思考。
  1925年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高潮时期,北伐军尤其是叶挺将军的“铁军”在两湖地区的浴血奋战极大地震动了全国民众。当时的胡畏是一个十三岁的翩翩少年,正处在对人生、社会的认识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革命军队的壮举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憾,大革命的浪潮启示了他反帝反封建和打倒军阀的思想萌芽。这以后的胡畏越来越关注各种进步的刊物和思想,在开明的父母亲的默许下,一个官人家庭的少爷,正逐渐背叛着他所出身的家庭和阶级,走上了同情并趋向革命的道路。1960年12月,胡畏离开江苏省委宣传部,被调到他比较陌生的教育战线担任南京大学党委第二书记。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胡畏注重学习,常常加班到深夜,不久就做出了十分出色的成绩。由于方菲也在教育系统工作,这段日子他们团聚的时间总算多了起来,孩子也到了身边,一家人很有些其乐融融的感觉。
  1972年,胡畏被调往华东水利学院担任党委书记,并负责主持校务一年。
  受访者回忆到,胡畏同志来华水后,工作尽心尽职,对于学生,胡畏同志坚持倡导学生学习基本知识和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先后安排学生前往河口、码头、水电站等地方进行实践技能训练,所以华水70年代的毕业生很受用人单位欢迎;对于教师队伍,胡畏同志坚定不移地站在敢于坚持真理的知识分子身后,同他们一起支撑起华水的一片晴空;对于自己的工作,他始终坚守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呕心沥血。在胡畏同志主持学校工作期间,他顾全大局、谦虚谨慎、爱护干部、尊重知识和人才,他坚持实事求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艰苦朴素、平易近人、克己奉公,为学校的发展和壮大殚精竭虑,赢得了师生的尊敬和爱戴。
  根据工作安排来到华水,但胡畏同志对华水却有着深厚的感情。80年代离休后,他依然时时关心学校,并出任学校的顾问,经常对学校的改革发展提出意见建议。此外,胡畏同志十分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他是河海大学“关心下一代”工程的创始者。胡畏同志老年时期常常参加河海的一些大型活动,在各种报告会上,时常可以看见他的身影,他向同学们讲诉自己的成长经历,讲诉自己的革命故事,回顾自己的教育生涯,激励当代青年学子关心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为学校的不断进步献计献策。
  平易近人,师生爱戴1973年胡畏同志到皖南泾县开门办学,在他的带领下老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与和谐的师生关系。他十分爱护学生,“文革”期间,曾出现过抓捕斗争,矛头直指我校学子。胡畏同志知道后,在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下,他无法阻止同学开展检举揭发的活动,但是对上面派来问询的调查人员,胡畏同志巧妙地以“我们正在追查,但还未找到线索”为由,尽力将此事拖延,不往上报,最后,河海大学没有一名学生因此遭受打击。正是胡畏同志对学生们的关爱,对内心中正义的坚持和一份热忱的责任感,才使“华水”在特殊的年代没有蒙受更大的损失。
  除了关心学子,胡畏同志对待教职工也是平易近人。在胡畏同志任职期间,曾有一名老师突发疾病,胃部大出血,情况十分危急,然而,学校医院条件不足,无法为这名老师进行手术。作为学校书记的胡畏同志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在百忙之中亲自过问此事,多方辗转为这名老师提供解决途径,挽救了该同志的生命。胡畏同志和蔼可亲,淡薄名利,他积极配合严恺校长开展工作,改善教职工的住房条件,一心一意为群众的利益服务。有一次胡畏同志去外地出差,途中司机走错了路,绕了很大的圈子。虽然是司机的错误,但胡畏同志没有对司机发火,却安慰司机说:“以后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要问一问啊”。中途歇息时,随行的同志准备在吃完饭后掏钱付账,胡畏拦住了他道“你的工资比我低,应该我出钱,你不要出。”胡畏同志的干部级别很高,但对待师生们都很谦和有礼。
  1977年恢复高考时,华水高等教育的形势更是一片大好,师生关系融洽密切,学术氛围良好。1978年12月18日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的伟大历史转折,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胡畏同志坚持党的政策,同时有计划地组织着华水的教育工作,领导大家恢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同时加大力度进行拨乱反正。此外,胡畏同志还注意加强民主制度建设,早在1979年,他就在学校建立了党委领导的分工负责制,对很多条例进行了细化,并身体力行。这些举措,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静默谦和,傲然风骨自小受到过良好教育的胡畏同志给人的感觉是儒雅、低调,有一股谦谦君子风。胡畏同志从不在会议中公开批评下属,甚至很少发火,也很少讲话。其他领导请胡畏发言,他总是摆摆手,表示不发言,但只要胡畏说话,便掷地有声,很有分量。他行事谨慎,说话常常要经过仔细思考,然后才用最严谨的语言说出来。胡畏很有风度和涵养,从不夸耀自己,也不把自己放在重要的位置。每逢开会,胡畏都不坐主席台中间,总是往边上坐。他服从分配,听从党的安排,顾全大局,廉洁奉公,对自己的个人名利看得很淡。受访者都提到这么一件事:恢复高考后那段时间,胡畏的夫人恰好就在江苏省教育厅任副厅长,负责招生工作。夫妻俩一个是政府主管领导,一个是大学领导,一般而言,凭借他们的关系完全可以把自己的孩子送进让人梦寐以求的大学校门。但是在自己的儿子高考落榜后,他们并没有利用职权帮他跨进大学校门,甚至外人都不知道他们的孩子在那一年参加高考。胡畏的大儿子自从十八岁下乡插队,户口就永远离开了家,每走一步都要依靠自己的努力。长期的革命熏陶,共产党员的那份正直和道义深深烙进了他的灵魂里。坦率为人,清廉为官是胡畏一生的写照。
  日常生活中,胡书记很简朴。他的衣着、家居都很普通,甚至不如很多普通教师。但是他对自己,对家人却很严格,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连他的至交好友想要送他一包咖啡,他都不肯接受。胡畏同志的儿子从孩子提时代就没有享受过父亲的接送“待遇”,更不用说是搭父亲的便车。
  胡畏同志一生两袖清风,从来不搞特殊化,因而常常会被人误解为冷漠绝情。他大儿子的婚礼一切从简,没有排场,并没有很多宾客。胡畏同志也从未给自己过过一次生日,连他的儿子都不知道父亲的生日,甚至在家里,连过春节的概念都不存在。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老人,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却很少能顾及到家庭和儿女。离休前,无论是在上班时间还是在下班时间,都会将自己埋于众多的文件中,甚至和夫人都鲜有交流。
  2005年3月,胡畏的病情逐渐恶化,被送到医院组织抢救。至15日晨5时30分,终因抢救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92岁。在胡畏逝世的几天前,方菲曾由原单位的司机护送到病房看望一次,这时的胡畏已经说不出话来,他紧紧握住方菲的手就再也不肯放开,两人就这样静静地对视、对视……这对六十多年的好同志、好战友和好伴侣在这生死诀别的时刻,要向对方诉说什么?是战争年代的壮美往事?是建设时期的欢欣鼓舞?还是文革中的患难与共?或许他们什么都不需要再说,他们就选择这样静静地对视,静静地永诀。
  胡畏逝世后,方菲回顾了胡畏和自己投身革命和祖国建设、教育事业的一生,用这样一句话做了总结:“回顾一生,我们没有半点值得悔恨和羞愧的地方,不悔恨的是我们选择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不羞愧的是我们从没利用手中的权力搞过半点腐败。”我想,这也是对胡畏同志一生最好和最中肯的评价。
  山河无言,胡畏无畏者;青天有知,胡畏不朽矣!
  《诗经·卫风·淇奥》篇中有段话这样赞誉君子:“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胡畏同志不妄动,动必有道;不徒语,语必有理;不苟求,求必有义;不苟求,求必有义,真君子!谨以此文,缅怀胡畏同志。
  (本文得到河海大学原副校长黄瑾,原党委副书记夏兆镛、林劲松,退休教师贾云霞,胡畏书记的儿子胡一多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由汪昱、曹勇、文婕、曹聪、王乐风、苏灿煌、王诗怡、韩先明、王旭滢采访,刘怡婷统稿并整理)
胡畏同志出生于1913年3月,湖南湘潭人。1936年8月参加革命,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前夕,积极参加南京“12·9”爱国学生运动,是当时党在白区所领导的南京秘密学联骨干成员之一。抗日战争初期在国民党统治区从事抗日救亡工作。1941年5月到苏北解放区,曾任区长、县政府秘书、区党委秘书、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长、地委党校学委委员和华中五地委、苏北区党委、华中工委组织部干部科长。建国后,历任苏南区党委组织部干部处处长、无锡市委组织部部长、无锡市委书记处书记、无锡市政协副主席、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南京大学党委第二书记。1972年起任华东水利学院党委书记,1983年离职休养。曾先后当选为中共江苏省第四次、第六次党代会代表,江苏省第五届、第六届人大代表,江苏省第五届、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