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备份栏目 > 建湖县志 > 正文

《建湖县志》第一篇建置·区划之第一章建置

发布日期:2011/10/17 14:59:07  阅读:5597  【字体:
 
 
 
    建湖县建于民国30年(1941)9月,始称建阳县,1951年7月改今名。建县前,境内大部分为盐城县辖地,一小部分为阜宁县辖地。(唐注:1941年至建县初,盐城县第十区划为建阳县第十区,在今九龙口荡区以西,属今淮安市楚州区、扬州市宝应县,1943年第十区南部安丰、曹甸一带划归宝应县,北部流均沟、泾口一带划归淮安县。故此处应表述为:境内大部分为盐城县辖地,北部为阜宁县辖地,西部为淮安县、宝应县辖地。)建县后,先后隶属于华中盐阜区、华中盐阜分区、苏皖边区第五行政区、苏北行政区第五分区,江苏省盐城专区、(唐注:应为苏北行政区盐城专区、江苏省盐城专区,说明见后)盐城地区、盐城市。
 
    县以下行政区划,建县时,沿用区、乡(镇)、保、甲建制,民国31年部分乡改保、甲为村、组,次年,全县乡以下建制全部改村、组。1957年,撤区并乡,全县设23个大乡和两个县属镇,乡以下辖高级社。1958年,实行政社合一,全县成立9个人民公社,下设生产大队、中队。1959~1965年,大公社逐步划小,全县共17个公社和2个县属镇,公社以下设大队和生产队。1983年政社分开,恢复乡(镇)建制,乡以下设立村、组。1987年,全县有13个乡,5个县属镇,410个村,18个居民委员会。
 
                                   第一章  建置
   
    鉴于县境在唐代以前的很长历史时期内,曾分隶不同郡县,上溯其隶属关系连带反映郡一级的建置。
 
                            第一节  建县前隶属关系
   
    建湖县境内原为古盐阜平原的一部分,位于古淮水下游的南岸,夏商周时古淮水的近海地区为我国古代东方民族淮夷的居地,故先秦典籍上多以“淮夷”笼统地称述这一地区的部落或国家。
 
    春秋初叶,立国于太湖流域的吴国,国势崛起,开始向江北发展,自此,县境内为吴国所掩有。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越王勾践灭吴,迁都琅琊,“率淮河夷以征上国”,地属越。约在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前后,楚国灭越。淮夷地为楚将昭阳的封邑。
 
    秦统一全国后,“淮河夷皆散为民户”,淮夷地开始列于郡县,县境为东海郡属地。秦末,项羽建立西楚政权,分秦泗水和东海郡地立东阳郡,县境内为东阳郡属地。
 
    汉高祖国灭西楚的第二年,即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封刘缠为射阳侯,县境为射阳侯国封地的一部分。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刘缠死,“子睢有罪不得代,国除”(《史记·功臣表》),地复列于郡县。汉王朝建立之初,“鉴于前秦盐铁之利,十倍于古”(《汉书·食货志》),实行了“弛山泽”的政策,古黄海的海滨地区煎盐之利大兴。为“利在煮海”,汉王朝分封射阳东境肇建盐渎县。(唐注:汉盐渎县县治所在地一说即在收成,在今县境九龙口镇收成村境内。)盐渎立县后,县境大部分为盐渎县地,西南临湖地区与射阳县城近在咫尺,为射阳县属地。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设临淮郡,二县属之。汉代郡国并存,县境西南射陂(古射阳湖)一带,自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先后为江都王刘非、广陵王刘胥封地的一部分。汉宣帝时,广陵国相胜之,奏夺刘胥的“射陂草地以赋贫民”,削封地划属所在县管理。
 
    东汉建武十八年(公元42),就前临淮郡江北淮南地区设广陵郡,盐渎、射阳为其属县。汉末,江淮间战乱迭起。建安五年(200)孙吴占有广陵郡南部地区。此时曹操恐江淮民户为孙权所掳掠,下令“内徙”,结果人户逃散一空,纷纷迁往江南,“江淮之地不居者数百里”,盐渎、射阳因人户空虚而废置。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平吴后,射阳、盐渎先后复置。东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分广陵北部射阳、盐渎二县立册阳郡,领属册阳、左乡、盐城、东城四县(盐渎更名盐城约在此时稍前),射阳县自此废置。其时,今县境东部属盐城,西部为左乡县地。
 
    刘宋、萧齐、萧梁因袭旧制。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地入东魏,次年,高洋代东魏建立北齐政权。天保元年(550)分山阳郡盐城、东城二县立射阳郡,今县境地跨两郡,分隶二县如旧。陈太建五年(573),陈将徐敬成收复射阳郡后改称盐城郡。北周大象元年(579),行军元帅韦孝宽取陈江北之地后,县境隶属仍如旧制。
 
    隋开皇初年,山阳、盐城两郡俱废,降为县(东城、左乡两县约废置于此时),上隶于新立的楚州,县境全属盐城。大业初,废楚州、扬州,置立江都郡,盐城属之。隋大业九年(613),江淮河农民起义军领袖韦彻据盐城立射州,下设新安、安乐、射击阳三县,县小地窄。今县境地当射州中部,分隶三县。
 
    唐武德四年(621)韦彻归唐。武德七年“废射击州,省三县”,复立盐城县,上隶于楚州。自此,县境全为盐城县地,历宋、元、明、清循而未改。清雍正九年(1731),县境北部辛庄地区划属新设的阜宁县,其余仍如旧制,直至建阳立县。
 
    民国30年(1941)夏,侵华日军对盐阜区发动第一次大“扫荡”。同年9月,为便于对敌斗争,盐阜区行政公署决定,划旧制盐城西北七个区肇建建阳县,正式建县时间为9月18日,隶属盐阜区。民国34年秋,隶属盐阜分区,同年底隶属苏皖边区第五行政区。民国36年2月隶属苏北行政区第五分区。民国38年5月隶属苏北行署盐城行政区。1952年隶属江苏省盐城专区。(唐注:根据中共中央指示,苏南、苏北两大行政区和南京市合并为江苏省,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1951年奉苏北行政区之命,建阳县更名为建湖县,隶属于苏北行政区盐城专区。)1970年隶属盐城地区,1983年为盐城市属县之一。
 
    附:新兴场建置沿革
 
    县境东北沿冈地区往昔临海,远在秦汉时已辟为灶地。唐代盐城设监院,为当时“天下十监”之一,管辖楚州境内的盐务,各灶场直隶于盐城监。南唐时设新兴场盐课司署于今盐城郊区新兴镇。明、清时隶属两淮盐运司淮安分司。版图属县,政事属场。县境东北为新兴场北部灶区。宋、元、明、清相沿无改。明至清代中叶海岸不断东移,范公堤卤气渐消,盐灶陆续东迁范公堤外。清嘉庆九年(1804)新兴场盐课司署北迁县境上冈镇。辛亥革命后改称新兴场场公署,灶区刑事改为盐城县审检所办理。(唐注:民国20年原司署设于庙湾,即今阜宁县城之庙湾场公署并入新兴场公署。清时司署主官名场大使,官当七品。民国时场大使改称场长。)民国5年(1916)前后,开始废灶兴垦,已垦灶地田课为该场税务大宗。民国17年灶区民事争讼亦改为所在县办理。民国27年侵华日军首次入侵上冈,场公署迁至今盐城郊区北洋岸,同时灶田田赋亦收归所在县财政局灶田田课征收处办理。自此,县境东北不复存在新兴场的建置。
 
                       建阳立县前隶属关系简表
 
春秋
地属吴。吴亡,地属越。
战国
越亡,地属楚。
东海郡属地。
西楚
东阳郡辖地。
西汉
徐州临淮郡盐渎县西北境,射阳县东境。
东汉
徐州广陵郡盐渎县西北境,射阳县东境,建安年间二县废置。
三国
曹魏徐州广陵郡属地。
西晋
徐州广陵郡盐渎县西北境,射阳县东境。
东晋
安帝义熙以前隶属如旧。义熙年间立山阳郡,上统于徐州。地为徐州山阳郡盐城县西北境,左乡县东南境。
刘宋
永初二年(421)徐州改称南徐州。元嘉八年(431)南兖州移治广陵,县境隶属南兖州。
南齐
因袭旧制。
萧梁
因袭旧制,武帝太清三年(549)地入东魏。
北齐
改梁南兖州为东广州。今县境西部为东广州山阳郡左乡县地,东部为射阳郡盐城县地。
太建五年(573)东广州复改称南兖州,射阳郡改称盐城郡。今县境本部为山阳郡左乡县地,东部为盐城郡盐城县地。
北周
大象元年(579)复改南兖州为东广州,山阳、盐城二郡仍如旧制。
开皇初年,盐城郡、山阳郡降为县,上隶新置的楚州,左乡约废置于此时。大业元年(605)废楚州、扬州置,合并为江都郡,境内全为江都郡盐城属地。大业九年(613),韦彻据盐城,置射州,立新安、安乐、射阳三县,县境分属三县。
武德八年(625)废前射州及三县置,复立盐城县,止隶于东楚州。贞观初设道,盐城为淮南道楚州属县,天宝元年(742)改楚州为淮阴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楚州。景福元年(892)吴王杨行密据其地。
南唐
昇平元年(937)置泰州,盐城改隶泰州。
后周
显德四年(957)柴荣取南唐江北之地,隶属如旧。
北宋
太平兴国三年(978),盐城由泰州还隶楚州。至道路三年(997),盐城为淮南路楚州属县。熙宁(1068~1077)以后,淮南路分置东西两路,盐城为淮南东路楚州属县。
南宋
绍兴初,楚州废置,盐城 暂隶涟水军。绍兴三年(1133)明州守将徐文叛宋投敌伪齐,入据盐城。吏民守土,抗拒伪齐,盐城暂隶泰州,绍定元年(1228)设淮安军,盐城由泰州还隶淮安军。端平元年(1234)淮安军改淮安州。盐城隶属如旧。
盐城为江北河南行省淮东道宣慰司淮安路属县。至正十二年(1352)盐城为淮南江北行省淮安军属县。其后,张士诚据有盐城。
盐城为淮安府属县,淮河安府直隶京师。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后,淮安府直隶南京。盐城为南直隶淮安府属县。
盐城为江南省淮安府属县。康熙六年(1667)江南省剖为苏、皖二省,盐城为江苏省淮安府属县。雍正九年(1731)县境辛庄地区划属新设的阜宁县。乾隆二十五年(1760)江苏特设布政使二员,分区管理政务,淮安府隶江宁布政使司。其后又有淮扬道之设,为省府间的承转机关。
民国
元年(1912)废府道制盐城直隶江苏省公署。3年省县间设道,盐城为江苏省淮扬道属县。16年再废道制盐城复直隶江苏省政府。22年省设第十行政区(辖盐城、阜宁、兴化三县)。23年改称盐城行政区(增领东台县)。25年改为第六行政区。29年秋,第六行政区废置。
 
 
 
                                 第二节  辖境
   
    建湖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盐城市中西部,为苏北里下河腹部地区。
 
    民国30年(1941)秋,盐阜行署划前盐城县西北境内第五、洋、十、十一、十二区和第四区、第十四区的串场河以西部分建立建阳县。其中第十区位于射阳湖西,为国民党韩德勤政权所控制,政令未及。其时建阳县辖境东以串场河(北起草埝口,南至盐城北闸)与盐东县分界,南及皮汊河、西盐河(今南沿河)、大溪河与盐城县、宝应县隔河相望,西至射击阳湖,西北和北境以戛粮河、盐阜界沟、油葫芦港、草埝口河与阜宁县毗邻,全部辖境约900平方公里。前盐属十四区串场河口 以东部分由盐阜行署委托建阳县代管。次年春,射阳立县,代管部分划属射阳。
 
     民国36年2月,因反对国民党军队进攻的斗争需要,苏皖边区政府决定,将射阳县串场河以西、射阳河以东的沟墩、喻口两区划属建阳县。其时,建阳县北境一直延伸至阜宁城南,土地总面积约达1200平方公里,是建阳立县后辖境最大的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行政区划进划出,版图迭有变更,直至1956年始如今制。
 
    今县境地理坐标在东经119°33′、北纬33°41′之间。东西宽约48公里,南北长约43公里,土地总面积1154平方公里。略呈头朝西南、尾向东北的鳜鱼形。东以廖家沟(北段)、黄沙堆、堆塘河与射阳县分界。南以潭洋河(西段)、南草埝河、皮汊河(西段)、盐河(南沿河)与盐城市郊区接邻。西南以大凹子塘与宝应县分界。西至射阳湖心与宝应、淮安、阜宁三县苇荡毗连。西北以戛粮河,北以马泥沟及渔深河与阜宁县分界。县城建湖镇位于县境中西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19°49′、北纬33°27′。东北至县境廖家沟下游河口32.5公里(直径,下同),至黄沙堆30公里。东至大洋河南口姜家大滩27.5公里,至大团口若悬河2公里。东南至东洪桥19公里,至新河庙渡口14公里。南至夏家舍15公里。西南至大黄土沟20公里,至华家庄15公里。西北至三岔口10.5公里,至西舍21公里。北至潘渡14.5公里。距盐城市区35公里,距省会南京185公里。
 
                                第三节  县城
 
    建阳立县初,因县境东南敌伪据点林立 ,县政府机关初设县境内西北季陆墩,(唐注:建阳县成立大会召开地点在季墩,在今高作镇季墩村境内,县委、县政府驻地为长北滩,在今高作镇长北滩村境内。)一度迁至北境东郑庄。民国33年(1944)全县局势根本好转,县政府迁设境南马沿庄一事。抗战胜利后不久,迁至湖垛镇。自此,该镇正式成为县治所在地。1966年秋,更名建湖镇。
 
    建湖镇地当盐益公路、建宝公路“丁”字形连续点和县境腹地干流西塘河、建港沟交汇处,水陆交通称便。
 
    建湖镇初名胡垛庄,原为土垛,因胡姓人家居住而得名。其名最初见于明末进士孙榘所著《被缨集》和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自明万历二十年(1592)兴化县令欧阳东风奉委督浚神台河(即西塘河中段)后,溯射阳河而上的海傤船(唐注:傤,zài,运载。海傤船专指转运海上货物的船),由庙湾场南行的运盐船、苇荡的柴草船,凡阴风雨之舟多停泊于此。自此,该庄逐步成为“日出而集、日中而散”的集市。明末,该庄已是有200多户、1000多人口的农村小街了。
 
    胡垛庄兴为湖垛镇约在清初。其名首见于乾隆《盐城县志》,因其傍古张歧塘而更名湖垛。乾、嘉时,已有徽帮、湖北帮商人来此从事商业活动。其时,湖垛的米市已驰名里下河州县,南销扬、泰,北运淮、涟。太平天国革命战争期间,江西抚州、安徽贵池和本省丹徒籍商人为避战乱迁至湖垛经商的先后有30余家,经营药品、木材、瓷器、南北杂货等业,获利颇丰。客籍商人的改变致富,刺激了当垢原来习惯于放债生息、增置恒产的地主阶级争相经商牟利。当典、钱店等旧式金融业随之出现。清末,湖垛的商业经济地位已与盐城城厢、沙沟鼎足而三,成为旧制盐城西北乡的首区。
 
    辛亥革命后不久,湖垛有了与外资有联系的蛋厂,带动了蛋市的发展。20年代初,又能有了与外资有联系的煤油经销处及专营“五洋”商品的字号。机器碾米业亦兴于此时,全盛时多达13家,稻米远销胶州湾。其时,江泰、大达、大源、大生四家轮船公司先后于湖垛设站,经营湖垛至泰州的航运,竞争十分激烈。湖垛也因该航线之设,缩短了货运周期,土特产品的收购与输出量大增。
 
    抗战前,全镇工商业户近500家,常住人口1万多人。街长约1.51公里,街而狭窄,花岗岩条石路面,雨停水消。低矮平房多。也有庙宇、祠堂、当铺、会馆、戏楼等带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颁布其间。绕镇架有砖木桥,临河街面多带有长廊瓦卷,饶有水乡小镇特色。其中,清宣统年间建成的以洋松木机器启闭的活动“洋桥”,来往舟楫可以扬帆而过,别具一格,名闻遐迩。
 
    民国27年(1938)夏初,日军首次入侵盐城,湖垛又一度成为江苏第六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和盐城县政府驻地。民国29年10月9日,南下盐阜的八路军五纵队一支队某团首次解放湖垛,建立了民主政权。次年春,盐城县抗日民方政府西北行署由上冈迁驻湖垛,统辖盐西北军政事宜。夏,因粉碎日伪军“扫荡”的需要,新四军军直机关、中共中央华中局及《江淮日报》社、华中鲁迅艺术学院部分科第迁驻湖垛及其附近。
 
    民国30年7月,日伪军占领湖垛,河东街市全毁,营业萧条,客籍商人纷纷挟资南逃,20余家较大商事情被近停业,50余家一般商号董事。靠手工业或受雇于人以维持生计的市民,衣食不周。日军暴行擢发难数。昔日十分繁华的小镇,一落而为暗无天日的世界。
 
    民国34年春夏间,日军撤离该镇。同年8月20日,伪军撤出,龟缩盐城,沦陷4年零1个月的湖垛,再度获得解放。同年9月建阳县政府迁驻该镇,濒临绝境的商业,逐步复苏。解放战争期间,湖垛成为盐阜区的三大商业市场之一,民国37年10月15日,由区属镇升为县属镇。
 
    建国以来,市政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建国初拓宽了旧街,剧场、体育场、民众教育馆、电影放映队、县立中小学、卫生院、妇幼保健站等文化、教育、卫生设施也初具规模。其后相继建立了工人文化宫、图书馆、影剧院、文化剧场和烈士陵园。机械、化肥、农药、纺织、、缫丝、粮食、食品、轧花、造船、服装、花炮等工业先后建立,其中县属及部门办工业80多家,镇办工业20多家。县属10多家商业公司和商场也绝大部分集中该镇。
 
    从70年代起,市区逐步向西郊延伸,先后增辟了东西走向建湖路,南北走向的人民路、湖中路等干线街道,市区总面积4.5平方公里,是建国前的8倍。总人口已接近10万,是解放初期的9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工业生产逐年发展,社会农副产品收购额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也逐年增加。1987年,全零零碎碎工业总产值23893.88万元(内含镇办工业2206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9.4%。该镇唯一领属的村——镇长西村,农村经济总收入576万元,人均纯收入738元,居全县各村之首。
 
    城市供电始于50年代,70年代供应自来水,基本满足生产、生活需要。防治环境污染、绿化及其他公用设施也日臻完备。市区主要道路11条,总长度17公里,绝大部分为沥青路面。市内主要桥梁7座,其中建中桥载重量60吨,是县城车辆进出的大门。县内公共汽车通往全县各乡镇,长途客运南达沪宁线各大城市,北及徐淮。内河长途航运东通海滨,南抵长江口岸高港与开往上海的客轮衔接,北至滨海县五汛镇。县内开往乡镇偏僻地区的机帆船共有20多条航线,基本满足水乡地区的客货运需要。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