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那时看电影(唐张兵)
看电影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相当开心的事。小学三年级上学期前我在建湖实小读书,这期间有时学校包场看电影。过生日的时候,或者在学校得了表扬后,爸爸妈妈也会让我们看上一场电影。看过的电影没有什么印象了,只有《红孩子》主题歌还记忆犹新,特别是第一句“我们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音节铿锵有力,很能激励人。
三年级下学期我就转学到上冈小学了,这期间看过不少电影。记得看过《东方红》和《长征组歌》,里面好多歌曲都经常学唱,“文革”后有这两部影片的歌曲出版时,费了好大劲买来,那一首首熟悉的歌曲,真把人们的思绪带回那火红的岁月。那时电影放映前经常加映1-2部《新闻简报》,看过很多《新闻简报》,其中有一部是庆祝国庆的,周总理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穿的白色短袖上衣,看的时候就感到很奇怪,十月一日的北京怎么还那么热呢。
“文化大革命”期间,看得最多的就是八个样板戏,也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学校经常包场,样板戏里面的很多唱腔台词都能熟记和跟唱,多少年过去了,有不少至今还记得。“文革”后期解禁了一些电影,如《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等,当然也看了不少遍。我们那时还看了一些外国片,南斯拉夫《桥》的情节很感人,工程师为了打击德国侵略者,受命去炸自己设计的桥,工程师的心情很令人同情也更令人肃然起敬。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里,列宁的卫队长瓦西里有句口头禅:“面包会有的、房子会有的。”这也成为了我们遇到困难或难事时的口头语。朝鲜电影《卖花姑娘》可谓轰动一时,用万人空巷、人山人海来形容一点不为过,看过的人互相谈论,没看的人心急如焚。这部片子我们是到盐城看的,上冈不放,大家就到盐城去,很多人是骑自行车去的。看过后,大家都说伤心得不得了,说得最多的就是顺姬的苦。那天电影散得比较晚,没有班车回上冈了,要等的话也是路过车,估计也同样没法乘车,因为人实在是多。大家就一起步行回家,好在一路上人很多,一路上的话题自然只有一个,那就是《卖花姑娘》,就不知不觉地走了四十多里路回到上冈。
再后来去了上海读大学,学校附近的五角场只有一座电影院,到了周六,同学们一起去看电影,看的片子也忘了,但记得票价很低,只要一角钱。那时学校也会放电影,票价8分钱。在学校还看了很多免费电影,是作为研究成果看的。当时我们化学系里有个课题组专门研究硝酸银的替代品,因此系里经常组织我们观看他们用不同的替代品作显影剂、定影剂制作出的拷贝。这样的电影一般都是片断,一个盘一个配方,放映前,解说员会说明:准备放映的这个拷贝,显影、定影剂中的主要替代物的化学名称。由于长时间地看,眼睛都看酸了。真的,看电影有时也不是享受。
毕业后分配至北京,那电影看得就多了。最有意思的是在北京看露天电影。那时很多电影刚开禁,北京中直机关多、部队大院也多,这些大院星期六、星期天一般都会在广场上放电影。等到晚上,家家户户都会扶老携幼,自带椅櫈,一般人家都备有马扎,一是马扎平时放在家中收起来不占地方,二是在广场上也不显得太高,不影响后面的人看电影。到了星期六,很多人就打听哪个大院有电影看。有次同事们打听到有个大院放戏曲片越剧《红楼梦》,大家就相约同去,急匆匆赶到那里,人不少,但一点动静也没有,等,担心人家不放,走又担心一会就放,打听来打听去,大家决定留下来等,等了好久,真的放了,原因可能是好几个大院在跑片。到真的放了,有几个同事是北方人,她们一点也听不懂,我们几个南方人就把没有字幕的内容讲给她们听。她们很羡慕,我们很得意,实际上戏里的歌词,我们一句也不懂,只是连猜带估而已。这以后,莫斯科餐厅边上的电影院正式放映《红楼梦》,票相当紧张,是分配到单位的,票价5角,在当时还是蛮贵的,大家都认为我们几个南方人不会去看了,但我们还是去了,因为好多情节我们还没有搞明白哩,当然这里的原因我们是不会告诉她们的。
在大院看的电影中,有一部苏联电影,片名叫《在急转弯的时候》,这部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印象的电影,从片名到内容,都很叙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说教。故事说一个开双斗卡车的司机,第二天就要休假,很开心,连夜开车回家。当他经过一个急转弯时,先看到急转弯的标志,然后看到一个中年女士(是位记者),站在路边,卡车经过这个妇女身边时,该司机只能看到前面的车斗情况,后面一个车斗看不到,因为是急转弯。第二天,他就坐火车去休假了,在火车上,他听到广播员播出了寻找肇事者的公告,后来又看到了报纸,事故发生在急转弯的地方。于是他回忆起当时看到的那位妇女,似乎就是她遭遇了车祸,自己应该就是肇事者。经过激励的思想斗争,这位司机终止了休假的旅程下车返回,投案自首。当时他也曾有过侥幸心理,因为在事故现场发现了一个烟盒,而自己并不抽烟,但最终勇于承担责任的心态占了上风。他带着行李到检察机关投案,检察机关提取他的笔录后,让他回家,他还感到很吃惊。受伤的女士在医院抢救,她苏醒过来就向检察机关请求不要追究司机的责任,她认为自己的受伤不能怪司机,是因为自己站在了急转弯的地方,而司机开的双斗卡车,他一定是没注意到。在她的一再要求下,检察机关决定对司机免于处罚。后来这位女士因伤重去世,医生说如果早点送来医院就好了。还因为如此,烟盒的主人,一位轿车司机受到了处罚。原来双斗卡车的后车斗把女士刮倒后不久,有一辆小车经过,轿车司机下车察看,因为害怕说不清责任,没有施救,开着车子走了,匆忙中在现场拉下了烟盒。检察机关认定,如果他及时救助的话,这位女士就不会因失血过多而去世。因为怕承担责任,造成了更大的悲剧,检查机关以见死不救的罪名将他提起了诉讼。轿车司机成为这个事故中唯一受到惩罚的人。想到今天,我们常常会听到人们围绕见义勇为而发生的争论,我想,这部几十年前的苏联电影也许会给我们积极的引导与启示吧。
- 上一篇文章: 鲁迅为什么写《我的失恋》(聊备一说)
- 下一篇文章: 抗战期间美军坠机金桥保卫战追记(唐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