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备份栏目 > 建湖县志 > 正文

《建湖县志》第一篇之第三章乡镇

发布日期:2011/10/17 14:59:10  阅读:11026  【字体:
 
 
    县属乡镇根据自然区划习惯分为沿冈、内河、沿荡三个部分沿冈即上冈、冈东、草埝口一带,因这一带地区为古黄海海岸,原有三条南北走向的海岸沙丘从其间穿过,位于串场河东岸的沙丘叫头条冈,又叫东冈,位于沙汪头以南的沙丘叫二条冈,又叫中冈,位于石桥头南北的是西冈,又能叫三条冈。人们习惯把这一地区称之为沿冈地区。内河地区为县境内的腹部地区,其乡镇长有建湖镇、近湖乡、庆丰乡、高作镇、辛庄乡、钟庄乡、冈西乡、芦沟乡、裴刘乡。沿荡地区,位于县境内西部,射阳湖的东岸,其乡镇有建阳镇、荡中乡、蒋营乡、恒济乡、颜单镇、沿河乡。本章亦按此分切,逐一记述各乡镇在县境的位置、乡镇名称起源、土地、人口、工农业生产善及其特点。对一些古老乡镇的人文概况与历史变迁作适当追溯,一并记述乡镇以下的农村小集镇,乡镇政府驻地至县城距离以直径记述。
 
                              第一节  沿冈乡镇
 
    上冈镇  位于县境东部,地跨古海岸沙丘遗址东冈、中冈和西冈;地当串场河、黄沙港交汇处和通榆、建冈、冈合三公路连接点,是县境东部的水陆交通枢纽。南邻盐城市郊区,东与射阳县接壤。镇政府所在地上冈距县城22公里,土地总面积8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万亩,水域2万亩。1987年,全镇共有5个居委会,30个行政村,173个自然村,21435户,7490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号4976人,是全县人品最多的乡镇之一。镇办工业企业25农,街道办9农。乡办工业企业80家,村及村以下工业57家。
 
    市区上冈镇因位于古海岸沙丘遗址东冈的最高处而得名。上冈地带古临黄海,秦汉时已兴渔盐之利。从南唐起,为新兴场北部灶区。明初,新兴场于上风设便仓收盐,集市贸易由此崦兴。明代中后期盐法改制,实行民制、商收、商运、商销的政策,安徽歙县盐商在该镇设垣收盐,新安江商人利用盐商的同乡关系,来该镇经营店铺,上冈兴而为镇。上冈镇之名始见明万历年间编写的《盐城县志》。明清之际,海岸接涨,沿冈古灶地卤气渐消,盐灶陆续东迁范公堤外,垣商亦占用卤旺草茂的滩涂兴办商灶,垄断盐产。堤西报废灶地,经人民长期爽碱各青,宜稻宜麦。
 
    上冈旧有南北两海口,地处要冲。明盐城千户所曾设沙沟海口寨于大团口东备倭。清雍正十年(1732)又设巡检司署于该镇以维护治安。嘉庆九年(1804)新兴场盐课司署由新兴镇北迁上冈,文武坛庙,应制而建,典当、钱庄应时而设,上冈以了新兴场灶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太平天国战争期间,安徽歙县商人为避战乱一次迁入上冈经商的就达15家。彼此,徽帮商人在该镇的商业活动中占绝对优势,并建造了新安会馆以联乡谊。同治八年(1869),镇江商人来该镇设蛋厂,加工的半成品运交洋行出口,这是县境内与外资有联系的现代加工工业之始。民初废灶兴垦,上冈又成为旧制盐城最大的棉花集散市场。每逢花市,舟车云集,贸易繁荣。花市带动了其他商业的发展,人口增至2万多。民国4年(1915)该镇所产三伏酱油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奖。抗战前所建的沙明火力发电厂,是县境首创的电力工业。
 
    上冈镇先后为旧制盐城县上冈市与十四区行政机关驻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上冈地区已建有中共基层组织。抗日战争初期,地下党组织领导的上冈青年抗日救亡活动十分活跃,影响深远。民国27年(1938)4月下旬,日本侵略军首犯上冈,先后68天。日军兽行,惨绝人寰,街市、民居、工厂大部分被毁。次年秋,中共地下赏在该镇创建盐城县第一中学生实习团。民国29年10月9日,八路军五纵队某部首次解放上冈,建立了民主政权。次年7月下旬,上冈再度沦陷,时间长达4年之久,工厂倒闭,商店关门,人户锐减,70%的居民迁往农村避难。民国34年夏,日军撤离上冈,逃亡地主和漏网汉奸、恶霸拼凑的武装还乡团,向我沿冈地区的翻身农民反攻倒算。党领导武装农民进行反复辟斗争。次年夏,上冈再次获得解放,凋敝不堪的工商业才得以逐步复苏。1951年上冈由区属镇升为县属镇。1985年,前上冈乡与该镇合并。
 
    建国以来,上冈拓宽了旧街,增辟了南北大街,市区总面积达3.5平方公里。从50年代起,县属、市(专区)属部分企业,先后设在市区及其近郊,带动了这一地区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市区常住人口2万多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占一半以上。上冈地区地势较高,过去旱象“十年三遇”,50年代开始解决提水工具不足的问题,逐步实现旱涝保收。1987年农业收入3798万元,镇办工业总产值1137万元,乡办工业总产值634万元,建筑业年产值714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7046万元,人平均纯收入582.82元。其中棉花部首为全县各乡之冠。
 
    上冈地区历史上不仅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人文荟萃之所,晚清爱国诗人陈玉澍和当代已故的著名学者陈中凡的故乡即在此。
 
    草埝口乡  位于县境东北部,北与阜宁县接壤。该乡地跨东冈与西冈,土地总面积50多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29万亩,水域1.31万亩。乡政府驻地亓埝口距县城25.4公里,地当草埝河、串场河交汇处,通榆路穿街而过,水陆交通称便。全乡领属19个行政村,143个自然村,19543户,总人口出狂言7726人。乡办工业企业16家,村及村以下工业19家。
 
    草埝口得名于古防潮堰。该处往古临海,东冈为阻挡海湖的天然堤堰,留有缺口以行内水,故名潮堰口。后论转为草埝口。草埝口地区原为沿冈秦汉古灶地的一部分,境内多汉墓群。宋以来,为新兴场与庙湾场相邻处,明代后期草埝口已形成集市。清初,设小关营都司署于此,北与庙湾营业、南与盐城营对哨,小关营裁撤后,盐城营于此设小关汛所。北京政府统治时期,草埝口乡为旧制盐城25市乡之一,治所设草埝镇。大革命时期,该地建立中共草埝口沾上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1928年,中共阜宁县委在大唐庄成立,不久,成立草埝和大唐庄党支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草埝街和上冈镇一样,几经拉锯式的战争,遭到严重破坏。建国后,医治了战争创伤,市场面得到恢复和发展。
 
    草埝口乡在县境内农业区划上东部为沿海垦区,中部为沿沿冈农业区,西北部为低洼地圩田联区。西部易涝灾,中部易旱,东部原为海滩薄地。解放以来,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逐步解决了提水工具不足的问题,结束了长期处于“望天收”的状态。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4958万元,其中种植业占40%,林牧副渔业占13%,工业占23%,建筑业占18%,运输业占6%。其中建筑业产值902万元,居全县乡镇建筑业之首。同年,全乡人平均纯收入521元。
 
    冈东乡  位于县境最东北,与射阳县毗邻。因其地处沙冈之东,以地望名乡。乡政府驻地大缺口距县城28公里。土地总面积70多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59万亩,水域2.75万亩。全乡共16个行政村,152个自然村,9978户,总人口38954人,乡办工业14家,村及村以下工业16家。
 
    冈东地区类属沿海垦区,成陆较晚。明中叶以后,卤旺草茂的滩涂开始形成,原来位于串场河西的盐灶陆续移至该地。新兴场坦商亦于此广辟商灶,与盐民争利,并筑黄沙堆放以障海潮。清嘉庆年间,上冈宋姓盐商挑黄沙河运盐入垣,黄沙堆灶区一剖为二,因其位于黄沙河之北,又名北黄沙灶,是新兴场“北七灶”的灶点之一。清末,淮南盐滞销,灶民相约私垦,种植零星杂谷以存活。民国初年废灶兴垦,灶民仿效棉垦公司,挖沟抬地,爽碱植棉,颇见成交,成为县境最早的棉花基地。
 
    建国以来,“大雨过后白汪汪,太阳一晒冒盐霜”的大批海滩薄地被开垦出来,随着农田水利的兴建,土壤的不断改良,已成为稻、麦、棉咸宜的两熟地。60年代以后,粮食全部自给。1987年粮食总产3.15万吨,平均亩产400公斤。棉花总产918吨,产量居全县各乡第二位。农村经济总收入3885万元,其中农业占66%,工业占20%,其他行业发稿占14%。人均纯收入474元,略差于其他乡。
 
                              第二节  内河乡镇
 
    建湖镇  见第一章第三节县城。
 
    近湖乡  位于县城建湖镇四周,全乡土地总面积80多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55万亩,水域2.1万亩。36个行政村,260个自然村,19665户,总人口6781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602人。乡办工业企业35家,村及村以下工业100家。与县城毗连的近湖、长沟、镇南、太平、裕丰、建港、镇北、桥东等8村为县城规划区,不少县属企业单位分布其间,带动了当地农、工、商、运输和饮食服务行业的发展。1987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2742万元,成为全县第一个生产总值突破亿元的乡。其中工业占总产值的55%,委员会业占23%,事业占6.2%,建筑业占3.1%,运输业占5.4%,其他行业收入占73%。粮食总产、乡办工业总产值、村及村以下工业总产值均居全县首位。村办的建湖皮鞋二厂,是苏北地区最大的皮鞋生产厂家,名列全省明星企业。农机配件厂所产IIJ245旋耕刀在市场上供不应求,1987年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称号。该厂又是全县乡办企业中唯一的与外商台商合资经营的企业,外商台商共投资40万美元。该乡的古基寺、汤碾为古老的农村集市,前者地当盐益公路,后者居东塘河西岸,水陆交通称便,集市贸易较为活跃,严桥村的前李府,是1940年重建的中共盐城地下县委的机关驻地。
 
    庆丰乡  位于县境中部偏东,东西夹西冈河与东塘河,南北夹皮汊 河与黄沙港(原北沿河西段),乡名绷起于周长83华里的古庆丰堤。乡政府驻地马庄距县城12公里。盐益公路、建冈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土地总面积近9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2万亩,水域2.33万亩,是全县地地面积最大的一个乡。全乡共有42个行政村,286个自然村,16235户,总人口63423人。乡办工业24家,村及村以下工业42家。
 
    该乡的老集市南有东洪桥,北有廖家庄。1957年以后马庄因系乡政府、公社驻地而形成集市,取代了廖家庄和东洪桥。80年代以来,马庄的集镇建设步伐加快,已形成2华里的传真市。建材、纺织、机械、塑料等骨干行业分布其间,文化、娱乐、教育、卫生、交通设施渐趋完备,市场日益活跃。
 
    198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1822万元,也是工农业生产总值突破亿元的乡。其中农业收入占51%,工业收入占32%,建筑运输业收入占9%,商业饮服业等收入占8%。人均纯收入708元,居全县各乡的首位。
 
    庆丰旧名十八团,十八团马戏历史悠久,享誉大江南北。十八团又是已故当代名人乔冠华的故乡。抗日战争时期,敌伪在十八团境内建立大小据点8个,敌我斗争十分激烈,是全县著名的济南区。马庄西侧建在华中鲁迅艺术学院殉难烈士纪念塔,著名的军事题材作家丘东平、戏剧家许晴等烈士的忠骸就埋葬在塔后。
 
    高作镇  位于县境内西北,西以戛粮河与阜宁县分界。镇政府驻地高作镇,东临西墉河,距县城12.5公里,60年代已有公共汽车直通县城。
 
    高作镇是县境最古老的村庄之一,得名于唐代建筑高作寺。寺名据传缘起于监人尉迟敬德对建筑工程的赞语:“高作。”高作,意为高超的匠作。寺前有河,名高作河,河名首见于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明清之际,该镇已形成集市。到了本世纪初,已发展为有300多户人家及大小50多家商号的集镇。建阳立县后,县政府和县委机关就驻在该地的西北厢一带。当时的高作地区是推行新政,进行民主改革,开展大生产运动的示范区。高作镇长也先后成为区、公社、乡政府的机关驻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集镇建设的步伐加快,农工商经济日益活跃,1987年高作乡改置高作镇。
 
     该镇土地总面积5011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76万亩,水域1.7万亩。2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78个自然村,13165户,总人口4443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只占3%。198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986万元,其中农业占58%,工业占19.5%,建筑业占18.4%,商业、饮服业和其他收入占3%。人平均纯收入535元。
 
    辛庄乡  位于县境最北部,西以射阳河,北以马泥沟与阜宁县分界。乡政府驻地辛庄距县城20公里。土地总面积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65万亩,水域1.3万亩。全乡共有22个行政村,219个自然村,9927户,总人口34981人。乡办工业企业17家,村及村以下工业47家。该乡在县境农业区划上属低洼圩田联区,解放前经常发生涝灾。60年代大兴农田水利,建成18个圩区,排灌能力逐年加强,一熟水田全部回旱为稻麦两熟地,粮产大幅度提高。80年代以来,农工商经济日益发展。1987年粮、棉单产均居全县各乡首位。农村经济总收入4359万元,其中种植业占53%,副业占6.7%,工业占22.3%,建筑业占12%,其他行业收入占6.5%。人平均纯收入664元,居全县各乡第二位。该乡西部的朦胧宝塔,建于北宋初叶,是县境内唯一幸存的古代建筑。塔南朦胧小街系明代盐城的集市遗址之一。
 
    钟庄乡  位于县境中部偏北,东西夹两墉 河,南北夹夹荡港(黄沙港西段)、油葫芦港。乡政府驻地钟庄距县城9公里。土地总面积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万亩,水域2.1万亩。全乡共有27个行政村,267个自然村,13016户,总人口42597人。乡办工业企业12家,村及村以下工业25家。该乡马庄是个有200年以上历史的集镇。钟庄地区地面真高在0.9~1.5米之间,是典型的低洼圩田区。过去每逢水年易成涝灾。60年代以来,增挖了沟河,建成了涵、闸配套的圩区18个,133座排灌站,一熟水田全部改制为两熟田,复种指数大提高,宜稻、宜麦、宜棉,旱涝保收。1987年粮食总产4.46万吨,单产421公斤,为解放初期的2.7倍。同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769万元,其中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59.1%,工业占23.1%,建筑、运输业及其他行业收入占17.6%,人平均纯收入589万元。该乡的海南中学始建于20年代初,建阳立县后改为县立中学,战争年代先后造就了一大批革命人才。80年代以来,该乡在教育行政管理的改革和创新方面,已引起省内外教育界的注视。
 
    冈西乡  位于县境东北沿冈地区之区,乡因地望得名。乡政府驻地西吉庄距县城14.5公里。土地总面积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97万亩,水域1.9万亩。25个行政村,211个自然村,11732户,总人口40174人。乡办工业企业12家,村及村以下工业25家。该乡地面真高平均产只在1.2米左右,西北部只有0.9米左右,是全县出名的“锅底洼”地区,过去每遇水年必成涝灾。60年代以来,加强了农田水利建设,建成了13个自然圩区,28座排灌站,沟渠堤闸配套,一熟水田改为稻麦棉咸宜的两熟地。198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446万元,其中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52.7%,工业占20.4%,建筑、运输业占8%,其他行业收入占18.9%,人平均纯收入535万元。
 
    芦沟乡  位于县境东南,得名于境内的芦沟河。乡政府所在地大崔庄距县城9公里。土地总面积4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83万亩,水域0.97万亩。20个行政村,131个自然村,8283户,总人口29025人。乡办工业企业16家,村及村以下工业20家。198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549万元,其中种植业占总收入的40%,林牧副渔业占24%,工业占28%,建筑、运输等业占8%。人平均纯收入555元。该乡大崔庄在1941年春天曾是华中局机关报——《江淮日报》的驻地。同年,陈毅将军介办并由陆璀主持盐城县中学生夏令营营地就设在该乡的芦沟寺及其附近,美国记者希浦夫妇曾来营地参观。
 
    裴刘乡  位于县境东南,南邻盐城市郊区。乡政府驻地裴刘庄距县城13公里。土地总面积近3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97万亩,水域0.7万亩。15个行政村,108个自然村,5974户,总人口21116人,是全县土地面积、人口比较少的一个乡。乡办工业企业12家,村及村以下工业26家。198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809万元,其中种植业占34%,林牧副渔业占11%,工业占39.2%,建筑、运输等业收入占15.8%。人平均纯收入529元。
 
                             第三节  沿荡乡镇
 
    建阳镇  位于县境西部,地当射击阳湖东岸。镇政府所在地建阳傍建港沟北岸。市区距县城5公里,水陆交通之便仅次于县城和上冈。建阳早在宋代已成村落,是当时盐城四乡之一——长建里的中心地带。明万历年间扬州推官李春督浚戛粮河(《行水金鉴》作戛粮河。唐注:当作戛娘河。)、建港沟(《读史方舆纪要》作建阳河)后,建阳地近两河入射阳湖口,往来舟楫渐多,集市随之形成。建阳成镇约在清初,其各首见于《大清一统志》。镇郊周庵冶炼业兴于明代,所铸镵头、犁铧,行销苏北里下河州县,享誉数百年之久。太平天国战争期间,丹徒籍商人迁至该镇经商者八、九家,批零兼营业,获利颇丰,本地富户也争相投资经营商业,清末全镇共有大小商号200家,列名于旧制盐城八大镇,先后为盐城县建高市和第六区行政机关驻地。建阳立县后,县境东南敌伪据点林立,境西射击阳湖地带既有敌伪据点,又有国民党顽固派军队驻扎,建阳成为县境南北的唯一通道。为防敌伪占领,瓦屋全部拆除,填河筑坝,占领和反占领的斗争几经反复,街市残破不堪,商业日渐凋敝,直至抗战胜利,市面才得以恢复。从1957年起,先后为乡、公社机关驻地。80年代以来,集镇建设速度加快,工农商经济日益发展。1983年复设建阳乡,1987年改设建阳镇。
 
    全镇土地总面积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98万亩,水域2.4万亩。领属1个居委会,29个行政村,217个自然村,13778户,总人口5011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占14.23%。镇办工业企业26家,村及村以下工业28家。其中建阳织布厂年产值近500万元,水泥厂年产值300万元。建筑业年产值500万元以上。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8345万元,居全县乡镇第三位,镇长办和村办工业产值和粮食总产均居全县第二位。人均纯收入636元。
 
    建阳地区历史上人文荟萃。建阳镇是宋末民族英雄陆秀夫的故里。陆秀夫读书处和明景忠书院遗址就在市区内。射阳湖畔有明英宗隆庆公主的望湖台遗址。该镇的交睦庄和顾庄是有300年以上历史的农村集镇。
 
    荡中乡  位于县境最西部,西与阜宁县相望。因其地处射阳湖东北部的芦苇荡里,故名荡中,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1公里。土地总面积只有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0.35万亩,苇地0.99万亩,余为水面。7个行政村,15个自然村,2223户,总人口7321人,是全县面积最小和人口最少的一个乡。该乡耕地多半集中在李庄和东西尤庄,其中不少一部分是70年代围垦出来的。该乡建置始于1962年,它是以前建阳公社部分农业队和县供销社荡中养殖场为基础,吸收全县分散的渔业队组成的,初名荡中淡水渔业人民公社,1983年改设荡中乡。现该乡共有农业劳动力1619人,渔业劳动力1222人,工业劳动力只有200人左右。1987年全乡共产粮食3436吨,棉花465吨,苇草1440吨,鱼、虾、蟹1058吨位。乡办工业总产值312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866万元,人均纯收入489元。
 
    蒋营乡  位于县境西南,射阳湖东部,地当盐城、扬州、淮河阴三市交界处。乡政府驻地蒋营距县城16公里。土地总面积约7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69万亩,水域4.76万亩,水域面积居全县之首,盛产“稻麦柴蒲藕,鱼蟹鳖蛋虾”。全乡有23个行政村,138个自然村,10113户,总人口36995人。乡办工业企业19家,村办工业23家。
 
    蒋营地区,早在秦汉时已兴耕稼和渔取。今日的苇荡,就是古代宜稻宜麦的溪田。明清之际因淮黄屡溃,溪田联沦为湖荡。蒋营中部在明代为盐城千户所军户的营业田之所。清初废置,但蒋介石营之名沿用至今。清代中叶已成为集市。抗战前有大小不一商号40多家。日伪占领期间,商业遭受严重破坏,直至50年代后期成为公社驻地后,市面开始逐步恢复。
 
    该乡地势低洼。自60年代以来,大兴农田水利,广积自然肥料。70年代后期,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积极推广先进栽培技术,出现过广为传颂的“十里现场”。粮食产量持续上升,单产居全省之首。1979年,省内外至该地参观学习的达万余人次。1987年粮食总产3.23万吨,棉花862吨,苇蒲3355吨,藕1870吨,后两项产量历来是全县之最。同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099万元,其中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49%,工业占27.4%,建筑、运输等业收入占23.6%。人平均纯收入545元。
 
    该乡西部的沙庄,系伸向射阳湖心的小岛,岛端九龙口自然景观优美宜人,已辟为市、县游览点。该乡北部收成庄,系古代城堡遗址。赵家舍的五谷树,树龄200年以上,春花夏果,形似稻梁菽黍稷,故名。
 
    恒济乡  位于县境西南,濒临射阳湖。与汉代射阳县古城射阳镇(今属宝应县)隔水相望。乡政府驻地孟庄距县城19公里,土地总面积近7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15万亩,水域4万亩,水域中苇地1.9万亩,水域面积仅次于蒋营乡,居全县第二位。全乡17个行政村,81个自然村,9418户,总人口34588人。乡办工业19家,村办工业17家。自然村中“袁孟十三庄”古老而著名。西、南两面临湖地带庄舍相连,蜿蜒曲折似“十里长街”。湖上自然景观四季多变,风物宜人。传统土产有鸡头(芡实)、菱角、荸荠、莲藕、柴蒲等。鱼虾蟹年产量600吨左右。土改前这一地区地不贫瘠而贫富悬殊特别大,穷人特别多。13个大的自然村庄中,苗、骆二庄穷得尤为出名,不到百户人家,就有30多家讨饭。土改时,当地就没有“浮财”可分。土改后,广大农民基本生活虽有了保证,但“茨菰瓜菜半年粮”的善长期未得到改善。60年代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提高了排灌效益,一熟水田全部改为两熟制,复种指数大幅度增加。70年代大面积围荡造田,粮产大增,生活水平有了改善和提高。80年代农工商经济全面发展。1987年粮食总产2.7万吨,苇蒲1624吨,茨菰、荸荠、藕2282吨,鱼虾蟹555吨。工业总产值2380万元。其中乡办网绳厂年产值300万元以上,产品行销省内外及东非国家。农村经济总收入4630万元,人均纯收入570元。
 
    颜单镇  位于县境西南,与宝应县湖荡毗连。镇政府驻地颜单庄距县城12公里。土地总面积60多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35万亩,水域2.6万亩,水域中含苇地0.84万亩。21个行政村、160个自然村,10295户,总人口3416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9.2%。乡办工业17家,村办工业20家。颜单庄是个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小镇,建阳立县以来,一直是区、公社、乡的行政机关驻地。1987年颜单乡改设颜单镇。乡办骨干工业有水泥、砖瓦、缫丝、化工、食品等。颜单食品厂的江寿牌挂面被评为部优产品,行销国内外。198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32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37.8%,工业占44.9%,建筑、运输业和商业等占17.3%,乡办工业居全县第四位。人平均纯收入621元。境东南楼夏庄紧傍西塘河,水陆交通称便,是县内古老集市之一。虹桥、走马沟亦是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农村集市。
 
    沿河乡  位于县境正南,与盐城市郊区隔盐河相望。乡因河名(“盐” 字后省写为“沿”)。乡政府驻地东夏庄亦系百年以上的街集,其地距县城11公里。全乡土地总面积70多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27万亩,水域2.9万亩。水域面积居全县各乡第三们。29个行政村,225个自然村,16162户,总人口45044人。乡办工业企业15家,村及村以下工业27家。全乡地势低洼,地面真高只有1.2米左右。西南大、小黄土沟一带濒临射阳湖,地面真高只有0.9米。60年代前大雨易涝,是全县出名的“锅底洼”地区。60年代以来,机电灌溉能力提高,一熟水田改为稻麦两熟,70年代大面积转荡造田,粮产大幅度提高。80年代乡办工业有了发展。在确保粮食稳定增长的前提下,积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不断发展创汇农业,已种植蔺草600亩,成为苏北里下河地区唯一的蔺草生产基地。还开发了以蔺草为加工原料的新产品——榻榻米地席和壁席,畅销日本,效益可观。198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267万元,其中农业点总收入的51%,工业占27.6%,建筑、运输业占15.9%,其他行业收入占5.5%。人均纯收入522元。
 
附录:若干河道地名考
 
    县境地名多以姓氏或姓氏加地望命名,其次则以地形、地物水圭命名,再次则以盐灶、寺庵、兵防、屯垦命名。《若干河道地名考》选录一些典型地名并作必要考述,按自然区划分目,每目首列该区划的典型地名,藉以反映这一区划的地名共性与地貌变化情况。有关地名属性相同而异处的,一般于先列的条目下一并记述。
 
    一、沿冈地名
 
 
    仓冈  上冈镇西北,西冈之上,因仓姓居多而得名。
 
    沙旺头  位于上冈镇西,中冈北端,又多沙地,名本此,今作沙汪头。
 
    龙开汪  地近沙汪头。原为平沙,飓风卷走沙土,形成汪塘,人们以为龙尾所扫,故名。
 
    大团  上冈镇东南。沿冈地带在秦汉时已兴灶盐之利,故这一带地名多与盐灶有关。明以前实行团煮,每一盐亭不少于20家灶户,合用一副铁盘轮煮,故团煮的“团”,也是盐亭的代称。大团、小团、新团、七团半等地名均由团煮而来。
 
    东冈灶  明代中后期,坐场收盐的场商自办商灶,招丁煎盐,改用成本低于铁盘的锅(唐注:,piě,煮盐用的浅敞口浅锅,今用作地名多简写为“丿”)。盐务街门也集资商灶,改用锅,每副锅配给草荡303亩,办盐供引,团煮之制遂废。东冈灶系东冈的灶点名。陈灶锅、二锅、沈唐灶、王家灶等原皆灶点名,今作地名。
 
    二十引  冈东乡西。清代新兴场盐课司团分配给灶民的草荡按13亩办盐1引(纳盐、行盐的重量)计算,每引依率计征灶课银7厘,“二十引”就是20个13亩。已垦灶地称引田或灶田。沿冈地名凡带“引”字的,均由“盐引”面来。
 
    大包场  上冈镇市区地名。清代中叶以后,上冈有七家盐商坐场收盐,按司马秤(较当时市秤大23%)120斤装包储运。其中一家单放一处叫小包场,其余六家合放叫大包场。
 
    北沿河  河名兼地带名。北盐河古称廖家港(与今廖家港同名异处),明代中叶海岸东称,该港向范公堤外延伸,形成自然河道,其下游即今射阳县境内的海河。自此堤内旧河改称上冈河,堤外新河名廖家沟。清嘉庆年间新兴场盐课司署北迁上冈后,止冈河改称北盐河(后“盐”字省写作“沿”),今为黄沙港中段。
 
    大缺口  冈东乡政府驻地。清道光年间,上冈盐商宋道勋在串场东辟黄沙灶,四周筑堆以障内水与外水,名黄沙堆。每逢夏秋多雨季节,内河行水速度因黄沙堆之阴,颇受影响,堤西农田易涝。北盐河两岸农民群起抗争。直至同治初年,始由盐城县知县会同新兴场场大全公断,在黄沙堆北段开大、小缺口两处,两缺口遂作地名。
 
    黄沙港  清光绪年间,近冈盐灶因堆高海远,卤气渐消,宋姓盐商于新淤滩涂续辟了四个移煎点。海远途遥,再用车(唐注:,tuó,车,本指兵车,这里当指专门从盐场运盐的车。)运盐入垣实为不便,便独资挑浚运盐沟河,名黄沙港。废灶兴垦后,经刘启佑、马玉仁先后倡导,拓宽浚深,蓄汇兼筹。1973年国家兴办黄沙港工程,上游北盐河、夹荡港一并浚深,统以黄沙港称之。
 
    大团口  东冈旧有海口三处:南端为大团口,位于大团古灶点。因地当古沙沟(今名南草埝河)原名沙沟海口。后因海岸东移,沟身下游古洋麻港形成,此品遂废。中间叫上冈口,位于今上冈镇北坝,明代中叶于此设闸控制内外水。北端叫草埝口(详《乡镇》)。清乾隆年间北穿(串)场河浚通后,于河东设上冈、草埝二闸,设闸官署管理两口。其后海岸东迁,口废,今作地名。
 
    沙沟营 地近大团口。明代中叶,内犯的倭寇常在沙沟口东的古洋麻港登陆。盐城千户所于此设沙沟海口寨备倭,春汛秋还。沙沟营地名本此。
 
    川洋  冈东乡境,明以前原为浅海,其后形成滩涂,多自然港汊,人们多冠之以洋名,如大洋、小洋、西洋、川洋。洼滩则称为大洼、小洼,洼地滩高处则称为大洼地脊、小洼地脊,今多作地名或村名。
 
    学滩厂  上冈镇东。清嘉庆年间新兴场盐务衙门北迁上冈,按“逢场立社“的惯例,建文、武庙,传神孔子、关羽,镇东的公樵地收作庙产,供作春秋二祭费用。余额部分作为兴办义学之用,故称之为学滩厂,意为学产地。民初废灶兴垦,北七灶灶民与张謇所创大纲公司为灶地产权争讼连年,灶民胜诉后,抽出部分灶地作为办学基金,有南、北大学滩,今与学滩厂均为地名。县境乡镇旧时均有学产,名曰学田,有的作地名或村组名沿用至今。
 
    五里墩  位于上冈镇北五里,故名。此墩为明代备倭报警的烽火墩,原名烽墩。
 
    铁屎湾  其名首见于明万历年间两淮巡盐御史陈煃所著《治水或问》。位于上冈镇西河湾上,地多炉渣,故名。就地望与地物讲,当为铸造煎盐铁盘或海船铁锚的作坊遗址。后附会为唐薛仁贵征辽东的造船之所,南辕北辙,纯属附会。
 
    朱家墩  草埝口西南土山,原为明代备倭烽堠(哨所)遗址,后有朱姓坟墓葬其上,称作朱墩。
 
    宋楼  位于西冈河东岸,清道光年间,盐商宋道勋(宋小郎)建楼屋于此,故名。
 
    民灶沟  位于宋楼东。清代中叶,当地灶民为防宋家老圩的业主继续侵吞东部民灶灶地,挖沟以明民地、灶地经界,取名民灶沟。今村名明照即“民灶”二字演变的。
 
    玉溪乡  宋楼南,今新光村境。这一带古称玉溪乡,位于中、西沙冈之间,地多沙,中有细络,含水清冽甘甜,名沙水。当地人截竹引之,涓涓细流,不舍昼夜。与在今盐城市交警的旧制甘露乡的沙水比美。近代以来,沙水不复见。
 
    界牌桥  位于西冈河南段。旧时河东为新兴场灶地,河西为盐城县民地,立有石界牌,桥因牌名,今作地名。
 
    考场  位于草埝口河北。清初设小关营业于此,此处原为营业兵操场。每年淮扬镇秋操前,该营在操场考校武艺,挑选优秀者参加秋操,当地人讹称为考场,以讹传讹,今作地名。
 
    唐营  草埝口南。该处在明代为盐城千户所的军户营业田联之所(详见第三小节官庄条)。开初,屯长为唐姓。境西蒋营之得名,亦类此。(唐注:蒋营,一说因明代将军蒋忠驻扎而得名。)
 
    马厂  仓冈东南,原为明牧马草场所在地,故名。明永乐年间,改养马于官为民间合养,计岁科驹,减其钱粮,免其徭役。当时盐城有九马厂,每厂有草场地十数顷不等,其中有四座马厂在今县境。一在仓冈,因地近新兴场灶区,名新兴厂;一在沙村荡西北,叫长兴厂,其的马厂河亦因此得名。一在颜单庄北,西虹桥南,叫广牧厂,又名南马厂。一在建阳镇东,地当古新安墩(已湮平),故名新安厂。该处地当广牧厂之北,故又名北马厂。后因养马成为民害,改征折价解交兵部买马以代纳驹。草场垦为粮田,马厂遂沿作地名。
 
    二、内河地名
 
    萧家荡  东塘河两岸古为沼泽地带,自然港汊 纷歧,苇荡草滩毗连,野兽出没,水鸟栖息。后经垦发,高者曰垛,低者曰荡。可耕可牧,可渔可猎。明代盐城县向朝廷进贡的白天鹅、鸿雁、鹚(鱼鸦。唐注:即鸬鹚,鱼鹰,建湖一般称为鸦。,lǎo。)、獐、貉、山羊皮张、翎毛等方物大半出其间。以后行“围田障水”之法,大部垦为农田基本建设,滩荡面积日窄,野生动物多绝迹。萧、符、张、傅、吴、谷、野鱼、黑鱼、牛耳、观音、十顷、夏庄、瓦荡、东荡、北荡等苇荡到了明清之际已多半淤为平田,荡名也多作为地名。
 
    汤碾  近湖乡村名。县境往昔多产稻米,南销通泰,北及淮涟,碾砻业较为发达。故像汤碾、吴砻坊、碾基垛等这类与碾砻业有关的地名,全县不下数十处。
 
    垛头铺  芦沟乡南面,今名大头铺。明代递铺名,东接冈门铺,西接走马沟铺,负责传送淮安府和盐城县的官府文书。明清之际铺废,遂作地名。
 
    埝头  辛庄乡地名、村名。古设土埝于此,水年开坝行水由射阳河入海,旱年闭之蓄水,并阻海潮倒灌,原名侍其汊埝,埝头之名,本此。
 
    曼塌仑  埝头东。明初,苏州移民来该处落户造屋。吴语以草泥涂墙叫曼塌仑。土著居民听而觉怪,遂以其音呼其地,外而成为地名。后有好事者取“牡丹林”三字呼其地,今杂用。
 
    界沟  高作镇北境,全称盐阜界沟。清雍正九年(1731),盐城县划出19个里给新设的阜宁县。此段原无河流作界标,新开沟河以分界,今为河名兼村名。
 
    长北滩  高作镇西北地域名。原为无名滩地。明代中叶,瓦屋庄王姓苏州移民后裔来此垦荒。因其地位于长建里(今建阳镇一带)之北,故取此名。
 
    标地  在高作镇东首。元末,江北到处田联荒灶废。明统一全国后,为了尽快恢复江北经济,强移苏州、松江等府之民以实淮扬凤滁诸府。移民至新地入籍后,有的分配给草荡为灶户,有的分配给无主荒地耕种。插草为标以明地界,称为标地。县境标地之名保存至今的沿有数处。
 
    院道港  草埝口乡西,初为河名,今为地名、村名。该处颜庄系明宣化府都督、骠骑将军颜彪故里。成化十一年(1475)颜彪卒,明廷遣侍郎俞钦、主事陈谟臻奠。盐城县地方为迎接钦奠,特发人伕疏浚颜庄至东塘河的河道,以利钦差行舟。因侍郎位列部院,故此港改称院道,即今草埝河西段。
 
    三官殿  院道港西。原为道观,一名大云山,后为佛寺,今作地名。县境内河地区的三元宫、观音阁、古基寺、庵墩、和尚舍、和尚沟浜等地名均与寺观或寺产有关。
 
    油葫芦港  辛庄乡、钟庄乡界河。俗称北塘河。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作繇葫芦港,光绪《淮安府志》作油葫芦港。庞友兰《阜宁新志》言此港为明英宗驸马都尉游泰(交睦庄即其故里)所开,原叫游驸马港,后讹传如今名。录此存疑。
 
    荡杨庄  钟庄乡东南。旧为汤杨二姓村庄,名汤杨庄。后地方文士更名荡漾庄,取意“湖光荡漾”,近写在今名。
 
    涔庄  荡漾庄河西。该处为盐城永宁寺庵田,其地旧多井,井水深涔,故名。一说该处地势低洼,连续下雨,积水成河,叫“涔”,并录备考。(唐注:涔,在建湖当地不读cén,而读作zàn,似否与“暂”有关,因为久雨而成河,天干则河涸,后来或是因为“暂”字不吉不雅,故改写为“涔”,此为臆测,聊为启发。
 
    花园  近湖乡村名。传为清初当地巨富郭玉仙故宅的园苑。郭为了方便出嫁的女儿归宁父母,独开了一条河道,取名女儿河,今其名仍存。
 
    武陵沟  近湖乡西南河名、地名。为顾姓地主生产沟。武陵是顾姓的郡属和堂号,沟名本此。
 
    前、后李府  县城南郊,明代为李姓官员私宅,故名。
 
    冯秀沟  建阳镇东南,原为河名,今并作地名。明代称有钱人为“秀”,如称沈万山为沈秀,张百万为张秀。此沟为冯姓财主所开,故名。
 
    走马、晏荡沟  河名,地域名。明以前建阳镇以南十数里地区无沟河,地势坦荡,一马平川。明代中叶才开了一条南北流向的生产河,地当南北两马厂之间,取名走马沟,意为能跑马。清代于其东一里处又开了条平等河,相应取名晏荡沟,意为坦荡无阻。因其地势高于他处,人们又习惯以“西高田作为地域名。其后,两沟之间又开了两条横沟,名南、北闸沟,兼作地名。
 
    憋气沟  走马沟街南面。往昔走马晏荡沟一带,夏插时每每河干见底,经常发生引水争端。某业户为与乡邻憋气,独开了一条引水色,故名。
 
    七里  颜单镇村名,地当明代淮安府至盐城驿道,旧有庵寺施茶供过往行人。因其地东距唐桥渡七里,西距走马沟递铺七里,故名七里茶庵,后单作地名。
 
    沈韩庄  七里村南。该庄系清顺治戊戌科进士沈汉故里。沈改变后人称沈汉庄(光绪《盐城县志·舆图》),其后有韩姓人家迁入。“韩”与“汉”为一音之转,遂衍称为沈韩庄。
 
    梅塘村  地当梅澜河、西塘河之间,昔为乡名,今为村名。
 
    蛮子庄  走马沟西。明初苏州移民在此落户,因操吴语,土著居民称其为蛮子,庄名本此。
 
    陈堡、中堡  近湖乡境。昔为地主庄园,设有转河、栅栏以御匪患,故名曰堡。蒋营乡的前堡、后堡之得名亦类此。(唐注:建湖方言,这里的“堡”读为去声。
 
    庆余村  芦沟乡村名。土改前该地毛家舍26户130人,人均不足3分地。寒冬时多半外出讨要。土改后自给有余,更名庆余村,以示不忘翻身。
 
    三、沿荡地名
 
    九里  恒济乡东南,昔为荡名,今为地名、村名。县境西南濒临射阳湖,明、清盐城地方志多以马家荡作为射击阳湖的代称。该项湖萦回300余里,湖荡毗连,旧有“马家荡八八六十四荡”之说。其中分布在今县境的有刘家荡、沙村荡漾、鸽子荡、九里荡、沙庄荡、后堡荡、新阳浦等,今多半作为地名。九里荡古称九里泽,因其东距黄土沟、西距射阳故城(今宝应射阳镇)均为九里,故名。
 
    九龙口  位于射阳湖湖区。九条小溪从南、西、北三个方向汇流于此,故名。
 
    梁泽  射阳湖东岸,古湖名,明代始淤垫成陆。湖名沿作地我。
 
    亥子河  位于古集市常盈庄西。古代农村集镇隔日为市的叫亥市,河因市名,后衍称亥子河。
 
    官庄  明代淮安卫盐城千户所兴屯营田的处所。盐城千户所共有沙尘暴旱屯田380顷,分为350分,分配给世代为兵丁的军户及军余(编外兵丁)承种,岁交地方政府钱粮外,向千户所纳租谷若干。旱田分布在沿冈地区(如唐营),水田分布在射阳湖沿岸。清初废除前明军户制度。军屯改为官屯,由地方政府招佃领种,名官田庄,后省称官庄,进而作地名。其中以建阳西南的官庄田亩最多,跨地相当今坚持、职工、二桥、建设、古荡等村。其处的东官庄、西官庄、官家桥、官沟头、官家头、官路沟等地名皆由官主城而来。清末,官田有的变价出售,有的改作学产。颜单镇的官庄村之得名,亦类此。
 
    千铺沟  建阳镇西,地因沟名。沟为明代盐户所某千户受委督浚的,故原名千户沟。“户”与“铺”为一音之转,遂讹称为千铺沟。进而附会为清初盐城知县武破地方“风水”,用千把铺锹开成的。沿河乡马埝庄北旧有河名李千户沟,类此。
 
    鬼桥口  官屯西南旧有荡名古荡,荡南有桥名古桥,桥南旧为乱坟场(义冢)。“鬼”与“古”为一音之转,遂讹称为鬼桥口,古荡今作村名。
 
    鬼吹箫  颜单乔舍村。旧为坟场,故名。今改名新村。
 
    古汊由  地近新村。原名古汊浟,后改称古汊由。“由”作“头”讲,意为古汊河的河头。
 
    漕沟  古汊由南。明代盐城的漕粮有一部分指定到宝应水仓交纳,此河为运漕水道,故名。明万历以后,此道废。今双漕村就得名于东西两漕沟。
 
    椁尚  颜单镇赤旗村。传为明代总兵颜玉埋棺之所,棺外有椁,故名。
 
    千杨庄  颜单镇官庄村。一说该庄旧有千棵杨树,故名。一说为明代杨姓千户的庄园。该庄与大小官庄(详官庄条)毗邻,后说本此。
 
    马鹿垛  颜单镇马武村,往昔其地牧养过马鹿,故名。
 
    楼夏庄  颜单镇东南,傍西塘河西岸。明嘉靖年间有个名叫夏雷的文士,屡试不第。后于家园河西构造楼屋一所,读书其上,取名卧薪楼,以示卧薪尝胆博取功名的决心。夏雷后在进士,授长沙知府。夏姓子孙分居河两岸,人称河东为东夏庄,河西楼屋所在曰楼夏庄。
 
    新阳村  建阳镇西南古村名,今仍沿用。因其西为新阳浦故名。村西旧有东岳庙(一名泰山寺),习谓西阳村,进而作为寺庙的代称,今作地名。
 
    官渡  建阳镇西,地当建阜界河戛粮河上游,旧为渡名,今作地名。旧时该处在盐城县至淮安府城的官道上。有寺僧化缘购田作渡产,来往行人免费乘渡,又当官道,故名。
 
    收成  新阳村南。旧的盐城地方志及光绪《淮安府志》均以之为汉盐渎故城所在,故有收成原名首城的传说。近年盐城市郊区发现秦汉官署遗址否定了旧说。(唐注:1998年版《盐城市志》:“盐渎县署,汉元狩四年(前119)置。治所,一说在县境西北境,一说即在今城区。据清乾隆、光绪年间《盐城县志》记载,盐渎故城城址在今县城西北,射击阳湖东岸,与古射阳城城址隔湖相对。据近年挖掘考古推断和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上所标的盐渎县治来看,盐渎故城,可能就在今盐城市地区。”“盐城县署,晋义熙七年(405~418)置。清光绪《盐城县志》载:‘故城在今县西北’,‘今城必筑于有唐以后’。据近年挖掘考古和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所载,县治有可能就在今城东北郊。明初建县团于县城东北角(今市郊区执行所处)。民国元年(1912)改称县民政署,旋改县公署。”从这里的记载来看,《盐城市志》编者依据有二,一是近年挖掘考古,但并未明言其具体依据;二是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但这个依据还要有论据来支撑,实在不足为据。正因为如此,所以编者只是用“可能”、“有可能”这样的推测语,可见并无充足的把握。所以《建湖县志》这里的断定语是不妥的。)清同治年间该村东面发现了东晋义熙三年(407)入葬的晋宗室东海王司马彦璋的棺木。(唐注:在该村西北面,临蔷薇河。)该棺不葬在淮北东海本郡而择葬于淮南山阳郡的收成,这是因为当时淮北地带常遭南燕慕容政权军队的侵犯,山阳郡地近淮北,故择葬于此地。司马彦平日在元兴元年(402)为桓元所杀(《晋书·东海越王传》),四年后始入葬收成。再从其庄南有地名叫城河,庄上又曾发现过一段较长的历土层来看,当为古城堡的遗址。城堡已废,其南在晚清时为古城乡境。今有村,名城南。村西有河,名古城河。
 
    南垦  蒋营乡河南村。70年代围荡造田,新设居民点,故名。
 
    张八垛  沿河乡茂盛村,昔有渔人张八于此张网设簖取鱼,故名。
 
    大溪河  县境西南。原名海陵溪,又名海陵大溪。海陵是泰州的旧名,泰州建置于南唐。由此推断此河之开浚当在南唐以前。海陵溪自今泰州鱼行坝引江水北来,经兴化、沙沟,一支入今县境经颜单、恒济入射阳湖北流入今阜宁境。明末清初,淮黄屡溃,川陆易形,海陵溪大部淤湮,今仅县境西南一段仍保留大溪河之名。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