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地名志 > 正文

华中鲁艺在建湖

——华中鲁艺抗日殉难烈士陵园背后的故事

发布日期:2012/6/4 15:19:44  阅读:3489  【字体:
 

 

华中鲁艺烈士陵园坐落在我县庆丰镇的东平村,是为了纪念在庆丰镇北秦庄抗日殉难的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华中鲁艺是它的简称)二队的烈士而建的。园内陈列着很多实物、照片、图画和文字资料,件件都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鲁艺烈士浴血抗战的悲壮故事。

  


华中鲁艺抗日殉难烈士纪念碑

 

19411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当月,由陈毅任军长的新四军军部在盐城举行隆重的重建大会。大江南北的杰出文化战士和进步青年纷纷向盐城聚拢,一所新型艺术学院很快在盐城贫儿院应运诞生。这就是华中鲁艺。华中鲁艺直属新四军军部领导,院长即刚任新四军政治委员的刘少奇。师生们在战斗中学习成长,使鲁艺渐渐成为苏北乃至华中抗日的一面耀眼的文化旗帜。

 

未隔半年,日伪集中兵力向我盐阜地区扫荡,华中鲁艺据军部指示于1941622日撤出盐城。两日后转移到盐城县五区(今建湖县庆丰乡),在这里进行抗日救亡宣传。短短几天时间,动员了1500多名青年农民参加抗日自卫队。6月底,他们转移到湖垛镇附近,400余人分住在高马等几个大的村庄。

 

1941723日,根据军部指示,鲁艺华中分院将全体师生分为两队,一队由院部、文学系和美术系大部分师生组成,随军部行动:二队由戏剧系、音乐系大部分师生和普通班师生组成,约200余人,另行转移。

 

当日傍晚,鲁艺华中分院二队从军部驻地左庄以东的陶家舍出发,准备去盐城以西楼王庄一带。这时,湖垛镇正被一个中队的日军和近一个团的伪军占领,为了避开敌人,鲁艺华中分院二队选择了我党群众工作基础较好的盐城县五区为行军路线,途经吉家庄、北秦庄,然后到达楼王庄。

 

724日凌晨,二队在北秦庄宿营时,遭遇了前来“扫荡”的日伪军,被一个小队的日军和一个中队的伪军包围。师生与敌人进行了激烈战斗。在这场遭遇战中,丘东平、许晴、李锐、袁万华、张炳炎、丛云生、王海纹、叶玲、施予、徐辉、吴斌、朱丹、魏征、李馨和新安旅行团负责人张平、张杰等30多位师生不幸牺牲,邵惟、石流、左林、张修等60多人被敌抓走,还有五六十人被冲散。当地群众亦有4人受伤,8人惨遭杀害。

 

下午二时许,日伪军撤走后,避跑的群众回来,冲散的师生聚拢,只见北秦庄田埂上、稻丛中、沟河旁,躺着鲁艺华中分院二队师生一具具遗体,鲜血染红了散乱的行李包、小提琴、化装品和稿纸。残存的师生为失去自己的领导、战友、亲人而放声大哭,悲痛不已。在当地群众帮助下,他们含泪将戏剧系主任许晴的遗体与其它遇难烈士一起埋葬在北秦庄东南的荒地里,原教导主任、作家丘东平的遗体被安葬在古基寺东北的小河边上。

 

19411214日下午二时,延安文艺界举行了追悼青年作家丘东平等遇难烈士大会,艾青、丁玲、欧阳山、高长虹、吴奚如、荒煤、刘白羽等均参加了追悼会。多年来,北秦庄干群深切怀念鲁艺华中分院二队烈士,逢年过节均办供品,到烈士墓前祭奠;当地政府特地将烈士牺牲地改名为东平乡、许晴村、鲁艺大队等,以示纪念。1984年,建湖县和庆丰镇两级政府在东平村境内建起了华中鲁艺抗日殉难烈士陵园,将一座烈士群葬墓迁在纪念碑的正后方。目前,这里已成为盐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时节,都有新四军老战士和全县数以万计的中小学生前来祭扫与凭吊。

 

转自《盐城新闻网》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