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地名志 > 正文

“收成”印象(王学言)

发布日期:2012/6/27 11:07:28  阅读:2169  【字体:
 

 

在离九龙口镇五港口不远的有一个小庄子叫名叫收成。日前的一天,镇社区党支部书记胡存楼先生将县政协文史组的几位同志领进“收成庄”。

 

车至村部,因为农忙,未发现村干部,大家只能在村头廊檐下避一避灼热的阳光,便向庄内探访。

 

在此之前,有许多文人墨客把“收成”打扮得尽善尽美,一个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残存的遗迹(古唐槐残骸),所有这些在笔者的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特别是生活在这里半个多世纪的江清西“秀才”(原沿河镇移居至此,退休教师)发表在建湖文史网上一篇篇关于收成庄的往事,让人联想翩翩。说他是收成乡土文化的守望者一点也不过份。

 

我们进庄时候,才十点刚过,庄上人家的烟囱几乎家家升起炊烟,开始烧中饭。

 

沿着半截水泥半截砖的道路(南半是水泥,北半是砖铺),一个较大的自然村庄展现在大家面前。在收成庄的房子当中虽没有“秦砖汉瓦”,但看得出一些老房子少说也有七八十年,那一幢一幢陈砖旧瓦,老旧瓦房,仿佛在告诉人们,收成庄的历史、过去和现在。

 

在整个收成庄400多户庄户人家中,房屋有好有丑,有高有矮,有新有旧,没有统一的布局,是几十年各自为政形成的结果,现状已无法改变。有三四十年代建的,有五六十年代建的,还有八九十年代建的。房屋结构更是各不相同,砖瓦、砖木、空斗墙红瓦房,还有砖墙草盖,土墙草屋也有十来户(六七十年代苏北困难时期盛行的建筑),这种房屋,勾起了我们这些年近花甲的人对很多往事的回忆。可以说,一幕幕往事呈现在眼前,那艰难的岁月令人难以忘怀,完全是陈年旧事的翻本。

 

收成庄,这里仍幸存着部分传统生活的习惯,大多数人家在锅屋里砌起锅灶(做饭用的土灶)。在夹河边,我们见到了一位年已八十三岁的奶奶,精神抖擞,正坐在“锅门口”里烧中饭,灶台上炖着一碗已烧好的角子烧肉。老人手里拿着火叉,锅膛内热火熊熊,锅台上热气直冒,伴随着一阵阵饭香扑鼻而来。老人非常客气,一边烧火,一边招呼:“您们不走,中饭一个时辰就好了,好的没得,粗茶淡饭,就在这块吃中饭。”老人在收成庄生活了83年。她在收成庄见证了新旧社会的变迁,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迎来新中国的成立,目睹沧桑巨变,她说,自从共产党来了之后,收成庄的人们生活好似芝麻开花节节高。老人说现在生活蛮好的。一脸的福相。从老人的神情中折射出一种康逢盛世,人寿年丰的景象。老人的盛情与真诚,展示着收成人的纯朴与善良。

 

 

收成庄中间有一条河,本庄人说叫“夹河”,它将收成庄一分为二,中间有两座七十年代建的水泥桥,为收成庄人带来了方便,也是东西两岸人的友谊之桥。由于干旱,夹河已没有水了,见到的是干涸的河床。夹河前通蔷薇河,后连戛粮河,全长也就是一公里左右。关于夹河,江清西老人曾有过描绘:想当年那是全生态,不仅是收成庄人的骄傲,也是收成庄两岸人的母亲河,她给收成庄带来了灵气和秀美。而今这条河往日的风光不再,干枯、垃圾使得夹河在呻吟。似乎在诉说:“快来救救我吧,我要再现昔日水的秀气与灵性。”

 

在河西岸,近百户人家中,有几户两层楼人家,门前一群群燕子飞舞,同行的彭淑玲(散文作家)突然发现新大陆似地说:“燕子窝”。引来同行驻足观看。在我的记忆中,“燕子窝”一般都是在主人的堂屋的屋梁上做窝,而我们见到的燕子窝因主人大门紧闭,无法进屋做窝,则在一楼的水泥屋檐下做窝。令笔者欣喜的是一连几户人家每户门檐下都有燕窝,而每家都对燕子十分友好,没有一家捣毁燕子窝,呵护着燕子窝。一位中年妇女说:“燕子含泥不容易。”只见一群群燕子在空中盘旋,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幸福地微笑,显得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笔者多年未见过的奇景,顿时,感到十分的欣慰与兴奋。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