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坚和新四军军工事业(成众)
我的舅舅乔坚是江苏建湖人,1938年就读于浙江大学化学系。皖南事变发生后,因他多次参加抗日学潮,被列入“反动学生”的黑名单,被迫辍学。1941年投奔苏北盐城新四军,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留校任教育干事,后来组织上得知他所学的专业后,把他调到新四军三师军工部研究室任研究员。这是他从事军工事业的开始。在三师,他参加了铜头子弹的研制和军工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1942年底,新四军七师政委曾希圣到军部开会,向各师求援军工技术力量。1943年初,乔坚和孙允三、叶长根、班宗吉等同志一道,被调到七师生产部,负责技术研究工作。当时因专业人员少,技术研究工作没有开展起来,乔坚被任命为研究室(后改为工务室)副主任,负责军工生产的技术指导,研究室主任由生产部副主任王世忠兼任。
1943年5月,我皖江根据地处于反日、伪“扫荡”斗争中,前方急需弹药及各种地雷,生产部决定再成立一个队,即四中队,派乔坚到队指导生产弹药,万德舟任指导员。是年底乔坚又被调任四工务室任主任,直至部队北撤到山东。
七师兵工厂从1941年7月起,在师部直接领导和关怀下,由一批批军工战士开创了从修械所、兵工厂到正式成立生产部的艰苦历程,为以后的军工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乔坚到来后,受到了领导的热情关怀和同志们的尊重,使他所学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为七师军工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 攻克弹药生产的技术难关
师部对军工生产的指示是:以生产弹药为主,枪械为辅。曾希圣政委也指示:要着重生产手榴弹、子弹和地雷等急需弹药。由于原料奇缺,弹药有时供应不上,最困难时战士子弹袋里插的是高粱秆。
在土法上马生产弹药过程中,由于材质、工艺等存在问题,产品质量一度不能提高,如子弹的射程和准确度不合标准,手榴弹不炸、迟炸或出手炸,多次发生事故。针对这些问题,乔坚遵照上级领导的指示,与其他军工人员一起,攻克了弹药生产中的一系列难关。
1、研制成雷汞,提高了子弹后尾发火点的质量。针对原来雷汞不着火的问题,乔坚下功夫亲自动手,经过反复研制,用硝酸和水银制成了合格的雷汞,解决了子弹后尾发火点的质量问题。当时生产弹药的大部分材料都是代用的,如当地能找到的木炭、麻秆、电影胶片及废钢铁等,都是主要的代用材料。子弹内的炸药由硫磺和土硝构成,乔坚反复试验重新调整了配料比例,并试将电影胶片上的硝化银洗掉,制成发射药,不仅提高了子弹的引爆效率,也达到了射程要求。
2、研制成雷管,解决了手榴弹的引爆问题。乔坚和薛荣等同志经过反复研制,终于制成了合格的雷管,提高了手榴弹底火的质量,使手榴弹能准确地引爆。
3、提高了手榴弹弹体的质量。原来浇铸的手榴弹弹体爆炸后成块状破裂,杀伤作用很小。乔坚和技术人员一起经多次试制,调整了材料结构和翻砂质量,使手榴弹弹体爆炸后成粉碎状,提高了杀伤威力。
此外,乔坚还同战友一起,试制成迫击炮弹和掷弹筒弹头等新产品,革新和改进了不少新工艺。
二、组织枪械研制
1、 仿制卡宾枪。乔坚和工务室的同志以缴获的卡宾枪为样枪,组织力量绘制出整套部件的图本,由一大队进行生产,供应前方。
2、研制迫击炮。为了使迫击炮达到远射程要求,乔坚和技术人员反复试制出平射炮架。并研究出了掷弹筒的生产工艺。
3、改装飞机机关枪和子弹。
三、组织科学技术交流
1、举办军工展览会。乔坚很重视群众性发明创造,1945年7月由他负责和几位领导一起,举办了一次“军工生产创造发明展览会”,展品中除有武器弹药的样品外,还有一些自制的工具设备。在展览会门前,挂有乔坚所书的一副对联:虚心求教,发扬创造精神;检阅成品,提高生产技术。
2、组织和指导自制军工技术设备。当时的军工技术设备是品种缺,数量少。为解决这些困难,乔坚和工务室的同志们一起,千方百计地设计自制了一批简易设备。七师生产部到北撤时,加上缴获敌人和自己买的技术设备已较齐全了,这些虽很粗糙却十分珍贵的设备一直随队携带到山东,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发挥了作用。
3、重视军工队伍建设。很多当年的军工人员都清楚地记得,他们到七师兵工厂参加工作时,第一个接待他们的就是乔坚。乔坚热情地向他们介绍军工生产情况,和他们谈制造武器新品种的设计方案。七师生产部的军工人员到北撤时,已壮大到800多人,并具有一定的技术素质,成为后来华东军区军工部的主要技术力量之一。
乔坚是新四军七师兵工厂里惟一的大学生,他以身作则,带领工务室全体同志攻克了军工生产的许多难题,为七师军事工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
摘自《老党员话建湖党史》中共建湖县委党史办编
- 上一篇文章: 诞生在瓦瓷村的《苏北日报》(李世安)
- 下一篇文章: 韩世忠、岳飞在西北乡抗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