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阳湖畔的第一抹曙光(沈凤英口述 江清西整理)
抗日战争时期,九龙口镇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镇西南西射阳驻扎的日伪军、镇境西部的顽韩吴漱泉、本地的土豪地痞,他们烧杀抢掠、为所欲为,无不作恶多端,给九龙口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是射阳湖畔的第一抹曙光——九龙口镇第一个党支部——太义乡党支部,让苦难的人民在深渊里看到了希望,在火坑里盼到了救星。
1940年重阳节,八路军第5纵队某部追歼顽韩常备旅于射阳湖东,九龙口镇首次解放。同年10月,中共盐城县委委派树海同志任第十一区区委书记,潘泽同志为副书记。1941年又派民运队进入镇境,开辟建立抗日根据地工作。民运队一到此,即通过地方政权留用人员筹征粮草,安排军队生活,开展地方工作。最早的民运队成员嵇晓明、张义太、苏浩、梁珊等同志,在太义乡一带搞民主建设工作。宣传国内外形势,宣传革命道理,讲述党中央、中央军委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的英明决策,号召各阶层人士联合起来共同抗日;利用旧政人员,争取开明绅士,安定社会秩序;访贫问苦,提出“穷人要翻身,紧跟共产党”的号召。时值粮荒, 百姓饿以待毙,很多穷人被迫拿高利贷等。民运队即提出向富户借粮举措,一举使急需粮源的灾民安度荒年。共产党民运队的种种得民心之举,使穷人感慨不已,觉悟提高,深感共产党派来的干部可爱可敬可亲可靠,恩重如山。
民运队在群众中生根立足后,组织群众建起农、妇、青、商等抗救会,还组建了文艺宣传队。以无锡纱厂逃难至太义乡的沈凤英为首的妇救会成员,响应县、区委号召,动员参军,缝制军鞋,征粮支前,给抗日武装送水送饭送慰劳品。沈凤英还带头放小脚,刮起了妇女解放的新风尚;她在坐“小月子”期间,还秘密传送情报,风里来雨里去,不分昼夜。一次过日伪碉堡,沈凤英被一队日本鬼子追赶,一头钻进丁家河边柴窠里,尽管头顶上日伪军射出的串串子弹呼啸而过,她却毫不在乎。为避免外敌内奸追查,她毅然从夫姓,将“徐凤英”改为“沈凤英”。她的嫂子沈为珍(亦从夫姓)在她激励下,也凛然参加了革命。不久,沈为珍的丈夫不幸牺牲于日寇屠刀之下。沈家人擦干泪水,把国仇家恨化为不竭的力量。妯娌俩投身革命的凌云壮志不让须眉,被太义乡人民群众誉为“太义双金花”。初识字的沈凤英自编自演的地方小曲《十恨十劝》,曾风靡远近:
一恨扁担长的“一”字不认识呀,奉劝各位要启蒙呀;
二恨三寸长的小脚迈不开步呀,奉劝莫缠足呀;
三恨头压大山整三座呀,奉劝紧跟共产党走呀;
四恨没得立锥地呀,奉劝打土豪分田地呀;
五恨合家挤破了丁头舍呀,奉劝追求好日子呀;
六恨列强顽伪军呀,奉劝参军保国卫家乡呀;
七恨为非作歹者呀,奉劝加入民兵求安宁呀;
八恨地主太狠毒呀,奉劝加入减租减息团呀;
九恨老蒋打内战呀,奉劝支前“做后勤”呀;
十恨政治上没地位呀,奉劝当家作主人呀。
她们的风姿、她们的歌喉,唱响了解放区,震撼了敌占区。
民运队员还秘密物色、培养建党对象,建立地方党组织。1941年春,太义乡建立了第一个党小组,组长嵇晓明同志,成员有刘毓森、朱希明、王玉等。接着成立了太义乡党支部,隶属中共建阳县委第9区委领导。从此,第一抹璀璨的曙光横亘在射阳湖畔的东方地平线上!1941年夏末,日寇侵占了蒋营,斗争形势严峻。为保存并积蓄党的有生力量,太义乡划出一个大成乡,并成立大成乡党支部,李靖任乡支部书记。1942年底,建阳县7、9两区合并为7区,6、8两区合并为6区,成立中共建阳县第6、第7区区委。镇境内党组织隶属第7区委领导,太义、收成属第6区委领导。1943年,太义乡党支部先后发展了薛良、张实青、张开青、薛瑾、薛海西、顾学广、沈凤英、沈为珍等同志入党。1943年冬,日伪军从蒋营撤走,镇全境解放,重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发展新党员。次年,按建制建立了党支部和党小组。
摘自《老党员话建湖党史》中共建湖县委党史办编
- 上一篇文章: 韩世忠、岳飞在西北乡抗金
- 下一篇文章: 站小作用大 人少奉献多(孙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