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史志档案 > 文史资料 > 《建湖文史资料选辑》1~9 > 正文

我在建阳县入党(王学言)

发布日期:2011/10/17 15:11:47  阅读:3315  【字体:
 
 
 
    今年87岁的原国家燃料局局长(现国资委)、北京振兴盐城咨询会主任王俊,是建湖县高作人,1941年在建阳县(今建湖县)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几十年对党无限忠诚,为人民服务。在建党90周年前夕,笔者专程赴京采访,听王老讲述了在建阳县加入党组织的人生经历。
    王俊出生在高作镇蒋王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王学富是位地道的农民,淳朴、憨厚、靠给人家打工、种地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王俊4岁那年父亲在贫困中永远离开了他们,是母亲含辛茹苦拉扯着他们长大。王俊14岁时,一路乞讨来到上海,过着流浪般生活,后来到一家玻璃厂当上了一名童工。不久,日寇占领上海,他又被日本人的“三光”政策逼回苏北老家,母亲见到骨瘦如柴的儿子心如刀绞,泪水涟涟。而当时家乡建湖人民同样生存在水深火烈之中,受尽日本鬼子、国民党反动派及土匪黑恶势力的欺凌。母亲语重心常地对儿子说:“日本鬼子等坏蛋太坏,他们一天不消灭,中国人就没好日子过。只有共产党、新四军才是穷人大救星。”
母亲的话语,在王俊的心中激起一阵阵怒火。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参加共产党、新四军,为穷人报仇。一天深夜,家里来了一男一女操着外地口音的中年人。了解王俊的详细情况后,问王俊愿不愿意参加新四军,王俊喜出望外,并十分诚恳地向来人要求加入新四军和共产党。从此,王俊走上了革命道路。当时的建阳县委、县政府就驻在离王俊家一河之隔的长北滩(今高作镇长北村)王家祠堂。王俊和同村青年王学忠日夜忙碌。他们自带干粮闹革命,每天晚上,母亲用大麦面做四块膨面饼(大麦面饼),让他们一人两块。当时他俩的任务是掌握敌情,担负站岗放哨,盘查坏人,打游击等任务。每天深夜出去,母亲总是千叮咛万嘱托,一定要多加小心。王俊有时很少回家,经常在外乡打游击。一天,有人将王俊、王学忠介绍给抗大五分校副校长兼盐城卫戍司令员洪学智,从此之后,他们更进一步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
    通过一段时间的英勇顽强斗争,党组织对王俊、王学忠两位青年十分信任与钦佩,忠实可靠、表现突出,准备吸收他们加入中国共产党。一天,建阳县1区(今高作镇)民运工作队队长兼区委书记秦加林(浙江人)找王俊单独谈话,问他想不想入党,并对他讲了许多党的知识。这次谈话,让王俊了解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了解了做一名党员的权利与义务等许多知识。那天,王俊在秦书记给了一张粗黄纸上写下了要求加入党组织的申请书。1942年3月15日是王俊终身难忘的日子,这天夜里,他被吸收为中共党员,在建阳县委、县政府机关(长北滩王家祠堂)秘密进行入党宣誓。面对鲜红的党旗,王俊感慨万千,泪流满面(后来王学忠也加入了党组织,但对方都不知道,互相保密)。凌晨他回到家里,王俊告诉母亲,母子俩彻夜未眠等待天明,入党后,他更加坚定了打鬼子、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决心。
    如今,近70年前的事仿佛就在昨天,历历在目。王俊说:“我热爱家乡,因为我和老伴周林(新四军老战士、老党员)是喝家乡水长大的,是家乡的人民抚育了我们,是家乡的党组织培养了我们,我们要继续努力,为党为家乡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如果,来世有缘,我还要再当共产党员。”
 
王俊是从建湖走出的水乡骄子,参加新四军后,为革命事业呕心沥血,叱咤风云,几十年如一日,忠诚党的事业,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尤其是为家乡盐城老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